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祛湿通络方联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腰肌筋膜炎73例
2022-01-27王银平刘超范鹏王海龙郭凤红兰涛赵挺牛宇
王银平 刘超 范鹏 王海龙 郭凤红 兰涛 赵挺 牛宇
腰肌筋膜炎是指腰背部筋膜及周围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通常由于劳损、寒冷、潮湿等因素导致筋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引起[1]。深层肌肉刺激是现代治疗肌肉软组织疼痛的新型治疗方法,通过机械振动作用于筋膜组织,发挥减轻疼痛、提高筋膜牵拉的作用,缓解肌痉挛[2]。中医药治疗腰肌筋膜炎历史悠久,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副作用小等特点,其疗效逐渐受到广大医师的认可[3]。腰肌筋膜炎多属于本虚标实证,其根本病机为寒湿阻痹,患者常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入内,客居于筋膜经络,经气不通,气血凝滞,导致筋络痹阻[4]。治疗当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主要原则。本研究对73例腰肌筋膜炎患者在深层肌肉刺激的基础上,联合散寒祛湿通络方治疗,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秦皇岛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腰肌筋膜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脱落2例,剩余7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50例,年龄42~80岁,平均(64.90±8.47)岁,病程1~9周,平均(4.10±0.78)周,体重指数(23.19±1.34)kg/m2,病变部位分为腰背部52例、腰骶部13例、上背部8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7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52例,年龄43~79岁,平均(64.13±8.68)岁,病程1~9周,平均(4.02±0.85)周,体重指数(23.03±1.51)kg/m2,病变部位分为腰背部50例、腰骶部14例、上背部9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病变部位、体重指数、病程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腰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5],腰背部疼痛、麻木,久坐、劳累后加剧,患处呈弥漫性压痛,肌筋膜触摸有硬结;(2)符合《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寒湿痹阻证[6],腰背部疼痛,时轻时重,寒冷天气或劳累后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脉细弱;(3)病情处于缓解期;(4)意识清楚,配合治疗;(5)近1个月内未服用止痛类药物;(6)患者对本研究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炎、结核等其他腰部病变;(2)心、肝、肾、肺等原发性器质性病变;(3)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尿常规明显异常;(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5)电刺激禁忌症;(6)机体其他部位疼痛或急慢性感染者;(7)参与其他临床试验;(8)腰背部其他软组织损伤者。
1.4 脱落标准
(1)依从性差,未按治疗方案治疗;(2)因各种原因退出本试验;(3)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无法继续治疗者;(4)失访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运用肌肉刺激仪(美国DMS公司制造)对患者的腰背部、腿部肌肉进行振动治疗,参数设置为36.7 Hz,手柄直径为5.08 cm,振动头伸缩6 mm,每日1次,每次5分钟。连续治疗14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散寒祛湿通络方治疗,方中组成当归15 g、独活10 g、防己10 g、白芍15 g、川芎10 g、茯苓10 g、怀牛膝10 g、威灵仙10 g、千斤拔30 g、牛大力30 g、鸡血藤20 g、宽筋藤15 g、桑寄生15 g、制川乌3 g、炙甘草6 g。随症加减:痛甚者,加蜈蚣3 g、全蝎3 g;血瘀证明显者,加莪术10 g、三棱10 g;气虚者加黄芪30 g、党参20 g。由本院中药房煎制,每日一剂,每剂取汁200 mL,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14日。
1.6 观察指标
1.6.1 治疗效果对比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6],包括:(1)治愈,疼痛、酸胀、僵硬、触诊体征等基本消失,腰背部活动不受限,中医症状积分降低≥90%;(2)显效,疼痛、酸胀、僵硬、触诊体征等显著减轻,活动或天气变化后腰部不适,90%>中医症状积分降低≥70%;(3)有效,疼痛、酸胀、僵硬、触诊体征等有所减轻,活动或天气变化后腰部不适加重,70%>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4)无效,疼痛、酸胀、僵硬、触诊体征等无改变,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治愈的例数+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73×100%。
1.6.2 疼痛程度比较 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进行评估[7],选取10 cm的刻度尺,0端为无痛,10端为极度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画出相应刻度,由医师记录刻度所对应的评分。
1.6.3 腰部功能比较 运用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的腰部功能进行评估[8],分为疼痛、日常活动能力、坐、行走、站立、提物等共10项内容,每项0~5分,分值越低则功能障碍越轻。
1.6.4 致痛因子比较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时的肘正中外周静脉血3~6 mL,在自动酶标仪(英诺华 ER-504型)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P物质(substance P,SP)的水平,试剂盒由卡迈舒上海生物公司生产。
1.6.5生活质量比较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WHOQOL)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9],总共100个条目,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独立性6个领域24个方面的内容,分值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5%,对照组为82.1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腰肌筋膜炎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2.2 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肌筋膜炎患者VAS评分比较
2.3 腰部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ODI指数显著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肌筋膜炎患者的ODI指数比较
2.4 致痛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IL-1β、β-EP、S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IL-1β、β-EP、SP显著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腰肌筋膜炎患者的血清致痛因子比较
2.5 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WHOQOL评分)显著提高,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腰肌筋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腰肌筋膜炎是脊柱内科常见病,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中老年妇女[10]。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电子产品、电脑的普及,腰肌筋膜炎的发病人群逐渐扩大,且越来越年轻化[11]。深层肌肉刺激是西医治疗腰肌筋膜炎的常用物理治疗手段,使用振动头作用于筋膜组织,通过机械振动的方式加快肌肉筋膜、肌肉的牵拉运动,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水平,促进炎症介质的吸收,减轻疼痛症状,提高肌肉神经的活性,缓解肌肉痉挛[12]。深层肌肉刺激可在短期内减轻腰肌筋膜炎的疼痛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该病,整体疗效欠佳。
中医学将腰肌筋膜炎归为“腰痛”“筋痹”范畴,其病变部位在筋,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同源,肾藏精,肝藏血,肝肾母子相生,肝木依赖于肾水,肝血需要肾精化生。腰为肾之府,肝肾亏虚则筋脉失于濡养。病情迁延,风寒湿邪等邪气侵袭,寒凝气滞,经络痹阻,经气不通,经气与邪气凝聚,形成结节[13]。本研究选用散寒祛湿通络方治疗,方中千斤拔、牛大力、怀牛膝、桑寄生用作君药,以补肝益肾、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鸡血藤、当归、茯苓、川芎、白芍用作臣药,以健脾燥湿、活血舒筋、祛瘀止痛;威灵仙、防己、独活、制川乌、甘草为佐使药,以除湿通络、通痹止痛。全方合用,标本兼顾,相辅相成。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散寒祛湿通络方有助于提高腰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IL-1β是人体主要的炎症因子,能调节多种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强炎症对疼痛的刺激作用,促进神经突触活动和疼痛信号传递[14]。β-EP属于内源性镇痛物质,能抑制致痛神经递质的分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降低筋膜炎的疼痛程度[15]。SP是由伤害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疼痛基质,能传递疼痛信息,产生和加强局部的疼痛作用[16]。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IL-1β、β-EP、SP比对照组低,提示散寒祛湿通络方有助于调节腰肌筋膜炎患者IL-1β、β-EP、SP等致痛因子的分泌,这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散寒祛湿通络方联合深层肌肉刺激可进一步提高腰肌筋膜炎的疗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调节致痛因子分泌,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