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2022-01-31张敬文李洋

行政与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张敬文 李洋

摘      要:当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上升,老年人口在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养老服务改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客观分析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应注重宏观政策的延续性和协调性,发展模式应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加强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  键  词:养老产业;养老服务;养老政策;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2)01-0044-12

收稿日期:2021-10-24

作者简介:张敬文,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企改革和经济增长;李洋,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心经理,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养老健康产业发展。

人口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关键性因素。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养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家庭结构、养老模式和养老理念正在被打破,基于传统家庭伦理的自发式养老模式正被高速增长的经济动能逐步改变,而养老模式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养老已由社会事业转向事业与产业并重,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养老产业发展实践来看,目前整体运作体系尚不成熟、政策效力落地不足、养老多个细分领域专业性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急需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瓶颈,理顺“经济-社会”的关系,使养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度老龄化推动养老消费市场规模扩大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程度深等鲜明特点。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26亿人,占总人口的10.03%,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1.77亿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表明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①。在2000-2020这20年间,第一个10年新增老年人口约5000万人,第二个10年新增老年人口约9000万人,说明老龄化不仅在整体上呈现加深的态势,在速度上也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从人口发展史来看,我国出生人口总量在1965年和1986-1990年出现了两次“婴儿潮”(见图1),现在第一次“婴儿潮”即将陆续步入老年,第二次“婴儿潮”在未来25-30年也将陆续步入老年。两次老年人口高峰将使大量劳动力人口转为非劳动力人口,推高了人口抚养比,使养老形势异常严峻。此外,全国还有对养护服务具有刚需的老年群体——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大,更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专业化、精深化的要求②。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服务业为例,人口老龄化推动了卫生保健、公共社会服务的发展,[1][2]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未来10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60后”是具有较高储蓄能力的一代,消费观念及支付能力有所增强,老龄化将从“未富先老”走向“边富边老”。同时,他们的子女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80后”“90后”,由于“421”家庭结构的普及,传统的家庭内部养老将变得更为困难。养老离不开市场化手段,这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测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为7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可达18.3万亿元④。

(二)垂直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养老模式不断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外,还出现了以房养老、候鸟养老、组团养老、互助养老、智慧养老等多种模式,这是老年群体对于晚年生活多样化、丰富化的外在体现。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三五”期间,养老产业面对产业模式不完善、供需匹配性差、市場化运作不足等问题,[3]通过“互联网+养老”融合发展、[4]服务供给质量和设施功能优化、[5]医养护理供给链条延长、[6]长护险试点与推广以及其他适老化的衣食住行健知安娱等方式予以解决。据预测,未来十年内健康管理、养老文娱、照料护理和医养结合作为增速最快的四个养老细分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5.6%、16.4%、13.6%、12.5%①,服务的专业化、便捷化、人性化程度持续提高。

(三)出台政策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养老产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未来5-15年养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顶层设计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240余项相关政策,从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社区养老等多方面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同时,政策的精准性和力度不断提升,推动产业链延伸和服务链协同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业。[7]以医养结合为例,近年来国家已密集出台20余项相关政策,从政策支持、财政补贴、产业合作等方面推动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

在政策的精准指导下,养老产业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在医养结合方面,医疗与养老、医疗与护理的条块分割正在被打破,医养结合供给渠道逐渐拓宽,供给主体定位更加精确,医养结合服务过程监管更加完善。通过政策推动,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不断向社区延展,社区医院的适老化、便民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以泰康为代表的保险公司、以福寿康为代表的民营护理机构等都强化医养结合布局,政策带动了资源的规模化进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培育养老新业态,这必将带动更多优质资源进入养老产业。

(四)养老产业仍处在资本布局期和模式探索期

养老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分化阶段。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该阶段专业化服务尚未形成,产业配套还未跟上,产业没有达到品牌以及系统化的高度且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处于成长阶段的养老产业,市场空间被逐步挖掘,形成了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产业;发展重心偏重规模扩张,品牌、技术和口碑成为竞争优势,属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在成熟阶段,政府政策基本落实,行业规范初步建立,产业开发主体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更加细化的专业服务;产业商业模式清晰,前期品牌、口碑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最后是分化阶段,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政策、法律、监管体系,能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产业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更加完善,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整合形成了分层体系,架构逐渐清晰。

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政策持续发力、资源持续投入、社会持续关注,但从整体来看尚处于成长阶段,劳动力产出占产业总值的比重较大,技术替代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较为完善,但根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结果,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已建养老机构床位429.1万张,收住老人却只有214.6万人,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50%。这一方面说明部分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大,选择居家养老;另一方面说明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2万亿元①。由此可见,养老产业潜力巨大,是我国调结构、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正处在大布局、大发展的孕育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行业监管和资金投入方面,体现为“两个不足”

