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给业务经办嵌入“安全芯”

2022-02-09宋文甫郭建军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9期
关键词:经办待遇信息系统

■文/宋文甫 郭建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之际,四川省全面建成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围绕“全国标准统一、数据实时同步、部省两级联动、风险有效管控”的总体目标,四川省优化系统建设方案、统一业务经办规则、强化数据共享互认,把风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将风险防控措施融入业务经办全过程,织密扎牢社保基金安全管理防线,有力促进“技防”能力提升。

优化系统建设方案

以推进与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对接上线为契机,在高标准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6 项规定任务的基础上,四川省立足自身实际需要,积极完善顶层设计,着力在创新建设模式、优化部署架构、统筹建设内容上狠下功夫。

一是建设模式上突出“五级贯通”。自觉对标全国统一的业务中台和相关技术规范,始终扭住数据实时同步这个关键点,坚持一手抓财务系统的调整升级,严格按照全国基金“一本账”要求,统一基础数据编码,更新会计核算科目;一手抓数据同步软件部署,将部级中台数据库内嵌至全省业务系统数据库,并以部中台数据库表替换现有系统数据库表,确保全省各级业务经办数据实时写入中台数据库,较好地实现了部、省、市、县(区)、乡镇(街道)5 级经办平台业务直通,数据规范统一、实时同步。与此同时,将自建的省级业务中台及数据库、电子档案库、基金财务库等,连同核心业务子系统、其他应用系统等集中部署在本省数据中心,实现对全省社会保险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并通过“金保”专网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的系统用户提供服务,基于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二是部署架构上注重“纵横融合”。在纵向衔接上,坚持以原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标准版)为基础,通过开发新增业务功能模块686 项,优化改造381 项,扎实推进与全国统筹信息系统的精准对接。切换上线后,四川省统一信息系统与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对接数据中的171 项核心业务指标、172 张核心数据表,经技术比对验证通过率达到100%,400 余项业务指标的验证通过率同样达到100%。在横向融合上,先后与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省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成都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全省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平台联通,并与财政、税务、医保等相关部门顺利衔接,有力促进了全省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65 项“网上办”业务、9 项“跨省通办”业务提速增效。

三是建设内容上坚持“多位一体”。着眼强化信息系统的运行支撑、业务规范、服务应用和风险防控能力,坚持将建设内容按照“平台、中台、应用”进行归类,进行一体化推进: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先后搭建起以身份认证、门户集成、服务集成、金融交易、电子档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多个平台,为对接上线后的信息系统提供了部省数据同步和运行运维支撑;业务中台建设方面,在全面落实部中台业务所需的11 个业务中心建设的同时,自建了社保核心业务、风险防控与工伤联网结算等3 个业务中心,增强了业务中台数据的高可用性和资源易集成性;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以1 个核心业务系统、10 个子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统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统一业务经办规则

及时对养老和工伤保险政策规定、经办规程、内控制度、办理流程、校验阈值等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事前预防控制、事中核验比对、事后稽核检查”3 个维度,合理设置388 项风险防控指标,并据此制定全省统一的业务经办风险防控规则,深度融入业务功能模块,扎实推进风险防控措施进系统。

一是突出事前预防预警,实现关口前置。坚持从业务经办风险防控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岗位权限互斥、政策与逻辑性校验、经办禁止性规定等作为事前预警重点,研究制定预防性规则218 项融入核心业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各种防控漏洞。比如,围绕加强不相容岗位之间的互控和监督,通过设置互斥规则,将系统管理员与具体业务经办岗位权限分离、财务和业务岗位权限分离、同一业务的初办和复核(包含多级复核)分离,杜绝风险性业务一人通办的现象。又如,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一人多卡或多人一卡发放养老金等,此类有悖于政策规定、不符合逻辑常理、违反经办规程的业务事项,全部通过设置禁止性规则予以预警拒阻,及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事中核验比对,触阈自动拦阻。始终聚焦一次性补缴、重要信息变更、核心数据修改、待遇核定和发放、资格认证等高风险业务环节,采取科学设置最高阈值、异常警告提示、超限熔断阻止等规则,对触发风险防控规则的经办业务,赋能信息系统实施自动报警、拦截和控制。比如,对涉及参保人的档案年龄的修改、银行卡号变更、视同缴费年限确定等需要多个层级把关核验的业务,在初审受理时同步提醒警示复核、审批层级进行核验,触发启动重大敏感业务风险3 级联控机制。又如,在办理新增参保、退休审批等业务时,业务系统按照内置的风险防控规则,自动开启在线比对核验程序,主动将新增参保、退休人员的相关数据推送至部级持卡库和待遇比对查询系统进行比对筛查,确保从源头上规避重复参保、重复领取待遇等问题发生。再如,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的最高阈值设置为5000元,每笔待遇支付额度凡是超过5000元的,系统将熔断阻止,待重新复核、审批后才能继续办理下一项业务。

