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变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
——以成都市为例
2022-01-27杨晓娟王梅梅
杨晓娟,王梅梅
(1.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2;2.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婚姻价值观引导着婚姻和家庭的变迁,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择偶过程和婚姻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交替的状况[1],婚恋过程大多是社会规范下制造出来的社会现象[2].结婚是社会行为,但是婚姻不仅是男女两性关系,同时也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空间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探讨婚姻观与家庭的关系.婚姻观和家庭关系非常密切,家庭是家庭成员所有关系的总和,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随着婚姻观中更加注重个人,家庭关系也随之由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夫妇关系逐渐取代了亲子关系.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夫妇有别,婚姻也是父母包办,婚姻的取向是一切为了子女.现代的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向夫妇关系转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爱情成为了婚姻的基础.
伦理学认为婚姻价值观指的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以及美满婚姻的基础和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3].婚姻的匹配状况可以反映婚姻主体的特征,如文化水平、宗教和经济实力等[4].婚姻是基于“门当户对”的匹配[5],不同群体在择偶中体现了相似性倾向或同类联姻倾向[6],居民更偏向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内挑选配偶[7],如婚嫁必论门户[8],男女议婚,大概率以门楣为重,亦互择人[9],婚娶必择家世相当者[10].一定程度上来讲,男婚女嫁是基于社会规范的现象[11],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12].随着阶层的多元化,阶层内婚恋变得更加频繁[13],宗教和种族对于婚恋的制约力量逐渐淡化[14].
婚恋选择是复杂行为,存在多个相关因素的耦合,要了解其选择机理,需要更加全面、系统、详细地研究影响因素.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居民婚姻观念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但是考虑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婚姻影响因素比较还比较少.文中从不同群体的角度,构建更加全面且系统的社会人文指标体系,分析不同城市群体婚恋选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
1 理论模型构建
婚恋选择是基于一定的婚姻观与爱情观的行为,是婚姻家庭生活的开端[15].婚恋因素在文中被界定为影响居民婚恋选择的因素,包含了认识途径、恋爱因素、婚恋标准和结婚目的等.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居民的婚恋行为表现出了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表现.源于中西文化、制度和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中国城市居民的婚恋的影响因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1.1 西方居民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
西方婚姻观甚至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相关篇章,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优于谁.与东方国家的婚姻制度相比,美国居民的婚姻突出了爱情的作用.
美国居民的婚姻观关注个人在婚姻当中的自由和独立,认为婚姻是纯属于个人的私事,其他人无权干涉.西方居民认为,感情因素是婚恋选择的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并不认为婚姻与生儿育女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选择丁克家庭,即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生育因素并不能成为其婚恋行为的原因,同时,西方居民认为 “先立业,后成家”,所以婚恋选择跟提升社会地位也没有必然关系.
1.2 中国城市居民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信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等观念,传统的婚恋选择多以父母的建议为重,父母多看重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在传统的观念中,男女结婚并不是两个居民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资源的互补和结合.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婚恋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被倡导的恋爱文化逐渐被弱化.转型期居民的婚恋选择延续了传统婚恋文化的精髓,同时受到西方婚恋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表现出了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也表现出更加多元的特点.在具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前提下,随着个体年龄的变化,呈现出物质本位到情感本位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单身居民对婚恋因素的偏重并不一致.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物体具有其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16],婚恋的影响因素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在居民的每个阶段,影响其感情的因素并不一致.文中研究20~60岁人群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个阶段,依次对其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
1)20~35岁.这一阶段的单身青年比较注重身高长相、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随着审美文化、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蔓延,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青年一代比较追求物质利益,比较虚荣和爱慕权势,在心理的驱使下,恋爱和结婚成了满足物质需要的一种手段,单身男女在婚恋过程中比较注重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比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住房条件等.此外,男性单身则会更加关注对方的身高长相.此阶段的单身居民一般都有稳定工作,有自己的房子和事业追求,对于自己的婚恋标准比较确定.这一阶段的单身青年婚恋比较注重经济实力和生活习惯,如卫生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
2)36~60岁.这一阶段的单身居民比较注重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此阶段的单身居民已经不处于传统意义上的黄金结婚年龄,同时再婚的情况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阶段的单身事业基础稳定,经济实力比较强,对于自己的婚恋标准非常确定.除了要求相似或者相同的生活习惯外,更加渴望遇到彼此相投的志趣爱好.此阶段的单身居民事业基础固定,对于自己的婚恋标准有所降低.此阶段居民婚恋的目的更多的是支持陪伴,同时渴望遇到志趣爱好与自己相近的伴侣.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选择
文中选择成都市三环内5个区为案例地.原因有二:①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时间长.成都历史悠久,建城迄今已有2 300多年,早在公元前4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至此,元代以后,成都就是四川的省会,历经多个王朝,算得上六朝古都.文化繁盛延续至现代,传统文化浓厚.② 经济发达,受全球化影响大.成都市是四川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2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来源于2018—2019年共2次大规模访谈.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文中从择偶方式、考虑因素和结婚目的3个维度对成都市男女的婚恋因素进行调研,一共有27个因素,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群体选择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及已有研究[17],基于文章1.2部分的假设, 把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和性别, 分为4个群体:20~35岁女性群体、20~35岁男性群体、36~60岁女性群体和36~60岁男性群体.20~35岁女性群体具有年龄优势,在择偶中条件比较高,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对择偶对象的相貌、生活习惯、经济实力都有要求.36~60岁女性群体年龄优势比较小,在择偶中更多考虑相貌、生活习惯和支持陪伴,对于经济实力的考虑比较少.20~35岁男性群体与36~60岁男性群体考虑对方的相貌、生活习惯和陪伴.