⒈行业标准制定不足。行业标准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行业监管的重要依据。针对养老产业,国家前期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如2017年,民政部联合公安部、全国老龄办等发布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建筑角度发布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2019年,民政部从养老服务角度发布了《养老服务常用图形符号及标志》《养老机构顾客满意度测评》《养老机构预防压疮服务规范》三项标准。但从行业标准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是从养老服务的整体、综合性角度制定,针对具体适老环节制定的标准较少,且对于智慧养老、旅居养老等养老创新方式涉及不足,行业标准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⒉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养老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基于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以及养老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完善的产品和服务的现实,老年人对于养老消费的支付意愿不强,使得养老企业难以从市场上获得足够的资金积累,因而引入政策性支持资金具有必要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机制还不完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依然不足,养老企业能够获得的补助资金有限,覆盖日常基本运行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在服务质量改善、环境升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也加剧了区域性养老财政投入的分化,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投入更加匮乏。当前,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的支持主要聚焦在“保基本、兜底线”方面,对于更好的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和更完善的养老体系的培育和支持不够,既不利于养老产业供给结构调整,也不利于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企业发展方面,体现为“四多四少”

⒈战略布局多,行业龙头少。随着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许多中央企业、保险机构、房地产公司和投资机构纷纷加大养老产业布局力度,但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目前3.9万个养老机构(共计床位499.7万张)当中没有一家的床位数达到行业床位规模总量的1%①,即养老机构普遍“小而散”。大多数企业进入养老产业主要是承接主业的一部分溢出业务,或利用主业的盈余资金进行有限的产业探索,在运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面并不精深,使得整个市场呈现出无体系状态。

⒉产品模式多,精准服务少。当前,养老服务较偏重护理功能,针对失能、半失能、慢病老人的醫疗产品不多。随着“医养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让医疗和养老更好结合,使医疗资源更好沉入社区,提升医疗资源的流动性、适用性,解决医生、护士的服务限制已成为解决现有养老问题的重点。此外,医养结合还面临医保、长护险、个人支付三通道中支付分流分配问题,现有的医养结合方式无法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因为虽然围绕养老产业链形成了各类产品,但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设计,能够兼具盈利性和特色服务的产品并不多。

⒊人才缺口多,高端人才少。较大规模的非自理型老年人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国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以国际上每3名失能老年人配置1名护理人员的通行比例,我国养老护理人员需求超过1000万人。但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养老护理专业型从业人员不到100万人,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5万人②,一些机构还存在护理人员与其他职位员工兼任的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护理的专业性。同时,养老服务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整体利润率不高,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虽然政府投入资金鼓励优质人才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养老护理行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⒋资金投入多,实际收益少。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一方面,养老产业的多数消费群体受“高存款、低消费”和“子女消费为主”的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多数项目仍然缺少清晰、可持续、可推广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各类社会资本大量涌入养老产业,布局养老产业链,但根据统计,目前养老机构处于盈余的不到10%,盈亏平衡的不到40%,60%以上的养老机构需8-10年才能收回投资,约80%的养老机构仍处在微利或盈亏边缘③。

(三)供需方面,体现为“两个错配”

⒈市场供给与现实需求错配。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养老行业。当前,商业养老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四类:房地产公司、保险机构、养老服务运营商和业务跨界企业。在业务模式上,有的专注于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有的专注于运营养老机构,有的则多元化涉及(见表2)。

在多元发展过程中,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即数量严重不足和需求无法满足。根据每千人50张养老床位的一般规律,当前养老床位缺口高达303万张(见图2)。可见,目前养老产业供给远远不及存量需求和新增老年人口的速度。但同时养老机构又面临大量的空置现象(见图3),其中,空置的多为服务水平一般的公立或民营养老机构,而一床难求的仅仅是那些服务优质、口碑良好的优质公办养老机构和高端养老地产。也就是说,目前的养老市场供给数量与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错配问题。

⒉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现代养老模式错配。在我国,养老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居家养老,是家庭功能在养老领域的延伸。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依赖子女照顾,不属于商业养老的讨论范畴;另一类是以家庭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商业机会在于如何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第二种是社区养老,是依托社区和家庭,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连接到老人的身边、床边、周边。目前,社区养老在养老模式中居于主要地位,覆盖面大、范围广,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三种是机构养老,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根本,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资源的一种模式,包括养老公寓、养老住宅等。机构养老有四种常见的付费模式:一是销售模式,注重配套设施及环境打造,资产较重;二是出租模式,单纯出租床位,靠租金盈利,资产较轻但运维成本较高;三是租售结合模式,先租后卖或部分出租部分销售;四是会员模式,入会时一次性收取较高的会员费,入住后每年收取固定年费(见图4)。在三种模式中,居家养老占比高达90%,社区养老占比7%,机构养老仅占3%。可见,传统的生活方式、养老观念使机构养老发展仍然存在较多困难。

