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剧”
2022-01-29徐江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雪中悍刀行》云集了将近一半《庆余年》第一季的编、演阵容,这既是对收视率的加持,也是容易遭观众和对手挑剔的命门
岁末年终热剧扎堆,各色屏幕隔空厮杀,尤以2021年为甚。
其中,也许是因为前两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太过令人炫目,不少人对同是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风起洛阳》抱有热望,本人当然也不例外。不过,随着播放进度,我起初的期待慢慢冷卻,除了之前提过的该剧画面偏黯淡、对历史氛围渲染铺排不足等因素,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珠玉在前。
两部戏风格近似,或者索性改编自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或是由近似“原班人马”的团队制作,一般说来,后拍的作品难免会有些吃亏,像古装剧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之于《琅琊榜》、谍战剧里《誓言永恒》之于《誓言无声》……都是类似情形。更为遗憾的是,《风起洛阳》的播出运气不如当初的《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当年开播,同档期没有水平接近的古装剧对手,《风起洛阳》则不然,它遇上了开播时间极为靠近的玄幻剧《雪中悍刀行》。
同为小说改编的古装剧,平心而论,《风起洛阳》作为悬疑题材甚至是有些烧脑的悬疑作品,其原著的智慧含量远非作为“网文奇观”的玄幻作品《雪中悍刀行》可比。我这么说,不是搞文艺类型歧视,而是指原著留给编剧和导演的二度创造难度。毕竟,每天写作几千字的常规小说和每天更新万把字的网络小说,无论其文字肌理,还是情节上的密度,都不在同一个层级。而网络小说的读者,相较于常规小说的读者也更为狂热,挑剔改编的激情也容易来得更为炽烈。对于《风起洛阳》,观众期待的是精彩、精致;对于《雪中悍刀行》呢,至少一部分读者非要期待剧集把小说当名著来拍,甚至还要拍出原著也不一定有的精彩,这个就难了。
所以,从表面上看,《风起洛阳》虽然压力大,从容的空间还是有一点的。《雪中悍刀行》却有那么一点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如此,开播第一天,被观众质疑的滤镜效果,更使全剧的口碑前景蒙上了阴影。何况《雪中悍刀行》又云集了将近一半《庆余年》第一季的编、演阵容,这既是对收视率的加持,也是容易遭观众和对手挑剔的命门。
不过《雪中悍刀行》的“命够硬”。首先,编剧够强悍,硬是把网文世界里流行的怪诞不经的玄幻世界和人物情感,给扳到了家国、侠义的主题上来。其次,导演和摄影有追求,硬是把剧集的构图“经营”成了接近日本经典电影和中国古典审美的结合体,至于一开始的滤镜争议,谁还管它!再有就是补足了自《琅琊榜》《庆余年》以来,古装剧武戏偏弱的缺憾,不少桥段的武打设计,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均见所未见,且在金庸、古龙式的传统武侠想象和更加不靠谱的剑仙式孟浪之间,搭起了一条通往常态审美的桥梁。最后,与主打幽默、奇思的《庆余年》不同,《雪中悍刀行》主打的是人物的深情,这样一来,也就渐渐让观众走出了《庆余年》留下的余韵,进入新的想象世界。从这一点说,与当初的《庆余年》一样,无论后面的第二季能否同样精彩,《雪中悍刀行》第一季都在内地古装剧的成长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当然《雪中悍刀行》在成功之路上也不是独美的。至少不爱看古装和奇幻剧的观众,就会更推崇同档期的《对手》和稍后开播的《输赢》。有些谍战剧迷甚至把《对手》和柳云龙的《风筝》相提并论,其人气可见一斑。《对手》的成功其实也不算偶然,因为它的当代视角、半虐心风格,很接近《隐秘的角落》。我一直觉得,作为谍战剧,《对手》真正应该拿来相比的不是《风筝》,而是《借枪》,因为两剧里的特工都挺缺钱,都处于日子快过不下去的状态。但这么一比,《对手》的问题又出来了:《借枪》里的特工是为了抗日,是为了理想信念,《对手》里的对方特工是为了什么?剧集对此似乎做了模糊化处理,但这么一模糊处理,人物的内在驱动力也就变得苍白了。
相比之下,当代剧集《输赢》,因为附着的元素没那么多,反而看起来更轻松。与《输赢》的这种“轻”类似,王丽坤和黄景瑜主演的《三生有幸遇上你》也有着同样的娱乐效果。它们与更大投资的《雪中悍刀行》构不成体量上的对手,但也都在娱乐观众的战场上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