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回顾及未来展望
2022-01-31刘超尹志杰
刘超 尹志杰
摘 要:环境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主要类型之一,环境冲突的有效治理是防范化解由环境问题引致的社会冲突的关键。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以1998-2020年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135篇环境冲突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两种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环境冲突文献发表数量各年份起伏较大,产生了高产学者和发文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关键词聚类分析确定了环境冲突的4个主题,邻避冲突是环境冲突领域研究的重点。未来应加强环境冲突研究领域研究者共同体、研究机构共同体建设以及多学科的融合,加强对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融入环境冲突治理等前沿问题的研究。
关 键 词:环境冲突;邻避冲突;可视化分析;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2)01-0031-13
收稿日期:2021-08-19
作者简介:刘超,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冲突治理;尹志杰,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冲突治理与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完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060。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及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冲突的有效解决既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重大现实要求。从21世纪初至今,学术界围绕环境冲突开展了研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冲突研究体系,但大都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鲜有学者对我国环境冲突研究进行综合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换言之,我国环境冲突研究的现状、经历的阶段、研究的重点主题、未来发展趋势等都需要通过文献梳理而得知。本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环境冲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以期为环境冲突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环境冲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1]该软件通过对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被引期刊等信息的抽取分析,展现研究文献中关键信息的内在联系,并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2]
将研究对象限定在环境冲突相关领域,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作为数据来源,以“环境冲突”或“环境群体性事件”或“邻避冲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47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剔除相关会议征文、报告、报纸、访谈等非研究性文献之后,最终得到135篇文献作为环境冲突研究的数据样本。对样本进行下载、格式转换、数据保存等预处理后,将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化,有效转化文献数量为135篇。
一、环境冲突研究现状
(一)环境冲突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冲突研究文献数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但在整体上波动较大。从年度分布看,1998-2012年,发文数量较少,年发文量均未超过5篇。2013-2015年发文数量有所上升,2015年发文量达到最高(29篇)。2015-2018年出现波动,但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2018-2020年发文数量出现下滑,2020年仅为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一是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以及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地有关;二是我国政府对环境冲突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环境冲突研究发文作者分析
由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知,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已经形成了以彭小兵、王佃利、张乐、谭爽、张紧跟、童星、鄢德奎、王丙强和马奔等为代表的高产学者。从学者之间的合作来看,以彭小兵为代表的合作网络较为显著,其次是张乐与童星,任丙强与晏蔺,王佃利与王铮等人的两两合作,但从作者之间连线颜色深浅以及连线集中程度可以看出,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分散,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见图2)。从学者的发文数量来看,其中彭小兵和王佃利最多,均在5篇以上(见表1)。
(三)主要研究機构分析
由表2可知,当前对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发文量为2篇及以上的机构共有9个,占总数的6.67%,其中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发文量均为3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温州大学、福州大学以及河南师范大学发文量均为2篇(见表2)。发文量为1篇的研究机构有126个,占总数的93.3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力量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团队与机构,并且研究机构多集中于高校。
(四) 发文作者共被引分析
作者共被引能够反映出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te Type(节点类型)设置为Cited Author(作者共被引),运行软件共生成343个节点,1052条连线,密度为0.0179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冲突研究领域中以何艳玲、陶鹏、王佃利、陈宝胜、张乐、谭爽等为代表的学者共被引的频次较高。其中,何艳玲共被引频次为44次。这些学者多年来在环境冲突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形成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后续环境冲突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期刊共被引分析
