个体化运动处方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2-02-01谢雯,苏丹,宋宏
谢 雯,苏 丹,宋 宏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安阳 455000
ICU重症患者由于创伤、感染、休克等,机体能量消耗较大,代谢速度较快,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肠内营养为ICU重症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但患者常因胃肠道消化、吸收、运动等功能障碍而导致肠内营养未能达到目标喂养量,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运动干预能够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提高患者的肌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肠内营养的实施。但目前ICU中的运动干预主要为护士主导,缺乏明确的运动方案,由于运动锻炼方案的简化与忽视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进而影响肠内营养的实施[1]。个体化运动处方是由医师和护士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的一种运动方案,具有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明确目标及实施标准,能够保证患者的运动量[2]。个体化运动处方在ICU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中或许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126例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纳入标准:(1)具有肠内营养指征,入院48 h内实施,且持续时间>14 d。(2)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评分>8 分。(3)意识清楚,能够配合者。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2)入院前合并营养不良。(3)既往有肠内营养支持史。本研究已获得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实施期间进行相同的管理方式,根据患者的呕吐、腹胀、腹泻、误吸、胃潴留等症状表现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时发现不耐受情况,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结合运动干预促进肠内营养的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干预。以肢体被动运动为主,鼓励患者主动运动。运动包括四肢关节的屈伸、踝关节背屈、挤捏腓肠肌、扩胸运动、床边坐位、靠床站立等,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左右,每天运动2次。运动强度以患者感受疲劳为适当,运动时全程进行心电监护,当心率>基础心率70%或下降>20%,收缩压>180 mmHg (1 mmHg=0.133 kPa)或下降>20%,血氧饱和度<90%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注意休息。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干预。每日查房时由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共同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探讨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由主治医师下达医嘱,包括运动项目、运动要求、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责任护士负责协助患者完成。运动项目主要包括肢体锻炼和呼吸锻炼,肢体锻炼包括握拳、曲臂、桥式运动、屈膝、床上脚踏车、踝泵、坐起、站立等,呼吸锻炼包括叩背、肺部震动、深呼吸等;运动时间,第1~3 d:握拳10 个/次、曲臂15 个/次、屈膝15 个/次、床上脚踏车10个/次、踝泵15个/次、坐起10 min/次、深呼吸15个/次。运动频率:3 次/d;运动时间,第4~7 d:握拳30 个/次、曲臂30 个/次、屈膝30 个/次、床上脚踏车20 个/次、踝泵30 个/次、桥式运动15 个/次、坐起20 min/次、深呼吸30 个/次。运动频率:3 次/d;运动时间,第8 d 后:握拳45 个/次、曲臂45 个/次、屈膝45 个/次、床上脚踏车30 个/次、踝泵45 个/次、桥式运动30 个/次、坐起30 min/次、深呼吸45 个/次,床边站立10 min/次。运动频率:3 次/d;床上坐起期间使用震动排痰仪排痰,初始频率15 Hz,逐渐增加至30 Hz。患者每完成一项运动后在运动处方单上打钩。
1.3 观察指标
(1)营养情况。肠内营养情况为患者的肠内营养不耐受和喂养中断次数,肠内营养不耐受包括呕吐、腹胀、腹泻、误吸、胃潴留。(2)营养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情况
观察组肠内营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20.63%,低于对照组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中断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BMI、TP、H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P、Hb 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M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情况(±s)
a表示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63)观察组(n=63)t值P值BMI(kg/m2)干预前25.02±4.55 24.93±5.15 0.104>0.05干预后23.98±5.10a 22.40±3.30a 2.064<0.05 TP(g/L)干预前54.08±8.45 55.28±9.25 0.507>0.05干预后55.63±8.40a 57.40±8.28a 3.883>0.05 Hb(g/L)干预前98.04±18.60 101.68±17.39 1.135>0.05干预后106.03±10.12a 125.42±11.70a 9.949>0.05
3 讨论
肠内营养是ICU重症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尽早开展肠内营养能够保护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对ICU重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但在肠内营养实施期间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误吸、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据研究统计,ICU中营养不耐受的发病率约30%~75%,其中有38%的患者表现为持续不耐受,导致患者的营养喂养目标无法达标,增加败血症、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4]。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推广,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早期运动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得到重视,是ICU 患者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5]。相关研究[6]显示,按一定标准与流程为ICU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是安全、可行的,患者基本能耐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但在临床应用期间常因缺乏早期活动相关准则、运动方案、早期活动标准不一致等而造成患者的运动锻炼方案简化与忽视,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效果[7]。
个体化运动处方是由医师和护士共同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功能情况开具的一种带有诊断性的处方,与药物一样需每天按时按量完成,作为一种预防疾病的医疗手段,充分发挥个体性、有效性、安全性、专业性、全面性的特点,尽可能提高患者运动的耐受性、强度、有效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喂养中断次数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BMI、TP、Hb 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与江方正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够提高ICU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降低喂养中断次数,改善营养指标。分析其原因在于,个体化运动处方的项目简洁明了、要求详细、目标明确,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功能情况制定早期活动标准,符合患者的运动需求,达到适宜的运动强度。相比常规运动干预单纯的肢体运动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在控制运动风险的前提下确保患者达到适宜的运动强度,能够避免运动过量或不足,促进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增加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防止消化道黏膜萎缩,保护肠道黏膜,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促进营养指标的改善[11-12]。
综上所述,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够提高ICU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降低喂养中断次数,改善营养指标,值得应用。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缺乏代表性,今后应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来优化改进个体化运动处方,并扩大样本量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