三是注重事后检查闭环,精准追溯整改。紧贴“全日志记录管理、全过程留痕可溯”的防控目标,在独立于业务、财务的风险防控子系统中设置64项事后检查稽核规则,对已办结的每项风险性业务、每个经办环节实施跟踪追溯与闭环管理,严格落实规则校验。比如,对风险相对集中的保费清退业务完成后,风险防控系统即时启动规则校验,并以“过筛子”的方式,对申请受理、资料审核、费额计算、退费发放等各环节逐一进行查验,凡是发现程序不闭环、手续不合规、数据有疑点的,予以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稽核,迅速纠错整改,不让任何一个风险节点管理失控。又如,对非工作时间段发生的保费补缴、待遇补发等办结业务,系统将精准发起全量规则校验,并向稽核内控部门发出重点稽核的警示提醒,并待反馈结果确认安全后才能解除警示,确保异常时段办结的所有高风险业务均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中。

加强数据共享互认

大力拓宽外部数据获取渠道,积极搭建重要关联数据实时共享平台,广泛开展信息筛查与数据比对,注重以大数据为支撑,全面提升“技防”水平,织密扎牢风险防控的“安全网”。

一是全面建立外部数据实时共享的通道。在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中搭建大数据处理中心,及时打通与公安、民政、医保、司法等单位数据实时共享的通道,通过丰富外部数据的多样性,拓展信息筛查比对的维度,有效地提升了社保业务经办的精准度。比如,2019 年年初成都市人社部门成功与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数据实现批量共享,2022 年3 月,再次对公安数据接口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全量实时功能,深化共享协作机制,并将公安部门掌握的死亡人员、户籍注销人员数据全部纳入共享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社部门的在线核验质量与效率。又如,围绕准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底数,2020 年以来,省人社厅先后与省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等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并将低保领取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员的数据共享链接嵌入参保登记、政府代缴等业务场景模块,自动实施数据比对,较好地实现了贫困人口数据统计准确率、参保率、政府代缴率均达到100%。

二是扎实推进内部业务数据的整合融合。对标“数据实时同步、业务实时管控”的系统建设要求,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伤认定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社保卡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各部门之间、各险种之间的业务协同水平,全面消除人社系统内部业务关联之间的风险防控死角。比如,针对工伤保险业务经办涉及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多个环节,而各环节相对独立,互相之间衔接不畅、互控不力等现象,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新增工伤保险子系统,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经办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行集中管理,从而有效堵塞了由数据交换脱节、信息手工录入、材料自行提交带来的风险防控漏洞。又如,办理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死亡待遇、供养亲属待遇支付,进行工伤医疗费、辅助器具费、劳动能力鉴定费结算时,在核定环节自动关联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信息,拒绝手工录入和修改,并同步提醒复核、审批岗位校验把关,较好地实现了环环相扣、层层互控。

三是优化完善多层次比对筛查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用数据说话”的风控工作导向,坚持从建立和落实多层次、多频次、全方位的数据比对筛查机制入手,充分运用大数据这个“过滤器”“显微镜”,反复进行筛查甄别,把每一个参保人员、领取待遇人员的信息核实准确,把影响基金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彻底排除掉。凡是涉及基金支出的各种待遇发放、工伤医疗费用结算、个人账户退费清理等业务办理,必须先与民政部门殡葬数据、公安和医保部门死亡数据,以及法院宣告死亡数据、服刑在押人员数据反复比对,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跑、冒、滴、漏”现象的防控治理走深、走细、走实。■

猜你喜欢

经办待遇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