期刊共被引是指两本期刊被同一篇文献引用的现象,期刊共被引的频次及强度表明期刊的学科和专业性质,从而确定期刊在某一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对其进行整理得到我国环境冲突研究期刊共被引频次(见表3)。其中,《中国行政管理》期刊被引频次达到58次,中介中心性为0.77,表明该期刊在期刊共被引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期刊有着紧密联系;其他期刊被引频次也在20次以上,说明这些期刊在环境冲突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我国环境冲突研究的热点及重点
(一)环境冲突研究的热点
一般而言,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最凝练的概括总结。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热点分布情况。对我国环境冲突研究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统计其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有利于明确我国环境冲突研究的热点及其分布趋势。本文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2020年,设定时间切片为4,运行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节点数为321,连线数为639,网络密度为0.0124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
本文将关键詞节点形状设置为圆形,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由节点的大小来表示,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为了更加直观地对环境冲突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将图4的关键词频次进行数据转化,得出关键词词频表(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邻避冲突出现的频次以及中介中心性最高,分别为86和1.38,其次是环境群体性事件(35,0.66)、环境冲突(16,0.42)等,表明这些关键词在环境冲突研究中具有关键地位和作用。综合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性可知,我国环境冲突研究领域以“邻避冲突”“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冲突”“公众参与”为主导,其次是围绕“治理”“邻避设施”“环境污染”“风险沟通”等内容展开论述。
(二)环境冲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3]对我国环境冲突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的聚类分析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Modularity Q=0.7501,Weight Mean Silhouette S=0.9767,Q值和S值分别大于0.3和0.7,表明聚类结构显著。通过对聚类图谱进行调整,最终得到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见图5)。通过对图中#0至#8进行分类和整合,得到以下几个研究重点主题(见表5)。
⒈环境冲突的概念界定及产生原因。这一主题含#2环境冲突聚类,主要包括环境冲突、邻避冲突、环境利益、机遇政治、认知冲突、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环境污染、情绪认知、经济发展等核心关键词。一是环境冲突概念的界定。对于环境冲突的概念,学术界主要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广义角度认为环境冲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穆从如等学者认为,环境冲突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产生的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多方面对立态势的总称。[4]狭义角度则认为环境冲突是人与人之间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冲突。张保伟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环境上访和环境纠纷等事件后认为,环境冲突是指由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生产者与环境问题承受者之间的冲突事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5]二是环境冲突产生的原因。对于环境冲突产生的原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环境冲突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利益冲突视角、环境问题视角以及社会视角。基于利益冲突的视角,余伟京认为,环境冲突本质是利益冲突,其根源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在实现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激化的结果。[6]基于环境问题的视角,田志华认为,水污染是引发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性特征。[7]基于社会视角,严燕、刘祖云等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引发环境冲突的成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制度困境: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与政府行为失范;第二是经济因素:经济增长优先;第三是法律因素: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环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以及公众环保意识欠缺。[8]
⒉环境冲突的演化机理研究。这一研究主题含#1环境群体性事件、#3环境污染、#6横向扩散和#8演化博弈四个聚类,主要包括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产生逻辑、演变逻辑、地方政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昆明PX事件等核心关键词。关于环境冲突演化机理的研究,学者们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环境冲突生成演化机理。虽然环境冲突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但也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规律,契合了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一是微观视角下环境冲突的演变逻辑分析。赵树迪等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经历的三个时期,即舆论酝酿期、心理波动期、群体性事件成熟期。[9]二是宏观视角下环境冲突的演变过程。卓四清等以昆明PX事件为例,探索环境问题产生后民众的环境权益是否得到保护,如果合理诉求得到满足,环境问题则得以解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之新媒体的助推作用,环境群体性事件就会发生。[10]三是基于环境冲突类型探讨了环境冲突的发生过程。华智亚根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不同将其划分为污染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和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并重点分析了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环境风险→风险沟通不足→政府或专家与公众对风险认知不一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11]
