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及传承与发展

2022-02-01陈丛刊杜雨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众思想体育

陈丛刊,杜雨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至高境界,是毛泽东思想最显生命力、最富凝聚力、最具感召力的内涵所在,也是贯穿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主线。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在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心系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身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难忘时刻,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深入梳理毛泽东体育思想中“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内核和表达维度,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演进中深刻阐释毛泽东体育思想在新时代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在新的百年体育发展中永葆“人民至上”政治本色,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开展体育工作的全部活动之中,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1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内核

“为人民服务”是贯穿毛泽东理论主张和革命实践的思想主线。理解和认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内核,既需要深入剖析彰显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人民立场,也可以从群众路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实践的治理智慧,还可以从党的初心使命中寻找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逻辑[1]。“人民群众”始终是毛泽东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主体。

1.1 “为人民服务”深刻表达了党的性质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凝练的重要思想成果,蕴含诸多的“人民性”精华。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精辟回答了“为谁服务”的根本原则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性质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明确把“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崇高而又鲜明的独特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为人民服务”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根本性质。毛泽东始终要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3],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2],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毛泽东要求全体共产党人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个人行为准则,“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党的七大从内在动机、意向等层面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主张定格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自此,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仅作为全党的政治目标,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旗帜。

1.2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5]。党的群众路线与“为人民服务”之间存在实践总纲和理论主张的紧密关联,是为人民服务思想蕴含的具象表达,也是其价值实践的强大方法论凭借,彰显出毛泽东对人民立场的坚定信念和诚挚信仰[6]。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于执政兴国的全部活动中,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题中之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伦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追求是“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作为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强调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2]。“一切依靠群众”是为人民服务价值实践的动力根源,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毛泽东坚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坚决依靠群众作为根本立足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实践的方法依据和工作纲领。毛泽东意识到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高度强调在制定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路线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和血肉联系。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实践步骤的具化,二者之间的契合性体现了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7]。

1.3 “为人民服务”深刻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

在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内源性的整体把握上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应然逻辑,可见人民性始终是最为深厚的底色。党的初心使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为人民服务理论主张信念化的表达,二者之间存在立场层面和目标层面的交互对话关系。初心是使命的上位,准确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蕴含,深刻把握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定位,是践行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光荣使命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维护,对人民切身利益的关切,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意指和实践逻辑,具有理论彻底性和实践革命性。毛泽东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人民的代表,应当肩负起向人民负责的担当[8],共产党员“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崇高的使命担当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嵌于特定的时代境遇,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人民服务是一面深刻诠释党的初心使命的鲜艳旗帜。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凝结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旨归,从本源维度上诠释了为民族谋复兴的底层逻辑,是初心使命的精要概括和有力表达。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征程,始终注重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真正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一以贯之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和立党宗旨。

2 毛泽东体育思想中“为人民服务”的表达维度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线,同样也贯穿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之中。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整体样态是毛泽东对体育价值认知的横向延展的系统综合,是多种思想内涵连缀的结果,呈现出立体多维的思想谱系,昭示着体育赋予人民群众的多种功能价值。毛泽东体育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保有各维度思想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以不同思想所体现的共生特质整体反映出“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价值取向。

2.1 增强人民身体素质: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目标导向

人无体则不立,国无体则不强。人民体质健康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始终未变的深度关切,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核心构念。1917年,毛泽东深入剖析国家民族的时代现状,做出“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9]的著名论断,明确揭示当时人民体质和民族精神的衰弱和萎靡,进而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详细论述了体育对于增强人民身体素养的功能价值,以期达到“强国强民”的根本目标。人的解放和自由是毛泽东关于历史主体论思考历程的逻辑原点和实践主题。其逻辑思路是:将人的身体解放与全方位解放相结合,并由此达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号召广大工农群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为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斗争。同时,群众体育被毛泽东视为调动人民抗日热情的有力手段,强调“坚决抗战是要每个人民参加的,正好像体育运动也要大家参加一样”[10]。毛泽东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主张与现实条件紧密结合,从而使“强国强民”的理想目标兼具客观内容性和现实可行性。1941年,为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广泛开展,毛泽东积极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1]。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是毛泽东结合自身体育实践,深入剖析体育功能价值进而形成的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对国民体质表示高度关心,积极倡导体育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普及群众体育上,明确提出体育发展的最终追求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健康。1952年,毛泽东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认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2],蕴含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理性思维的柔性诉求。

2.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的价值遵循

毛泽东在教育层面突出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遵循的体育教育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能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前提在于通过劳动实践求得脑力和体力的平均发展[13]。1917年,毛泽东为7名病死的同学写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14],以此来强调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呼吁学校关注学生的体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主体选择和客观条件的有机统一,人的实践性体现在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通过体育实践改变外在性,从而突破思想局限,使得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不断拓展延伸的空间。1921年,毛泽东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倡导体育与德育、智育的重要性相等,并强调体育本身的基础性价值,始终秉持“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教育理念[8]。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毛泽东阐明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与任务“是为了增强体质,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去搞好学习”[15],使学生能够“身心并完”。毛泽东对学校体育教育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认为小学阶段应“注重于身体之发育”,强调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而中学及以上阶段应注重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8]。毛泽东秉持联系、发展与矛盾的辩证思维,强调从整体发展的维度使学生通过体育获得全面发展,将体育功能定位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意味着体育锻炼不仅要“强身”还要“强心”[1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愈发高度关注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要求各级学校树立“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7]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18]。