三、不同养老模式案例介绍

本文“养老模式案例”部分所涉及的案例,是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对比市场情况后于2019年进行的材料和数据搜集,该材料和数据仅供本研究使用。由于企业在运营中多样化的营销宣传方式以及随着时间变化进行的经营调整,案例描述仅用于说明相关企业在本文研究时的客观情况,不代表也不反映该企业当前的经营或价格情况。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安康通

安康通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养老服务标杆型企业,主要面向养老服务开发相关系列产品,目前已在上海、北京、重庆、天津、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等20个省市开展业务,服务覆盖1723万老年人,服务次数超2亿次,总服务时长超20年,服务平台66个。安康通主要包括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大类服务。

⒈居家养老。安康通的居家养老主要包含三类服务:居家生活、居家安全、居家健康。居家生活服务方面,安康通首创“老年人-子女-平台”三方联动模式,提供安心便捷的全方位养老生活服务,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聊、助急、助樂、助安、助学,涵盖老年人日常生活、就医及精神娱乐各方面需求。老年人或子女通过平台APP自主下单,平台收到订单后按要求指派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子女可通过智能服务平台实时监控服务进展。居家安全服务方面,通过红外体感、溢水报警器、门磁、烟雾探测器、摄像感应器等智慧养老终端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实时通过主机无线传输至后台服务器进行大数据分析,当用户出现生活习惯反常时,后台自动预警,由专业人员提供健康及安全干预。居家健康服务方面,安康通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通过网络和智能硬件的整合管理实现对老年人健康24小时不间断检测。安康通还建立老年人身体健康数据档案,根据数据结果定期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干预,提供专家上门服务、远程问答和适当的膳食指导,让老年人实现在家就能够享受三甲医院般的专业健康服务。

⒉社区养老。安康通开展了“五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包括健康中心、日照中心、日托中心、长者之家、护理站(见图5)。健康中心是在社区服务站配置各类健康监测设备和专业护理人员,为社区自理老年人建立慢病管理档案,提供慢病监测和健康指导服务。日照中心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餐厅、厨房、娱乐室、谈心室、康复训练室、淋浴室等功能室,为社区自理老年人提供餐饮、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适合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日间照料,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日托中心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安装健康呼叫系统和健康专用床,安排专业护理人员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服务。长者之家建立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消费及娱乐学习服务,让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只有“一碗汤”的距离。护理站以基本、刚需、高频的护理需求为着眼点,配备专业护士,为术后病人、慢病病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并为社区内的健康老年人提供营养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

(二)会员模式:亲和源

亲和源是高端会员模式养老服务的代表,其产品包括养老社区、休闲养老、医疗护理、养老咨询及委托运营等。亲和源在上海、杭州、青岛、桐乡等地经营了10余所养老社区,为高端养老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机构养老服务。以上海浦东区康桥镇亲和源养老社区为例,其总投资约6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供1600户老年人居住,配备医院、颐养院、老年大学、健康会所、功能活动室等。收费模式有两类:A卡固定缴费89万元,一次性全额支付,无固定使用期限,允许继承和转让,年费约3-7万元不等;B卡依据房型大小一次性缴费45万-89万元,供个人终身使用,年费约3万元(见表3)。

该模式在会员入会时一次性收取较大金额的会员费,快速回笼部分项目投资,此后每年收取固定金额年费覆盖运营成本。前三年现金流吃紧,第四年开始现金流转正,公寓配套运营可带来持续收入。

(三)销售模式:乌镇雅园

乌镇雅园是绿地集团打造的养老项目,商业模式为销售房产所有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打造学院式养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设立健康养生、人文社科、艺术等五大课程体系,同时辅以俱乐部、学院和社会活动等,以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项目包括养生居住区、颐乐学院、养老示范区、康复中心、特色商业区和度假酒店区六大板块。该项目盈利来自房屋销售、物业费及老年大学。房屋销售价格为:公寓2.2万元/m2(拎包入住),独栋4.6万元/m2(拎包入住)。物业费为3.5元/m2/月,除基础物业服务外,还包括年度体检、日常血压监测;老年大学为3000元/年/人(可选服务)。