⒊环境冲突治理路径。这一主题含#4治理和#7政府回应两个聚类。包括政府回应、过程追踪、立场分析、协商民主供给侧等核心关键词,探讨了预防和化解环境冲突的对策。这一热点主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理论引导下的环境冲突治理路径。朱晶、陈玲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环境冲突治理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提出了环境冲突的解决对策: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树立生态政府形象;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维护公众环境利益。[12]二是协商民主框架下的环境冲突治理路径。马奔、付晓彤认为,协商民主可以完善决策机制、促进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对决策的理解认同,通过协商民主供给侧将协商民主嵌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从而重建政府公信力、培育公共精神、以参与式治理代替群体抗争。[13]三是基于嵌入理论的环境冲突治理路径。张保伟认为,环境伦理能够对环境冲突相关各方的信念、价值观进行调试,使利益相关者重新认识环境问题和责任分配,从而提升环境伦理水平。将环境伦理作为我国环境冲突治理的一个切入点,强调建立社会反思机制、多元互动伦理学习机制和公平适度的责任承担机制来推动环境的有效治理。[14]任丙强从环保组织具备专业性、客观性等优势出发,认为环保组织能够与政府展开良好的沟通合作,其途径主要包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召集环境纠纷协调会议、介入和引导群体行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环保组织化解环境冲突的作用,应当从政府和环保组织两个维度出发建立有效机制以增强环保组织的化解能力。[15]四是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分配视角下的环境冲突治理路径。彭小兵、喻嘉在政策网络视角下对江苏启东事件中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及治理思路进行分析,提出要正视议题网络的地位,从完善协商机制、信任机制、学习机制来开拓政策网络治理路径。[16]熊小青基于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失效的分析,认为农村环境冲突化解应当创新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给予农民应有的损益补偿和环境权利保障,实现资源利益的共赢;其次,考虑资源对于地区长远发展的价值,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再次,改革地方政府对环境资源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市场化。[17]五是基于风险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冲突治理路径。颜燕、刘祖云在风险社会治理范式下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冲突的风险态势并提出了协同治理的治理路径。[18]徐浩、王伟从风险沟通角度提出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多元化的风险沟通方式,主要从不同角色差异化沟通、明确公众诉求、政府信息公开、构建灵活性的风险沟通机制这四个维度解决环境冲突。[19]
⒋环境冲突的核心议题:邻避冲突。这一主题含#0邻避冲突、#5邻避设施两个聚类,主要包括邻避冲突、邻避抗争、邻避效应、公共政策、邻避设施、公众参与等核心关键词,探讨了邻避设施的概念、种类、选址以及邻避冲突的成因、特征和化解策略。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邻避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升,邻避设施数量在不断增加;公众权利意识和社会整合机制之间仍存在矛盾,导致邻避冲突频发;新兴技术的推广普及也扩大了邻避问题的影响。因此,邻避冲突影响之大、损害程度之深使其成为了环境冲突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学界对邻避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邻避设施、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生成机理以及邻避冲突治理四个方面。一是邻避设施相关研究。黄岩等认为,“邻避设施”是那些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事实上或想象中的不便或困难而遭到抵制的公共设施。[20]何艳玲认为,所谓的“邻避设施”,像垃圾焚烧厂、发电厂等,通常是一些具有污染风险的设施,这些设施虽然能够为居民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但也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威胁。[21]陶鹏等从规模与等级、危害与风险两个维度将邻避设施划分为區域性、市际性、全市性、邻里性、污染性、空间摩擦性设施。[22]吴云清等根据邻避设施的邻避效果、邻近居民可接受程度以及功能将邻避设施分为三类,即轻度—易接受—教育、医疗设施;中度—不易接受—福利设施;高度—非常抗拒—市政、交通类设施。[23]黄峥提及了对邻避设施旁的居民进行补偿是治理邻避效应的有效措施,并认为公共物品补偿相较于货币补偿更能赢得公众支持。[24]二是邻避冲突产生原因的研究。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即为邻避设施不一定会引发邻避冲突,但邻避冲突的产生是围绕邻避设施展开的。具体原因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角度展开。心理学角度从心理情绪角度出发来揭示邻避冲突的产生机制。俞武扬认为,邻避冲突产生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在于利益和风险的分配不均,还在于公众对地方政府在决策沟通方面存在的不满情绪。[25]经济学角度从边际效应出发,解释邻避冲突的影响因素。周亚越、俞海山认为,邻避冲突是由于邻避项目存在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26]管理学视角从政府议程和实践行为出发,考察邻避冲突产生的因素。张乐、童星认为,邻避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政府面临着决策问题表述不清、决策依据标准不一致等邻避冲突管理困境。[27]与之前的心理学、管理学等角度不同,刘海龙从环境正义视角出发,将公众环境权界定模糊、环境利益分配失衡以及环境要素使用程序不规范作为邻避冲突生成的影响因素。[28]三是邻避冲突生成机理的研究。候光辉、王元地基于扎根理论,将邻避危机生成的内驱力、外部推力、外部情境以及其他主体扮演的角色加以概括,总结出了邻避危机生成机理的解释框架。[29]谭爽、胡象明认为,邻避冲突生成机理的形成基础是“公民性”的“认知要素”、冲突理性化发展的支撑是“技能要素”、冲突化解的关键是“道德要素”。[30]另外,有学者从风险感知角度论述了由邻避设施产生的邻避效应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同样也会引发邻避冲突。四是邻避冲突治理策略的研究。陈宝胜认为,公共政策制定、信息公开与协作是有效治理邻避设施的必然路径。[31]鄢奎德认为,邻避冲突的治理路径可以从源头减量、优化决策、科技治理、过程监管、事后救济五个层面着手。[32]刘超从形成复合主体结构、发挥多元复合手段的作用以及形成多维复合的政策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邻避冲突治理的途径。[33]
(三)环境冲突研究的历程
从CiteSpace的时间线图谱分析可知,关键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信息变化,外部年轮越大说明关键词中心性越强、影响也就越大,关键词的密度大小则代表了该时间段内研究成果的多少,也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繁荣期。1998—2020年我国环境冲突研究时间线图谱较为清晰地表达了该主题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即1998—2008年为起步阶段,2009年至今为繁荣发展阶段(见图6)。
