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齐心团队十分完美冰面
2022-01-28陈禹北京语言大学
文/陈禹(北京语言大学)
我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20级法语笔译研究生。“相约北京”冬奥测试赛期间,我在首都体育馆担任制冰师翻译
基本要求:清楚、准确
我们的翻译团队由3名法语专业学生组成。2021年9月10日,首都体育馆场馆语言服务经理向我们介绍了场馆情况和比赛项目,学姐于梦欣也在现场为我们讲解了制冰师——法国人雷米的个人经历和制冰流程,比如雷米是如何与冰结缘的,是什么契机让他成为专业制冰师的,制冰系统用的是什么制冷剂,不同的比赛对于浇冰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等。有了这些准备,我对上岗更有信心了!
9月27日下午,雷米与奥组委有一场制冰准备工作视频会议。为了让我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雷米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他的计划给我做了一遍细致的讲解,并将会议时要用的幻灯片展示给我看,结合图文给我解释每一道制冰工序具体都会做什么、需要什么设备、需要多久时间完成等。最后,他还不忘确认我是否都掌握了要点。
结果到了正式会议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在中方团队提问的过程中,涉及许多制冰术语的中文“昵称”。刚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有些懵懵的,虽然这些术语的学名在专业的术语表中都有,但当他们说到“拍子”时,我还是不知道他们具体说的是指什么。我当时想的是:“拍子?难道制冰还要用拍子?是什么样的拍子呢?球拍吗?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不得已,我打断了中方团队的发言。他们解释说,拍子就是用于喷漆喷水的多嘴水管。我这才明白过来,这是专业术语中的“喷嘴喷雾器”。在会议过程中,类似的词还有“滚子”“溜边儿”等,我经过好几次询问,才确认了它们的学名,并准确地翻译给雷米。
翻译的要求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清楚、准确”,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制冰师在提出要求或工作安排的时候,译者一定要准确理解他的意思,并用最精准的语言传达出来,不能有偏差。在数据上差1毫米,都可能对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失误是一定要避免的。比如:“冰面升高1cm”和“升高到1cm”,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两者的工序和效果截然不同;“冰温控制到-6℃”和“降低6℃”也相差甚远,如果下错了指令,只需一会儿,冰面就会因温度降低过多而开裂,几天的努力将付之一炬。因此,这场翻译,让我感到“如履薄冰”。我精神紧绷,要求自己尽可能将每个词翻译得准确无误。幸好,会后双方团队都对这场会议十分满意,我也算是初战告捷!
进阶!弥合分歧
在雷米与中方制冰团队的合作中,我发现,虽然中法双方的制冰工序上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技术、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施工方法上经常需要商讨。
中方团队负责人经验丰富,在沟通中,有时会对雷米的方案提出一些质疑。记得有一次在设置制冰温度的时候,雷米表示要把温度降到-7℃,负责人不是很同意,他让我跟雷米说这样做可能行不通。对于这些比较专业的问题,在翻译给雷米之前,我必须自己先搞明白原因,有时候还要向负责人询问对应的解决方法,因为单纯提出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当时就向负责人请教,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调整?他说:“我们调整的是制冰系统的温度,冰场的制冰系统位于场地下方,从冰的底层到表面有一定距离,如果骤然调低温度可能会影响冰面质量。”
当我清楚地把中方的想法描述给雷米时,雷米连连点头,他说:“负责人说得很有道理,我们都知道那样是行不通的,但是请你帮我和他解释一下,我事先测量并分析过冰面情况,在这些数据的辅助下,我才决定调整制冰系统的设置温度。而且这次调整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我打算过一会儿就让工作人员再调回来,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冰面质量,相反,还可以稳固冰层,请他放心!”中方负责人这才同意。
在制冰准备会上,雷米和制冰团队还就如何补漆进行了讨论。中方团队一开始提出用背包式喷雾器进行作业,雷米不太认可,他说:“这样做效率有些低,我们需要提高效率!”看中方负责人有些着急,雷米想了想又解释说:“您的方案是大家都熟悉并且擅长的,我觉得用这个方案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工具改成多嘴喷雾器,这样咱们干起活来是不是更有效率?”
一般来说,中方团队在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后,雷米会尽力配合,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一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虽然不能理解彼此的语言,但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当出现分歧时,如果翻译不当,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先安抚中方团队,然后向雷米强调中方的需求,在他给出明确指示后,我再将雷米的想法转告给中方团队,问题常常就会顺利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雷米使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打造一个完美的冰面!”是啊,哪有什么中方团队、外方团队之分,我们就是一个制冰团队!会议结束后,雷米和中方团队达成了共识,并与负责人击掌示好。我也从中深刻感受到语言服务者的重要性,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双方人员的性格不同、说话方式不同,我们需要理解双方的诉求,并用合适的方式传达出来,才能让大家齐心协力达成目标。
远不止翻译
2021年10月,首都体育馆承接了“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两项比赛。这两场赛事对冰面的要求分别是“最美”和“最快”。完成任务的背后,是我们制冰团队认真工作的日日夜夜。
作为团队核心,雷米简直是“视冰如命”。受到他的影响,不仅整个制冰团队的工作热情高涨,我们三个翻译也在各个制冰环节充当了团队的制冰小助手。浇冰、配漆、喷漆、定点、打孔、铲冰、补冰、填缝、灌水、换冰车刀刃……这些制冰步骤,我们都参与其中。赛事筹备期间,国际滑联的技术代表和中国滑联的领导来场馆视察,我们作为陪同翻译,将每一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随行人员都为我们的细心讲解点赞。
10月16日下午4点,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结束后,场馆开始进行从花滑到短道速滑的切换。这是比赛期间最关键的时刻,制冰团队需要完成刮冰、填涂白漆,更换LOGO和升高冰面等工作。尽管大家都早早地做好了所有的工作准备,除升高冰面之外的流程依旧持续到了夜晚才完成。
升高冰面需要在冰场上的水完全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此时已是夜里10点,冰面高度还未达到比赛的要求,如果再浇一车水,就要等到凌晨才能动工,但雷米坚持要把水浇完,这意味着我们至少要工作到凌晨3点。考虑到第二天的工作从早上6点就要开始,我与翻译组的小伙伴决定轮班工作,我留在现场,他们回酒店休息,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工作。
当天夜里,我既要完成雷米的翻译工作,还要帮助场馆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比如制冰结束后联系供应商,请他们送来复原防护垫,联系防疫部门进行消杀等。可以说,我提供的服务,已经远不止“翻译”了。我可以骄傲地说一句,这块冰,有我出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