表1 居民婚恋选择因素的描述性统计(N=634)
Granovetter[18]认为相似的价值取向存在于相似的人群中,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各群体婚恋选择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3.3 不同群体婚恋选择因素的综合指数
成都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居民在婚恋选择中所考虑的因素并不一致,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成都市各群体婚恋选择因素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表2),可见各群体婚恋选择因素的综合指数Si均大于-0.5,其中>0.5的值有3个,即本组选择因素的综合指数Si的效果较高,可用于模型的分析[19].
表2 各群体婚恋选择的因素的综合指数
1)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在婚恋选择中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多元,同时,各因素在20~35岁女性群体婚恋选择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20~35岁女性群体对婚恋对象的要求最高,其次是36~60岁女性群体和20~35岁男性群体,36~60岁男性群体对婚恋选择的要求最低.20~35岁女性群体对婚恋对象最为挑剔是因为该群体在婚恋选择中具有年龄优势,同时男女比例不协调,女性的独立能力也加剧了该群体的优越感.
2)20~35岁女性群体在婚恋选择中更加关注经济实力(X11)、相貌(X14)、事业良助(X20)和支持陪伴(X23).20~35岁男性群体更加婚恋选择中更加关注情投意合(X8)、发展潜力(X10)、生活习惯(X16).36~60岁男性群体在婚恋选择中更关注发展潜力(X10)和生儿育女(X22).36~60岁女性群体在婚恋选择中关注经济实力(X11)、情投意合(X8)、相貌(X14)和生活习惯(X16).婚恋选择中,女性更加注重经济实力,这很多程度上归因于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婚恋双方在择偶过程中都选择利益最大化,甚至有些对象试图通过婚姻来提升地位和阶层,这也是造成“老夫少妻”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4 结论
通过成都市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城市居民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验证了文中假设,男女婚姻选择中的因素随着年龄在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对于对方的发展潜力和身高长相的要求逐渐降低,对生活习惯和支持陪伴的需求在升高.
1)“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观点仍然影响当代城市居民的婚恋选择,认识途径对于婚恋选择的影响不明显.门当户对的观念认为,相似阶层或者群体的男女结合,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认知和处事原则[20].并且不同年龄群体婚姻观的选择有显著差别,选择标准差异明显.
2)不管哪个年龄段,在婚恋选择中,女性都更加挑剔,考虑因素也更多.随着年龄增长,选择空间逐渐减小,对于配偶的考虑条件也相对减少.20~35岁女性群体对婚恋对象的要求最高,这也是当前导致城市剩女多的重要原因[21].其次是36~60岁女性群体和20~35岁男性群体,36~60岁男性群体对婚恋选择的要求最低. 此外,贾志科等[22]的研究认为当前城市青年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态势明显.
3)经济实力和相貌是女性群体择偶都偏重考虑的条件,而男性群体更加考虑对方的发展潜力,结果验证了殷雷[23]的结论.另外,生活习惯对于每个群体的婚恋选择都有很大影响[24].20~35岁男性群体和36~60岁女性群体更加注重感情,而20~35岁女性群体更加注重对方对其事业和生活的帮助,体现了轻微的目的性[25].36~60岁男性群体在婚恋选择则更加宽容,比较注重生儿育女等生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