⒈起步阶段(1998—2008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厂排放超标、水污染、渔业受损等环境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方法上侧重规范性研究。国外学者对环境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早,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冲突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环境冲突理论由我国台湾地区传入大陆。此后,大陆学者对这一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环境冲突理论的经验介绍、本土化分析以及在中国实际情境下对环境冲突的概念、成因、类型等方面作出论述,侧重于规范性研究和基础理论的铺垫与创新。二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不论是影响环境冲突发生的核心因素还是环境冲突的治理策略,这一阶段的研究视角都集中于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平衡,强调基于环境利益公平性角度考量环境冲突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⒉繁荣发展阶段(2009—2020年)。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文献数量较多,研究内容越来越宽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出现了邻避冲突和环境群体性事件两个新的研究主题。“邻避”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奥黑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后衍生出许多相关概念,如邻避冲突、邻避设施、邻避效应等。随着我国某些公共设施的负外部性对邻近居民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由此引发的冲突事件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也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另一个与环境冲突相关的主题——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同时兴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成因、影响因素、解决办法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研究。从整体来看,邻避冲突和环境群体性事件已形成两条重要的研究思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后续的研究大多以这两个主题为基础。二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随着周围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观认识的理性发展,对待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会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环境冲突研究同样如此。由原来在单一学科和知识框架内论述到在地理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框架内分析,对环境冲突研究有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把握。三是研究范式更加多样。在环境冲突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规范化研究,学者们较少以某一事件或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2007—2017年十年间,全国各地诸如垃圾焚烧厂、变电站、高架桥等设施均出现了周围居民抵制现象,冲突事件越来越多。[34]同时,模型演绎、软件推理、数量分析等研究工具逐步普及,出现了较多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如一些学者基于过去发生的某些焦点事件构建模型,推理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及演化过程,也有学者基于大量数据探究环境冲突的影响因素。这一阶段总体上呈现出规范化研究和实证化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四是研究视角的多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不同视角研究环境冲突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有些学者运用邻避情结、邻避心理、社会心态理论阐释环境冲突的发生机理和治理路径;有些学者从政府行为逻辑和公众参与角度出发探讨治理对策;还有些学者从风险感知视角研究我国环境冲突治理实践。其次,注重环境冲突过程的演化机制。一些学者以具体事件为例,研究环境冲突由起因到结束的演化过程,能够从宏观上更直观地把握环境冲突发生的原理。再次,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基于多维化的研究视角,不同学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文献数量不仅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
三、研究結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我国环境冲突研究议题不断深化。横向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环境冲突研究主要包括邻避冲突、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冲突、公共政策、公众参与、邻避设施等核心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邻避冲突、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冲突、环境污染、治理、邻避设施、横向扩散、政府回应、演化博弈九个聚类网络,进一步将其进行整合,共得到环境冲突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环境冲突的演化机理、环境冲突的治理路径以及环境冲突的核心议题四个邻避冲突重点主题。纵向上,研究议题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大致分为1998—2008年的起步阶段和2009—2020年的繁荣发展阶段。在起步阶段,学界主要集中于环境冲突概念的引进、建设性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具体的实例论证。在繁荣发展阶段出现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和邻避冲突这两个新议题,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研究议题也更为广泛和深入。目前,邻避冲突相关研究依然是环境冲突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研究者对这一议题的研究也在持续增强。
