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敷贴胶带固定在手术患者动脉导管中的应用
2022-02-01肖燕华
胡 蓉,肖燕华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有创动脉测压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血压,可以持续、准确并动态地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大型、危重手术风险大,患者病情变化快,有创动脉测压在这类手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2]。非计划性脱管(UEX)是指导管在意外的情况下拔除,或患者将导管自行拔除,或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导管部分或完全脱出[3]。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搬动过床,术中体位改变,苏醒期躁动等可能牵拉导管;术中便于医生站位操作,常常将动脉置管的肢体包裹约束于手术床边,由于肢体被摩擦,都可能导致贴膜松动、卷边,导管有移位、滑脱的风险。据报道[4],单贴膜固定导管由于患者活动、烦躁,导管因重力致使贴膜、导管、皮肤之间形成“隧道”,导致固定不确切,出现贴膜卷边、松脱等异常情况, 增加导管滑脱的风险,管道固定不牢或不稳妥是发生UEX的主要因素之一。导管滑脱可能造成术中患者失血损伤、血压监测缺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院海燕等发现[5],导管固定方法不对,会增加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本研究采用改良敷贴联合胶带对部分手术患者动脉导管进行固定,可减少导管移位、滑脱及皮肤受压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10 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240例大型、危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0 例。对照组中女58 例,男62 例;年龄26~67 岁,平均年龄(47.2±3.6)岁;体质量52~79 kg,平均体质量(61.2±8.1)kg;手术方式:肝肿瘤切除术25例,胃癌根治术20例,胰腺癌切除术7例,食道癌根治术14 例,肾癌根治术28 例,颅脑肿瘤切除术26 例;术中平卧体位61例,侧卧体位37例,俯卧体位22例;平均手术时间(215.13±54.28)min。观察组中女56例,男64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9.3±5.5)岁;体质量54~77 kg,平均体质量(59.1±7.3)kg;手术方式:肝肿瘤切除术26例,胃癌根治术22例,胰腺癌切除术6例,食道癌根治术15 例,肾癌根治术24 例,颅脑肿瘤切除术27 例;术中平卧体位57例,侧卧体位39例,俯卧体位24例;平均手术时间(213.25±52.90)min。所有患者均使用BD20 G 动静脉直行留置针,置管部位均选择桡动脉。均由1名工龄20年以上的专职护士进行操作。纳入标准:年龄≥18岁,神志清楚,均一次穿刺成功,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穿刺部位破溃及感染,不能配合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者穿刺时取平卧位,腕关节下垫软枕使手背呈60°屈曲,常规皮肤消毒后将动脉穿刺针尖与皮肤呈15°夹角穿刺。用2%茂康碘消毒穿刺口周围皮肤范围大于10 cm×10 cm,待干。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动脉置管成功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采用1 块规格6 cm×7 cm 的3 M透明敷贴(美国生产,型号1624 W),从中心向外周抚平,无张力覆盖于动脉留置针针体上,在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口垫1 块约2 cm×3 cm 大小纱布以防压疮,再用1 块10 cm×11.5 cm 的3 M 透明敷料(美国生产,型号1630),固定针翼、活动卡扣、留置针与传感器连接口,以及近端传感器管路,将远端延长导管呈“S”形盘绕,用胶布固定,置于液体架旁挂钩。
观察组采用改良3 M 敷贴联合改良3 M 胶带固定导管。(1)改良敷贴及胶带的制作。将1 张规格为6 cm×7 cm的3 M 透明敷贴(产地、型号同对照组),按最长边对折,在对折中线距底边1 cm 处沿中线剪一约3 cm 长弧形线,使展开后呈一弧形开口;同法裁剪2 张规格宽10 cm、长4 cm 的3 M 弹性柔棉宽胶带(日本生产,型号2733-75),再将其中的1 张胶带长边一端从距对折中线约0.5 cm 处剪一斜线,使展开后呈一等边三角形开口。(2)改良敷贴及胶布的应用。动脉置管成功后,将一张裁剪好的敷贴弧形开口穿过直型留置针活动卡扣及针翼,敷贴弧形开口一端覆盖于针体皮肤上,另一端覆盖活动卡扣及针翼下皮肤,贴膜由中心向外撕开贴膜纸并抚平、指压贴膜,使其与周围皮肤充分粘合;将裁剪好的3 M胶带(有弧形开口)1 张同法穿过直型留置针活动卡扣及针翼,贴盖于3 M透明敷贴上,弧形开口一端二次固定针体,注意不遮盖针口;另一端覆盖在敷贴上,叠加敷贴垫起活动卡扣、针翼及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口,阻隔其与皮肤接触,然后退出留置针针芯,顺针尖方向推留置针活动卡扣,关闭留置针,将留置针接口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返针尖方向回推活动卡扣,使留置针与传感器管路相通,再将裁剪好的3 M胶带第2 张(同时有弧形开口及三角形开口)从弧形开口露出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口,胶带三角形开口固定针翼,露出留置针活动卡扣,并以高举平台法固定活动卡扣、接口与近端传感器管路,贴盖时注意保持张力,按压或揉擦胶带,使其粘着力达到最大,以增加稳固性;远端延长导管呈“S”形盘绕固定与对照组同法。
