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与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共生发展*

2022-01-27

文化遗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粤剧文化遗产历史

安 舜 方 海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街区的原貌,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历史街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丧失。历史街区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硬设施件,还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等。

目前恩宁路历史街区内存在街道狭窄、空间密集、设施缺乏、活动不足等问题,造成街区内非遗传播力度不足、街区发展缓慢的现象。所以,加强岭南非遗的传播,促进非遗与街区环境、地域交通、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现状与困境:恩宁路历史街区发展的当代问题

(一)恩宁路历史街区的现状

广府文化即广府民系的文化,以广州方言为标准音,涵盖整个粤中、粤西和粤北部分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及粤语地区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秦朝时期中原人民大规模迁至南粤,在长期生活中将中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海陆合一的广府文化,包括岭南画派、岭南园林、广东音乐、粤剧、粤曲、粤菜、广绣、广彩、醒狮等文化形态。广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兼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街区”一词在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出。1986年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悠远厚重的历史,使广州在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延绵至合的历史街区。无论从时间因素上还是空间形态中,历史遗留下的文物古迹成街成区的界定出城市空间和街道文化。广州历史街区主要是近代商用或住宅建筑,2016年广东省开始执行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26片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广府文化的印记和缩影。自1963年至今,广州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2处,其中大多分布在历史街区范围内。

恩宁路是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西洋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形式,位于恩宁路街区上的骑楼与第十甫路、上下九路的骑楼连接成片,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骑楼建筑群,代表着传统岭南建筑的精髓。恩宁路街区内的骑楼楼体大多以2-3层为主,上层用来生活居住底层则做为店面商铺,多为医药武馆、印章雕刻、服装鞋帽、餐馆茶楼等传统店铺,是近代典型的商住建筑。时至今日恩宁路上还分布着李小龙祖居、粤剧銮舆堂、八和会馆、西关大屋、詹天佑纪念馆等十多处物质文化遗产,和粤剧、广彩、珐琅、打铜、箫笛、古琴、醒狮、饼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详见表1),是西关辖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遗产体系遗产类型遗产要素价值与特色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传统街巷恩宁路骑楼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等最完整最长的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吉祥坊1号民居等历史建筑恩宁路46号骑楼、恩宁西街16号民居等传统风貌建筑銮舆堂、永庆一巷11号等传统格局与街区风貌历史环境要素麻石街巷、街巷门、古树木等传统肌理与景观特征非物质性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咏春拳、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正骨等粤剧、武术手工艺的传承地优秀传统文化老字号打铜,李小龙、詹天佑名人事迹地方活体博物街区

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其中蕴含着土生土长的广府气息和沉淀数千年的遗产技艺,记录着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在历史街区和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崇。恩宁路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应关注其中大量“非物质”范畴的内容,如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特有的社区文化和历史的演变过程。既要立足本土文明也应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将粤剧、粤曲、粤菜等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延续继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持续性。

(二) 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发展困境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一再被重塑,形成高度拼贴和多层重叠的形态,既有向外的拉伸也有不断的内卷。近四十年来广州拆城墙、修马路、重建骑楼、开辟中轴线、建立水陆交通体系,过快的城市发展易造成传统建筑损毁、地域文化流失等危机,使恩宁路历史街区面临以下困境。

1.重视外部环境,忽视内部空间

由于该街区位于广州早期的中心地带,区位条件优越,周边环境宜人,街区外围车辆通行流畅,公共交通便利,但街道内部狭窄,车辆无法通行。仅供行人步行通过的街巷交错分布,十字路口标识指向不明显,游客不能第一时间辨识方向与目的地。目前街区内仅有12户居民驻留,由于房屋内部没有厕所及浴室,居民的日常衣物晾晒、洗菜做饭等行为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公共空间,使原本狭小的街道更显拥挤。门窗外安装的防盗网、遮阳棚等设施参差不齐,街巷中堆积的杂物也导致周边环境脏乱虫鼠出没,影响街区的整体风貌。

2.原有文化活力正在衰退

恩宁路街区内的建筑因缺乏保护与修缮致使楼体破损,部分建筑濒临倒塌被列为危楼。2006年恩宁路永庆坊片区被纳入危房改造试点,改造方案提出拆除规划区内老旧危房,居民迁出安置。原本街道上铺设的麻石板被破坏,金声电影院等传统风貌建筑被拆除。该方案并未意识到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从而导致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流失。在此生活多年的居民说:“街坊大多搬走了,不再有以前那种聚集聊天、饮茶、食小吃的景象了”,居民陆续迁出使充满活力的街巷骤然冷清。种种现象使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流失,生活中的烟火气逐渐减少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引起当地民间组织和居民的强烈不满。

3.改造方案有待完善

危房改造这一方案并未充分考虑到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居民的意愿,经过多番争议与探索,2014年11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到广东省政府批复,将永庆坊片区所属的恩宁路列入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该规划方案由“大拆大建”到“微改活化”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不仅作为多元主体争议的焦点,还以各种形态参与到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该街区的首期改造工程于2016年9月完成,这期间规划方案的修改和完善,与街区居民、机构组织等不同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讨论有着紧密关系。改造后的街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原来的住居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本地居民与外来商户将原生基因与外来文化多元融合,赋予街区全新的文化建构形式。