2.我国环境冲突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得到了系统性阐释。环境冲突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关注环境冲突的概念、影响因素、演化逻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环境冲突概念的界定更为具体,内涵论述具备了更为深刻的本土化意义,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冲突发生的作用机制以及揭示了冲突演变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使环境冲突解释框架更为清晰。学界在开展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应用性研究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冲突研究者紧密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新的环境冲突问题,如2007年福建的反PX项目、2012年广东的反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以及2016年湖北的反垃圾处理站项目等冲突事件推动着环境冲突研究持续升温。学者们在环境冲突概念、演化过程等原理基础上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协商治理、利益分配等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现实情境的解决对策。
3.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在学者间以及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从研究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冲突研究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该领域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发文作者图谱来看,环境冲突研究虽然受到一些学者的持续关注并在领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总体来看,学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学术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从研究机构来看,研究力量和研究学科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多机构、跨学科的合作网络关系。
(二)研究展望
⒈加快构建我国环境冲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共同体。1988年,里弗斯提出了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学术共同体是对学术价值规范、研究领域有共同认知的教师群体”,这种共同认知能够使他们减少个人主义,拥有公共责任感。[35]这种责任感促使学者之间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某一领域学术发展,包括研究者共同体和研究机构共同体。当前,我国环境冲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机构越来越多,但研究者之间未能形成合作互助关系。在当前学科之间既有分化也有联系、研究方向相互融合的新时代,学术研究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为此,需要加快构建该领域的研究者共同体,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研究者间的合作,充实学术研究内容,提高学术研究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⒉建立多领域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体系。在学科领域方面,我国环境冲突研究虽然已经构建起了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分析框架,但这些学科多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融合研究较少。环境冲突涉及的利益主体和影响因素众多,这就要求对环境冲突的研究应从综合视角进行全要素分析和研判,未来应建立涵盖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电子科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体系,以对环境冲突研究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⒊加强对环境冲突的政策研究。一是挖掘环境冲突事件如何推动公共政策的形成与调适。针对环境冲突事件为何能够进入政府议程并受到政府的关注,为何会在回应型政府议程中失灵,环境冲突事件是基于怎样的逻辑进入政府议程,环境冲突治理政策是否对这些冲突事件有良好的解决效果,对目前的环境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鲜有学者展开论述。因此,未来应深入探讨环境冲突事件发生过程的动态机制以及其对宏观政策制定的效果反馈。二是加强对环境冲突相关政策的研究,通过量化比较方法对政策文本进行研究,探讨我国环境冲突治理的成效与不足。
⒋强化对环境冲突前沿问题的研究。某一领域前沿问题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通过对我国环境冲突研究热点和重点的分析,该领域对前沿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组织理论视角研究环境冲突。环境冲突不仅包含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冲突,还包括政府组织内部的冲突,即为避免辖区内发生环境冲突事件,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展开的利益博弈。二是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探讨环境冲突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影响。面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情境,将风险社会理论与环境冲突有机结合,探讨冲突背后隐藏的风险具有其必要性。三是讨论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环境冲突治理中的应用。通过技术赋能环境冲突治理,建立场景式冲突解决模型,完善信息收集发布机制来引导舆情,以提高环境冲突治理效能。四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提出环境冲突治理路径。未来,不仅要从制度、技术、工具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还应尝试从文化、情感、伦理等方面研究治理策略。
⒌从历史的角度汲取环境冲突治理经验的启示。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为注重对国外环境冲突治理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环境冲突的研究,但较少有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出发对历史上环境冲突治理经验进行研究。实际上,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环境冲突一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形成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修建亭台楼榭,耗费大量木材、石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一些思想家就提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重视环境保护。[36]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回溯历史,追根溯源,从历史视野中汲取环境冲突治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当前冲突治理策略中,这既是对传统经验的传承,也能拓宽我国环境冲突研究思路和丰富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7:2.