1.3 观察指标
由专职人员进行观察、记录、统计两组患者动脉导管移位、滑脱、导管区域皮肤受压情况。(1)在置管期间巡视患者,记录动脉导管的外露距离,若导管外露距离发生变化,脱离动脉血管且未完全脱出,为导管移位;若导管完全脱出,为导管滑脱。(2)手术结束后第1 d 导管区域皮肤有压痕与无压痕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固定情况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固定情况比较,观察组动脉导管固定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固定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区域皮肤受压情况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区域皮肤受压情况比较,观察组动脉导管区域皮肤无压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区域皮肤受压情况
3 讨论
手术患者动脉导管使用改良敷贴联合胶带固定能够减少导管移位、滑脱的发生。桡动脉位置表浅且有良好的血流灌注和丰富的侧支循环,易于固定和护理,常作为动脉置管的首选动脉[6]。手术患者在搬动过床、术中体位改变、受传感器导管牵拉等不经意间难以避免导管移位、滑脱发生,增加UEX的几率[7]。据报道[8],使用3 M加压固定带能够降低桡动脉留置针UEX 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移位、滑脱发生率低以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对照组使用3 M敷贴常规方法固定动脉导管粘性强,应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可以保证贴膜外一部分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般范围的活动不会使针头移动。不足之处是单纯3 M敷贴固定对导管的保护性差,而且敷贴全部覆盖固定,透气性差,随着置管时间延长,汗水渗透到贴膜下粘性受影响,易因外力作用而使贴膜松脱;且敷贴全部覆盖活动卡扣,术中隔着敷贴推拉留置针活动卡扣开关,增加贴膜松脱几率。观察组采用改良敷贴联合改良胶带固定方法对留置动脉导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没有增加动脉留置导管移位、滑脱。分析其原因为,改良胶带由弹性柔棉宽胶带制作而成,胶带弹性棉织布背衬表面涂低敏性医用粘胶,具有弹性及透气性好,粘性强,顺应性好的特点,改良胶带横面宽10 cm,使用2 块改良胶带分别加固固定,能盖过留置针体及近端传感器管路侧面敷贴3~4 cm,可防止术中敷贴摩擦卷边,还能对抗向左、右及向后因外力的牵拉,保持导管针在血管中与血管平行的位置,防止针头向两边及向后移位,使导管的固定更加牢固,且改良敷贴和胶带的弧形、三角开口设计使留置针接口及活动卡扣处不被覆盖,贴膜不易受潮,术中推拉留置针活动卡扣开关更方便,不影响敷贴及胶带的固定,改良胶带适当的压迫还能减少创口的渗血,同时便于观察针口情况。
手术患者动脉导管使用改良敷贴及胶带固定,能够减少皮肤压痕发生。改良敷贴、胶带动脉导管固定方法在预防患者皮肤压痕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导管区域皮肤无压痕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对照组采用单张3 M敷贴需加压全部遮盖固定连接管接口,以及导管活动卡扣才能增加其固定的稳定性,患者自感皮肤紧绷感增加,虽然3 M敷贴及敷料以高举平台法固定动脉导管,可以保证贴膜外一部分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动脉导管不直接接触皮肤,但是3 M 敷贴及敷料薄,没有弹性,支撑动脉导管缓冲作用差,术中肢体包裹约束于手术床边,受压后,增加皮肤压痕的发生。王芬等[9]研究发现,在固定桡动脉导管中使用水胶体敷料能够降低皮肤压力性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观察组采用改良敷贴、胶带固定动脉导管,敷贴和胶带的弧形、三角开口设计,接口以及导管活动卡扣露在敷贴和胶带外面,通过宽胶带二度固定针体及针体近端管路来增加稳固性,且胶带具有弹性背衬为棉织布,固定时患者自感皮肤紧绷感减少,舒适。高举平台法固定,使动脉导管连接口以及导管卡扣、近端传感器管路间接贴在皮肤上,敷贴和胶带联合支撑在连接管接口以及导管活动卡扣下方,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减缓术中布单包裹或医生站位操作不经意施加的外力,因此,改良敷贴联合胶带固定能够降低皮肤压痕发生。
综上所述,改良敷贴联合胶带固定具有透气性好,固定牢固,缓冲压力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避免术中患者躁动、牵拉、机械性摩擦、压迫引起的导管移位和滑脱以及皮肤压痕发生,降低重新穿刺的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该固定方法制作简单、实用,临床应用效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