2.3 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毛泽东竞技体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竞技体育蕴含着激励人民勇于革命、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其内在多样化的文化价值满足着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觉醒的精神诉求。毛泽东从精神层面深刻阐释竞技体育内含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凝聚的重要功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19]的经典哲学命题,深刻阐发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开展赤色运动会对于“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的重要价值[20]。“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竞技体育所传达的精神力量深刻而直接地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增强个人集体主义观念和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有着重要影响。举办和发展赤色运动会的实质即是凝聚人民伟力,坚定崇高革命理想信念,实行合作联合与意志统一。毛泽东阐明八一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是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22]。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最大限度凝聚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高度彰显中国人民天下一家的情怀。新中国成立后,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人民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竞技体育蕴含着人对自身、对社会的理想精神,拓展了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世界。毛泽东做出“经过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的论断,最直观地体现是通过体育颠覆了国际社会对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1959年毛泽东和运动员谈话时指出:“要超过吴传玉,要安心终身做体育工作”[17],形象地道出竞技体育蕴含的“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本质和历史使命。1971年,乒乓外交的成功实践极大提振了人民的精气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向往世界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是毛泽东“物质变精神”这一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持久深沉、富有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撑。

2.4 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崇高追求

毛泽东在军事层面高度重视体育的价值功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军事体育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于革命实践[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在强敌环伺的困境中发展壮大,其中军事体育的广泛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坚持体育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服务的理念,强调将体育与军事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增强军民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兵民是胜利之本”[23]是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24]。身体是兵民之本,军队和民众的身体素养是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的基本条件。毛泽东认识到“没有强健的体力,既有万分的革命精神和志愿也无从施用”[24]。他号召广大工农群众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时刻准备投入革命战争。“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25]成为苏区体育工作开展的总方针。“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7]。体育能够有效锻炼农民在战争中所需的军事技能,为抗日战争积聚深厚坚实的后备力量。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愈加成熟,积极倡导军民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发出“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26]“锻炼体魄,好打日本”[27]等号召。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体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强调“我们的军队很需要体育”[28],从实践角度赋予体育以一种现实性和革命性的品格,使体育锻炼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有机统一,倡导部队“要加紧训练,打好野操,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29]。毛泽东以强烈的救国担当作为军事体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强调体育对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性价值,始终明确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30]。毛泽东生动辩证地说明了体育、军事、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是他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目标,正是这一崇高的理想抱负奠定了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价值基础。

3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体育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像光芒四射的灯塔,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奋斗方向,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照亮了前行之路,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到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工作衡量标准的提出,再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紧紧锚定“人民”坐标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遵循“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在治国理政的各领域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1]。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人民性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为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启示和实践遵循。

3.1 为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2]。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引导人民自觉参与各项体育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体育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是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内容是不断增进人民体育公共利益,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在改革实践中坚守人民立场,既深化和拓展对体育的地位、属性、价值、推进路径的认识,又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满足人民向往。第二,“一切依靠人民”是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动力。人民始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和最大动力,切实维护好人民体育利益是体育治理的根本出发点。体育发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体育治理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才能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体育事业发展新环境。第三,“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体育治理的核心要求就是立足人民体育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体育问题,让全体人民在参与体育治理实践的同时切身享受到体育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体育工作的核心标准,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体育利益,保证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地享受体育事业发展成果。

3.2 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局面提供行动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逻辑系统回答了为何发展体育、发展什么样的体育以及如何发展体育等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坚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要始终把增强人民体质健康作为根本价值指向,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始终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价值。“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33]。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康需求,着力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33],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竞技体育发展要坚持开放理念,不断创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着重培育竞技体育发展内生动力,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发展目标迈进。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下,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新的生机,有效提升现代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第三,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体育而言,就是自信的精神”[34]。党领导体育事业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增添强劲的精神动力。

3.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强国梦提供精神支持

历经几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和砥砺前行,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大国,再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号角愈发响亮,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性”。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要始终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贯彻于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将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提供精神力量。第一,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治理能力,构建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以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深入实施“六个身边”工程,构建覆盖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多元、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服务。第二,大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为国争光、振奋民心。竞技体育已成为对外展现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对内振奋民心的重要平台。新时代要以更好、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为引领,不断创新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的运行体制,打通优秀运动员培养路径,加大科研投入,从突出传统优势项目向各类项目均衡发展转变[35]。第三,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多元体育消费诉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要抓住“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契机,持续拓展和创新“体育+”“+体育”发展模式,释放体育产业潜力,提高我国体育产品供给能力,真正做到为民谋福,为民谋利。第四,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不断扩大体育文化阵地,搭建体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将体育文化自信元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第五,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增强人民国家荣誉感自豪感。体育是助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外交行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文化,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磅礴体育力量。

4 结语

“为人民服务”作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一面鲜艳旗帜,在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岁月中为中国体育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为甩掉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改变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体育事业始终生机盎然、始终活力无限的力量源泉,党领导体育发展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刻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质朴的人民情怀,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亮丽时代特色和实践底色的发展思想。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事业在最好的时代步入佳境。“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我们正生活在体育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时代,毛泽东同志未竟的“体育强国”事业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6]。坚持体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体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让体育复兴伟业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猜你喜欢

群众思想体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