[2]郭燕芬.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热点主题、前沿变迁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文献(1998—2019)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兰州学刊,2021,(4):96-114.
[3]王兆瓂,郜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 1992-2019年数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38.
[4]穆从如,杨勤业,刘雪华.环境冲突分析研究及其地理学内涵[J].地理学报,1998,(S1):186-192.
[5]张保伟.环境冲突的生态文明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7-30.
[6]余伟京.论环境冲突的成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54.
[7]田志华,田艳芳.环境污染与环境冲突——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学决策,2014,(6):28-42.
[8]严燕,刘祖云.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冲突问题及其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4,(12):7-11.
[9]赵树迪,周易,蔡银寅.邻避冲突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处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71-176.
[10]卓四清,冯永洲,王博.新媒体时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制及治理研究——以“昆明PX事件”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76-581.
[11]华智亚.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人文杂志,2014,(5):97-108.
[12]朱晶,陈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环境冲突的化解[J].人民论坛,2015,(5):205-207.
[13]马奔,付晓彤.协商民主供給侧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9-105.
[14]张保伟.环境冲突的伦理治理机制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30-33.
[15]任丙强.以环保组织化解环境群体冲突:优势、途径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3,(6):64-67.
[16]彭小兵,喻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策网络分析——以江苏启东事件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108-113+132.
[17]熊小青.农村环境冲突化解:治理理念及实践创新——基于地方政府管理资源开采利用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4,(3):74-78.
[18]严燕,刘祖云.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41.
[19]徐浩,王伟.环境冲突风险治理中的风险沟通:影响因素与关键命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141-144.
[20]黄岩,文锦.邻避设施与邻避运动[J].城市问题,2010,(12):96-101.
[21]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6,(00):93-103.
[22]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8):63-68.
[23]吴云清,翟国方,李莎莎.邻避设施国内外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2,(6):7-12+42.
[24]黄峥.金钱、公园还是养老保障:邻避设施的补偿效应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10):108-113.
[25]俞武扬.基于情绪宣泄效用的邻避冲突演化博弈[J].运筹与管理,2020,(3):53-62.
[26]周亚越,俞海山.邻避冲突、外部性及其政府治理的经济手段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5,(2):54-59+156-157.
[27]张乐,童星.“邻避”冲突管理中的决策困境及其解决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4,(4):109-113.
[28]刘海龙.邻避冲突的生成与化解:环境正义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7-63.
[29]侯光辉,王元地.邻避危机何以愈演愈烈——一个整合性归因模型[J].公共管理学报,2014,(3):80-92+142.
[30]谭爽,胡象明.公民性视域下我国邻避冲突的生成机理探析——基于10起典型案例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6-43.
[31]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5):110-115.
[32]鄢德奎.中国邻避冲突规制失灵与治理策略研究——基于531起邻避冲突个案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9,(9):72-81.
[33]刘超.邻避冲突复合治理:理论特征与实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20,(1):158-159.
[34]王佃利.邻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战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
[35]Ryan S,Guthrie J. Collegial entrepreneurialism: Australian graduate schools of business[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9,11(3):317-344.
[36]李金玉.論两周时期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8-112.
(责任编辑:马海龙)
On the Review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conflict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SSCI(1998-2020)
Liu Chao,Yin Zhijie
Abstract:Environmental conflict is the main type of social conflict.Effective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is the ke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this paper takes 135 environmental conflict related documents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ndex(CSSCI)database from 1998 to 2020 as the research sample,and comprehensively uses two methods of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d knowledge map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amples.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a fluctuates greatly in each year;It has formed high-yield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Peng Xiaobing,Wang Dianli and Zhang Le;Nine universities,includ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d Sun Yat sen University,ar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documents;The cluster analysis of keywords determines four themes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which are“the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the governanc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and“the core topic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avoidance conflict”;The timeline shows that avoidance conflict is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research.In the futu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resear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cutting-edge issue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to environmental conflict governanc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conflict;visual analysis;future outlook;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