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

2022-02-01☉金

小学生 2022年36期
关键词:古诗导图古诗词

☉金 玲

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古诗词,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味强调背诵教学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古诗词的背诵,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可以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学习难度较大,与普通课文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诗词描述的内容,同时还要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经验不足,所以无法真正地理解其中描述的内容。正因如此,教师会采用逐句翻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词描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出现。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参与课本知识学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身的问题。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主要以形象思维接受知识,理解外界事物。古诗词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无法理解古诗词内容而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不高。此外,学生学习经验不足,无法为古诗词学习活动开展提供经验支持。在学习中学生会产生较多的挫败感,失去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方面的问题。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很少与学生互动,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听教师的讲解,课堂主人公地位得不到保证。小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内容,并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但是,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课堂活动中,教师会将古诗词的翻译、蕴含的意境等内容一股脑地讲给学生。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的学习情绪,不愿意参与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实现高效教学。

(四)多媒体运用不到位

多媒体与古诗词教学的结合,可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展示出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与作用。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无效交流较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本知识教学时,教师忽略与学生进行互动,过分注重课本知识教学,没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监管,影响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效果。第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1]。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诗词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即使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但仍然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希望能够直接获得知识或者问题的答案,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高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描述的意境,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诗词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同时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朗读的节奏、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角色扮演方法的运用,将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内容都涵盖其中,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形成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提供基础保障。

以《出塞》为例,这篇古诗的作者是诗人王昌龄,是他出使西域时创作的作品,讲述边境地区战火纷飞,希望国家有良将能打胜仗,让人们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生活在战火不断的时代,在出去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看到如此让人难过的一面,内心会有怎样的情感,是否也像诗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胜利,从此不再受侵略者的威胁。为了增加角色扮演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一段关于我国抗战时期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思考,以此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理解文章描述的主旨。

(二)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知识。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组,每组4~5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并主动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古诗词学习能力。该方法的运用,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获更多,提升了学习水平。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讨论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主动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进行《枫桥夜泊》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讨论任务:第一,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第二,看到满天的霜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听到乌啼后,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第三,作者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确定小组讨论任务后,为学生留出2~3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讨论后,可以引导小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如小组1:通过诗人的描述,可以发现他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月亮已经慢慢落下,气温逐渐下降,放眼望去都是霜花。这时听到一声声的乌啼,就连乌鸦都像我一样,感到非常的寂寞。江边的枫叶和渔火相互照应,本应该是美好的夜晚,但我却难以入睡,内心十分的忧愁。想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不是也同我一样,只能将钟声传递到江上的客船中呢?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看到漫天的霜后,内心感到非常孤单。在寒冷的夜晚,其他人都在能够给予温暖的故乡中,而自己却在外漂泊,想念家乡的人。当小组成员表达结束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肯定,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完善。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与交流意识,为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空间,致使学生出现过度依赖教师的情况,造成学生自主性差的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知识,解决自身学习上存在的不足。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解决问题,感受古诗词的魅力[2]。

例如,进行《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诗歌,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结构与表达方法。当学生能够流利、正确地读出古诗词后,就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结合注释对古诗词进行翻译。翻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古诗中描述的画面美吗?(播放多媒体视频)学生纷纷点头。教师:那你们最喜欢诗歌中哪个词语呢?为什么呢?看到这样美丽的西湖,你有什么感受呢?提出问题后,就引导学生独自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找出自己喜欢的词汇,并想象若是自己看到这样的景色后,内心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当学生思考后,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学生1:我最喜欢诗歌中的“总相宜”,这个词语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怎样的西湖都是让人喜欢的西湖;学生2:我喜欢“潋滟”这个词,给人非常美好、五光十色的感觉。教师:那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色会喜欢吗?学生3: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景色,我想我的内心会非常激动,雨后的西湖、雨中朦胧的西湖,都给人非常神秘的感觉,真正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学生4:看到不同时间的西湖景色,我想我内心的情绪也会因此发生变化。雨中西湖,就像带着神秘的面纱一样,给人朦胧美。雨后的西湖,让人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仿佛一个阳光明媚的姑娘。当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客观地说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并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以记笔记的方式记录学习的重点,了解古诗词整体内容。由于学生学习经验有限,无法保证笔记的完整性。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古诗词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同时能够将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简洁,无形中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与传统的笔记记录方式相比,思维导图更加直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快速了解相关的古诗词知识,并且对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直接的感受[3]。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设计生动有趣的图形,为理解古诗词内容做好准备。

以《题西林壁》为例,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古诗内容分解,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完成古诗词的学习。课堂上,与学生一同阅读与翻译古诗,了解古诗主要描述内容。当翻译古诗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表达,分析作者想要呈现怎样的情感。在对古诗进行深入分析前,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例如,见图1,并围绕此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风景,并结合思维导图分析古诗内涵,理解古诗主旨。例如,进行“只缘身在此山中”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山中和山外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图1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课本知识教学效果。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驱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描述的内容,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

猜你喜欢

古诗导图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