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独爱“三花”
2022-01-29丁云
丁云
“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白洋湾附近的农家世代以侍养“三花”——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为生。当农民转为居民后,那些被精心保存的“三花”老树也跟着老花农们迁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和泰社区这个部分由花农动迁组建的社区里,栽种于专门设立的“三花基地”内。
让“三花”住进新棚迎寒冬
“三花”性喜温暖湿润,畏寒、畏旱,是不耐霜冻的品种,冬季气温低于3℃时,枝叶易遭受冻害,如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死亡。前段时间,志愿者为给“三花”打造一个温暖的生长环境,新搭了花棚,但只一层塑料薄膜是无法抵御住寒风的。赶在再度降温前,“三花基地”打理人——老花农朱泉根和几个老弟兄相约为花棚再增添一层塑料膜。此次“装修”也尽显真正的花农风采。
他们从物业清理出的废物中,找出废弃的砖块、竹竿;到社区要了几条已无用的横幅;去小商品市场买了几张巨大的塑料膜,材料就准备齐全了。接下来正式开始搭建。先搭好框架,之后在原有棚架的基础上用横幅加工出的布条绑上竹竿,用以悬挂塑料膜。塑料膜宽度有限,就要悬挂两幅铺满整个棚顶。年纪最轻的徐小弟负责干高处的活,一个人搬梯子找位置,爬上爬下;经验最丰富的朱泉根负责统筹规划,塑料膜的长度根本不需要尺量,目测就能准确把握;张玉良则负责准备材料,搬搬抬抬搭把手。很快,花棚就在他们的操持下焕然一新,张玉良不禁感叹道:“搭这个棚,有回到以前做花农的感觉,我们也算宝刀不老,搭得还不错。”
冬季虽没有“三花”盛开,但透过这花棚仿佛已能看到来年盛开的鲜花。
义卖“三花”为小康生活助力
老苏州的记忆里必定留有“三花”的一缕清香。近日,和泰社区举行“三花”义卖活动,为社区“三花”爱心基金筹集资金。
义卖的商品都是社区活动中精心制作的“三花”文创产品:有悉心种植的“三花”盆栽,精心绘制的“三花”陶瓷花瓶,装着茉莉花可以驱蚊熏香的“三花”香包……种类繁多。志愿者们分工“收银员”“促销员”,卖力叫卖吆喝,只为爱心基金能够筹到更多资金。居民也纷纷前来捧场,挑选到中意的便爽快成交,为社区公益献出一片爱心。居民钱水玲在义卖会前帮忙绘制了花瓶,现场又买了几枝永生花球,她开心地表示:“这样的爱心活动举办,我们一定要贡献一份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不可忽视,要让他们也感受到小康生活的美好。社区立足“三花基地”建设,发展、丰富“三花”文化,同时也建立“三花基金”:社区活动中精心制作的大量“三花”文创产品,以义卖形式出售;每年5至8月老花匠种植的“三花”鲜花出售给卖花阿婆,获取的资金,就作为“三花”爱心基金的来源,帮助辖区困难家庭。
山歌颂“三花”,地名不忘本
“姑苏城外白洋湾。和泰家园么三花基地办得赞呀。茉莉花开呀扑鼻香。玳玳花泡茶人人爱,泡茶人人爱。白兰花开香呀香煞人。挂在胸前真呀真开心。三花香来三花美。三花人家福呀福满园。欢迎大家到和泰家园三花基地来白相。”
一曲山歌,传唱不绝。和泰社区的居民阿姨们,组建了 “一缕阳光”志愿者团队,用清新软糯的白洋湾山歌将“三花”唱出来。
曾经,火车驶出苏州站后西行数分钟,过了虎丘塔很快就是白洋湾车站。盛夏时,沿途透过树林看见芦帘搭成的凉棚外,花田洁白一片。拉开车窗,飘来淡雅的茉莉花香和浓郁的白兰花香。一个个陶制的钵头内栽种着灌木状的茉莉花,陶缸内则种着小乔木状的白兰花和玳玳花。
苏州“三花”常用来窖茶、佩戴或摆放观赏,窖茶用量最大,卖花给茶厂是花農重要的收入来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生产“虎丘牌”优质花茶闻名的苏州茶厂决定停止收购“三花”,转攻他业。白洋湾的花农们世世代代的祖业消失。许多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树被贱卖到园艺花木市场。
而今,曾经的绿皮车由高铁替代,火车不再经过白洋湾小站。但街道名真真实实地保留了“白洋湾”这一地名,和泰家园内尚存的“三花”花种,也让人们能找到旧时回忆。
时代在发展,生活方式在改变,但老一辈对“三花”的心没有变,希望“三花基地”能让不知旧事的青少年们了解苏州的“三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