(四)出租模式:首开寸草

“寸草春晖”品牌始创于2011年,借鉴国内外先进养老院理念,定位城市核心区域的护理型养老院,目前共有7家机构(见表4)。首开寸草定位于高端养老院,主要特色是专业护理、康复辅助和医疗支持。专业护理由三甲医院护士长带队,配置拥有执业执照的专业护理团队,护理配比1:1.5。康复辅助引进先进的运动控制康复训练系统,聘请国内外知名康复专家,根据老年人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由护理团队协助执行康复训练计划以减缓老年人身体衰退程度。医疗支持由医务室、社区医疗服务站、医院三级作为保障。首开寸草选址均在北京主城区,房型为单人间、双人间,收费模式为出租,每个床位每月租金在8000元左右,以寸草春晖和平里院为例,100张床位,月收入在80万左右。

总体来说,四个模式各有特色。从经营角度看,相比社区养老模式,会员、销售和出租等盈利模式更为稳定可预测,在经营方面易于管控,能够形成较好的现金流;从服务角度来说,社区养老模式能够覆盖更多社区老年人,其接触的老年群体规模更大,消费潜力更强,但由于社区老年人个体情况差异较大,需求较为复杂,因而服务难度也更大;从面对目标客户角度来说,销售模式和会员模式面对的都是具有较高净值的老年群体,对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出租模式和社区居家模式则对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从政府支持角度来看,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急需得到政府支持,而会员、销售、出租主要适用于机构项目,因为机构能够服务的老年人有限且开发偏地产性质,不易获得政府支持。

四、破解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⒈强化政策的纵向延续和横向统一。做好顶层设计、中层规划、基层落地的衔接配合。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需求不断多样化,国家针对养老监管、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对此,各省市应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制定相应政策,把国家提振养老产业、保障养老事业的决心和意志落到实处。同时,各地的养老政策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现有规则,而应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尤其是在涉及资金补贴、养老项目、服务标准等方面,着重考虑区域内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水平、资金实力、发展持续性等因素,在充分落实国家发展养老产业相关政策精神、准确传递中央养老工作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实现支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地。

⒉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养老需求的复合型、综合型属性决定了养老產业的多部门管辖特色。各地民政局、发改委、卫健委是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康养护理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单位,各级政府应以上述三个单位为核心,联动工商、工信、财政、人社等单位,做好协同对接和联合办公工作,切实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跨领域、跨部门难题。2019年,国家层面建立了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养老产业中“养老+”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养老与社会管理、商业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并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打造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大养老工作格局,推动各管理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

⒈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对轻资产运营的养老产品和服务类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养老服务品质。随着身体状况的快速变化,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界定和预期会不断发生变化,为此,养老服务既要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其更高的生活追求,具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专业性。对于企业而言,应不断探索服务的专业性、精细化,加强医疗知识普及和基础培训;建立康复中心,强化术后恢复功能;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机构、社区医疗设施建设。

⒉发展模式的融合性。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不均衡,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推动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促进养老产业内部整合重组,支持优质资源、优质人员、优质企业聚合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如可以采用多元化产业融合模式。在我国,“医”和“养”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这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又可以推动养老机构发展。

(三)加强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⒈培养和提高专业化团队的素质。一是加强高等院校相关养老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通过就业政策支持促进高等院校在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社会工作等方面设置专业并加大招生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二是进一步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待遇,提升养老服务的职业吸引力。人社等部门应进一步落实针对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等养老领域稀缺人才的补贴支持政策,通过实施岗位津贴制度和表彰先进等方式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行业美誉度。三是拓展全行业养老职业通道,完善养老人才发展规划,吸引家政、物业、社区服务等相关人才加入养老行业。

⒉鼓励开发和运用新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智慧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养老行业的运用效能,以现代科技手段破除养老人力资源瓶颈,使养老服务日趋精细化。如运用智能硬件和万物互联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进行整合,搭建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平台,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支点和抓手。

【參考文献】

[1]LüHrmann M.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demand for goods&services[R].ME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5095,2005.

[2]陈卫民,施美程.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0.

[3]林宝.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与改革思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

[4]杨国军,刘素婷,孙彦东.“互联网+”养老变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1):4.

[5]李俏,郭凯凯,蔡永民.农村养老供给侧改革的结构生态与可能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6,(7):5.

[6]李璐.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发展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 2016,(7):4.

[7]张园.供给侧改革下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J].企业经济,2018,(10):9.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Realistic Dilemma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nsion Industry and its Solution

Zhang Jingwen,Li Yang

Abstract:At present,China has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and the degree of aging is continuously rising.The elderly population not onl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bu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services.By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nsion industry,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o further develop the pension industr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ity and coordination of macro policies,the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meet the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of needs,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 the pension industry.

Key words:pension industry;pension services;pension policy;population ageing;population aging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nursing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养老生活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