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2022-02-01张慧超
张慧超,李 静
(1.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关键期。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另一方面,新旧观念的剧烈对抗,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激烈的竞争以及就业困难等,会剧烈地冲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造成心理冲突、挫折与压力。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乃至心境障碍自然会增多[1]。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压力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压力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对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维持和进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压力研究一开始,研究者就发现压力对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程度的两倍以上[3]。当代应激理论认为,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居于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和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身心症状,还会造成人对许多疾病的脆弱易感倾向并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个体产生疾病[4]。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对象
内蒙古地区不同类型大学生,他们分属于文、理、工等不同的学科,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226名,约占总人数的44.5%,女生为282名,约占总人数的55.5%。大一为105人,占总人数的20.7%,大二为148人,占总人数的29.1%,大三为118人,占23.2%,大四为137人,占27%。
2.2 施测方式
调查采用集体测试,严格按照量表的指导语和施测程序组织测试。
2.3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该量表是教育部联合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历时4年于2005年6月编制成的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应激量表。该量表常模组人数达55000人,经过两次信、效度检验,有极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分为5个分量表:学习分量表、生活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和家庭分量表,为7级记分,由85个项目组成。分数越高,代表在一段时期内,受测者所承受的压力越大。
3 结果
3.1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的总体状况
表1列出的是样本总体平均分和标准差。虽然大学生心理应激来自多方面,但研究表明,每个时期应激源中总有占主要地位的压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生每个时期内都有自己的人生任务。从表1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日常感受到的心理应激主要来自学习,其次是发展和生活,社交和家庭方面带来的心理应激相对较小。
表1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状况
3.1.1 应激源各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指数(PII)排序
某一事件的心理影响指数(psychological influence index,PII)是在该事件心理影响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它反映的是应激源的致应激作用的大小,或者说反映应激源的严重程度。表2是应激源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指数的前、后各十位之内项目的排序。
表2 应激源项目心理影响指数前、后十位的排序
3.1.2 应激源各项目的回答人数排序
表3是按照各个项目回答人数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项目的排序,这里仅列出排在前、后各十位之内的项目。项目回答的人数所反映的是项目所标示的应激源的心理影响的范围。由表3可见,列于前十位的项目多为日常琐事,而列于后十位的多为较严重的生活事件。这就意味着经常对大学生造成心理困扰的并不是严重的生活事件,而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小事情。
表3 按照各个项目回答人数的排序
3.1.3 大学生心理影响总量的排序
一个应激项目对于学生总体心理影响总量等于该项目心理影响的平均数乘以受此应激项目影响的学生数。一个应激项目的心理影响总体反映了该生活事件或日常琐事对于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影响程度。表4是按照心理影响总量对项目的排序,这里仅列出位于前、后各十位之内的项目。对照表2、表3和表4可见,三种排序结果是不同的。这说明,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变故,会导致遭遇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理障碍,但由于很少发生,因此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列于心理影响总量前十位的应激源没有一个是位于心理影响指数前十位的生活事件。
表4 按照对学生总体的心理影响的排序
3.2 不同群体大学生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3.2.1 不同性质学校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
根据学生所就读的学校是否为“211大学”,把学生分为重点大学学生和普通大学学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应激的总量表和分量上,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最近一年内感受到的心理应激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
表5 不同性质学校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p<0.05,**p<0.01,***p<=0.00)
3.2.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应激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从大体上男生感受到的心理应激低于女生。
表6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
3.3.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由表7可知,在总量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感知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分量表上只有在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p<0.01,***p<=0.00)
3.3.4 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
如表8所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应激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心理应激最高,其次是文史类学生,理工类学生相对较低;而且在发展应激上,三者的差异十分显著,理工类学生的发展应激显著低于文史类学生和体育艺术类学生。
表8 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p<=0.00)
3.3.5 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学生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如表9所示,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学生在总应激、生活应激、发展应激和社交应激上有显著差异,即农村学生心理应激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只有在学习应激上稍高于城镇学生外,在其他各项应激均是三者之间最低的。
表9 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学生心理应激差异比较(***p<=0.00)
3.3.6 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比较
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应激总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年级心理应激最高,其次是大二,大四最低。其中大四年级的差异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如表10所示。
表10 年级之间心理应激状况比较(*p<0.05)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量表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大三学习应激最高,其次是大一,大四最低,如表11所示。
表11 年级之间学习量表的比较(***p<=0.00)
不同年级在生活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大四学生和大三学生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即大四学生的生活应激显著低于大三学生,如表12所示。
表12 年级之间生活量表的比较
不同年级在发展量表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大三发展应激最高,其次是大四,大一发展最低,如表13所示。
表13 年级之间发展量表的比较(**p<0.01)
不同年级在家庭量表上也有显著差异,大四家庭应激最大,其次是大三,大二最低,如表14所示。
表14 年级之间家庭量表的比较(*p<0.05)
4 讨论
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渐成熟。随着社会愈演愈烈的竞争,难免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冲突。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压力是:(1)发展压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项目内容直接涉及大学生的个体前途发展。另一部分项目涉及和性生理发育成熟有关的压力源。(2)学习压力。主要是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压力。(3)生活压力,主要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压力。(4)社交压力。主要包含一些与大学生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压力。(5)家庭压力。来自大学生家庭的压力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和专业的不同给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带来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文史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显著地高于理工类学生,而大学生压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压力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致趋势:在学习方面,从大二到大四的毕业生,学习压力呈上升趋势,即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显著低于三、四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之间却没有差异。在生活方面,从大二到大四,学生们感知到的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一年级学生与二、三年级学生有显著差异,即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压力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学生。而二、三年级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在发展方面,大四学生体验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大二,大三学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在社交和家庭方面,四年级学生的两种压力均为最高,其次是二年级,三年级的压力是最低的年级。通过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压力总分,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压力最大,其次是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压力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