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老”机器人来啦
2022-02-01蔡林海
■文·图/蔡林海
风险评估小能手
“钱包和钥匙等随身物品放在哪儿了,是否经常忘了?”“5 分钟前听说过或是问过的事儿,是否想不起来?”机器人用语音向陈奶奶提问,陈奶奶则通过触屏回答。这是2022年6月27日,在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新华社区,机器人“智慧助老”走进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失能失智评估的一个场景。
陈奶奶说:“过去是评估员拿着笔和纸来做评估,现在换成机器人来,真是件新鲜事!机器人的声音亲切可爱,我回答提问后,它能马上显示评估结果,存在哪些风险一目了然。”陈奶奶表示下次要带老伴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机器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2021 年12 月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为我国发展机器人“智慧助老”提供了政策指南。
养老服务机器人是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智能设备,从功能上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帮助老年人改善日常活动能力、缓解孤独和焦虑不安情绪的机器人,第二类是能够减轻家属或护理员在照料护理劳动中的体力和精神负担的机器人。
日本“机器代人”计划加速上线
日本属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是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立法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的国家。“少子老龄化”成为阻碍日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需要照料护理的失能失智老人也随之增加,但因为“少子化”,养老服务第一线护理人员短缺的局面日趋严峻。养老服务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但难以提高效率,还是“脏、累、险”行业,工资待遇水平低于其他服务业,招工难,这就使得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变成日本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从2010年就着手制定“养老服务第一线机器代人”计划。
近几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应用在日本养老服务业迈上新台阶。疫情严重冲击并打乱了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不但正常的养老服务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在封闭式管理下,老年人因为无法见到家人而变得焦虑不安、身心功能加速衰退;护理人员因为超时劳作而筋疲力尽,不少员工辞职,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上升。疫情让本就存在人手“慢性不足”的日本养老服务业“雪上加霜”。为了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稳定、可持续地提供养老服务,日本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养老服务第一线机器代人”计划。
老人与机器人互动,接受认知症风险评估筛查。
针对疫情导致养老服务业人员减少、业务难以正常展开、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而服务现场缺少专业人员等新问题,以及疫情防控对“远距离、非接触、非面对面服务技术”的需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鼓励和资助企业研发养老服务机器人,同时,作为疫情防控时期的特殊政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引进养老服务机器人加倍提高资金补助额度,例如,将服务机构购买远程视频监护机器人的补助金额提高到每台补助750 万日元,而且对服务机构的机器人资金补助不限制购买台数。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日本加速了服务机器人在养老服务第一线的普及应用。
日本实施“养老服务第一线机器代人”计划的具体做法是:先在全国打造三大“养老服务机器人特区”,分别是科研型的“筑波康复机器人国际特区”;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型的“神奈川机器人产业特区”和“北九州介护机器人开发特区”。筑波大学山海嘉之教授研究室就布局在“筑波康复机器人国际特区”中。
山海嘉之教授研发的“哈尔”康复机器人已走出日本的医院和养老服务机构,在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它由一套可以自由拆卸的电极感应套装组成,失能、半失能老人穿戴这套装备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穿戴此套装则可以轻松抱起失能老人而避免损伤自己的腰部。
为了引导养老服务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日本政府将养老服务机器人分为8 大类:床椅转移介助机器人、移动支援机器人(室内移动或室外移动)、排泄支援机器人(排泄预测或排泄动作支援)、洗澡支援机器人(淋浴或盆浴)、老年监护机器人(服务机构内的监护和居家养老监护)、陪聊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和照护管理业务机器人。目前,这些养老服务机器人已经进入日本养老服务第一线,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得力助手。
认知功能康复机器人展身手
我国约1.9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还有约4000 万的失能老人。瞄准“智慧助老”的目标,不同方向的养老服务机器人也应运而生:比如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远程遥控老年人监护和人工智能陪伴聊天等服务的机器人,以及针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服务的机器人。
“健康管家”机器人采取声控和语音提示、触屏自测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膳食营养状态、口腔健康状态、睡眠质量和跌倒风险的系列测评,并为老年人改善营养、口腔功能和预防跌倒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提供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服务的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包括运动器官功能、营养状况、口腔功能、认知功能、忧郁倾向、自闭倾向6 个方面的风险评估,评估后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书,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示风险分布情况,筛查出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干预服务方案,防止或延缓老年人失能的进程。
我国大约有1500 万认知症老年患者,且逐年递增。认知症的治疗和护理成为医养结合有待攻克的难题。认知症患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不安、妄想、幻觉、兴奋、抑郁、漠不关心和行为异常等“行为和心理症状”,这些症状不但使得患者的生活品质下降,也让护理变得困难。鉴于药物的副作用会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目前,欧美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认知症的“非药物疗法”上,实现途径便是开发和应用认知功能康复机器人。
认知功能康复机器人能综合应用认知刺激疗法、生活机能训练的运动疗法、回想法和音乐疗法这些科学方法,通过“功能康复”为大脑提供新的活力、抑制认知功能的下降、延缓认知症的发病进程,同时维持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护理员和家属的护理负担。
我国的认知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进程也不甘落后。具有语音会话功能和抚摸应答功能的机器人便是作为认知症非药物疗法的智能终端来设计的。利用其语音识别的应答功能,老人可以和机器人进行姓名、年龄、性别、兄弟姐妹、兴趣爱好和打招呼等场景对话;利用其抚摸应答功能,老人抚摸机器人的头部和肩膀,机器人的显示屏上会出现一张笑盈盈的小脸蛋,用可爱的女童声与老人互动:“嗨,我们又见面了,真高兴啊”“我给您播放一段音乐吧”……应答的语句可达到100 多句。通过抚摸的感触、机器人的表情、可爱的小女孩的声音,来刺激老人的大脑、唤醒认知症患者易丧失的情感,缓解其“行为和心理症状”。
此类机器人还能根据认知症的重症度评估结果自动生成“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书”,为患者安排由认知刺激疗法和运动疗法、口腔操和预防跌倒操组成的个性化的复合训练。认知症专家埃里克森(Erickson)的团队研究发现,非药物疗法中的运动疗法可以增加大脑海马体(主司记忆)的体积,参加为期1 年的运动疗法训练后,大脑的海马体可以年轻1 到2 岁。机器人所提供的认知刺激疗法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复合训练课程可以增加“大脑司令塔”的氧气供给和血液流量,从而抑制认知功能的下降。
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还存在一个难题:老年人口逐年递增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护理人员严重短缺,训练有素、专业性强的养老服务人才更加奇缺。预计到2030 年,即我国老龄人口超过3 亿人时,养老服务机器人将活跃在养老服务第一线,既代替护理员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又可以为有活力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失能失智预防干预等专业性服务——机器人“智慧助老”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