经济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也要考虑传统文化和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鲁道夫斯基从原生聚落和自然万物中找回城市的肌理和文脉,他时常参照千百年留存至今的建筑中衍生出来的智慧和设计科学改善并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文化和内涵早已超越了人类传统界定的经济和美学方面的思考,在广义和狭义层面上彰显出人类与自然共处的经验与方法,即历史街区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终将展现它们的原生基因和文脉肌理。

三、优势与方案:恩宁路历史街区与非遗的共生发展

(一)恩宁路历史街区与非遗共生发展的优势

历史街区在长期的保护发展中,不仅受经济建设影响,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建设的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已成为促进街区发展、存量焕新的核心动力之一,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克服现代城市化的诸多弊病,街区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文脉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一方面要避免破坏与城市一脉相承的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在完善修复过程中也要讲究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时代气质的和谐。按照科学实施、系统管理、整体规划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该地区的优势与特点,恩宁路街区表现出来强烈的人文追求和完善的设施建设就是最好的证明。

1.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开放的人文空间

恩宁路历史街区与上下九步行街相连,附近有荔湾湖公园、沙面公园、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交通方面有地铁1号线、6号线,设有长寿路、如意坊和黄沙3个地铁站,畅达的交通网络有利于恩宁路街区与周边区域的互通互联。在购物餐饮方面紧邻恒宝广场、西城都荟等商业中心,有陶陶居、莲香楼、东海酒楼等老字号美食,其他教育医疗设施也相对完善(参见表2)。

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交通设施休闲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数量61442103详情博物馆文玩城小学中学地铁码头公园商场、大型餐饮医院聚集情况分散密集适中分散密集分散

广州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两千年来未曾中断,是世界城市史中保持千年美誉的因素之一。恩宁路所在的街区是著名外贸商阜十三行旧址,商业氛围浓厚,在明清时期是中国唯一一个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主体空间;街区南面靠近沙面的区域曾建有英、法、美、德、日、意等12个国家的领事馆。开放的区域文化和包容的人文空间使恩宁路街区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独特风貌。这是全国其他地方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提升空间建设的资源积累。

2.独特的岭南非遗与历史建筑

广东作为非遗大省拥有14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列全国第五,特殊的民族环境和多方位的文化碰撞造就了岭南今天多样的非遗形态。汇聚于恩宁路街区的非遗项目有粤剧、醒狮、岭南古琴艺术、象牙雕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广彩烧制、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正骨等省级非遗项目。目前永庆坊内已开设12家非遗工作室和7间体验中心(参见表3),开设广绣、牙雕、剪纸、泥塑等多个非遗项目课程,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提供参与体验互动,游客不仅能够了解岭南非遗的前世今生,还可亲自感受并触摸到非遗。众多非遗工作室的入驻,为街区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和发展方式,在研学、体验中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形成活态保护。

店铺类型老字号餐饮轻食文创零售体验中心非遗工作室民宿数量1439227123游客年龄层各年龄层中年群体青年群体青年群体少年群体青年群体少年群体青年群体少年群体中年群体青年群体规模适中较大适中适中较小适中分布情况分散集中适中分散集中分散

此外,恩宁路街区内有大量建于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这些建筑结构完整具有可利用的空间价值。经过外部与内部的微改造修复,传统的骑楼建筑将搭配新兴的艺术形式,作为承担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条件。通过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等名人生活印迹还原历史记忆,最终呈现文化、历史、环境于一体的街区景象。同时不完全排斥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对部分区域和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等方式,形成以“街、坊、约、里”为格局的,具有活力和生气的岭南文化地带。

(二)恩宁路历史街区与非遗共生发展的路径

文脉是每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气质,而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文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城市规划学家舒玛什1971年在《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一文中提出文脉主义的概念,他认为城市中的文脉不能破坏,尽量使其能融入城市整体中,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他强调对居住区域的文化形态进行联系与整合,进而延续历史肌理与文脉。

恩宁路的历史肌理与文脉主要来自街区范围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式发展。然而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积年累月的使用或搁置难免发生物业退化的现象(物理退化、功能退化、经济退化),诸如广彩、广绣、粤剧、打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亦面临断代或失传。解决历史街区发展缓慢与非遗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的问题应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

在理论层面上,首先要以政府支持为基础,以文化融合为价值导向,提升历史街区的传播主体、规划主体和居民主体对街区与非遗共生的信心和愿景,同时留住部分原住居民。第二,通过区域政策扶持、科学规划、经济鼓励和艺术融入,尽可能的保留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将永庆坊片区的历史建筑与文化产业融合,如以民宿、书吧、餐饮等新业态引领历史街区的多元化发展,增加经济收益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第三,以广府文化为积淀衍生的历史街区,能充分发挥岭南非遗的优势,弘扬独特的人文积累,将非遗体验项目作为基点,结合AR、VR等新兴技术,最大程度的还原街区的历史风貌和生活氛围,从而达到宣传及引流的作用。虽说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其精神内核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长久以来广泛地接受异质体的进入,促使本地居民大胆地做出改变,也使历史街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健康持续的发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人文湾区精神,发展利用好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非遗。恩宁路历史街区不仅要大力宣传本地非遗项目,还积极引入广彩、牙雕、古琴等其他岭南特色非遗,通过活化发展实践带动自身发展与复兴。

1.艺术类非遗参与街区自身微改造

艺术能推动高质量的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活动,营造具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人文空间。在广州历史街区的发展规划中,多方面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参与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近年来恩宁路街区举办了“粤韵悠扬”广东音乐曲艺欣赏会、“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青少年醒狮表演等以非遗文化为主的新型文艺活动。广大曲艺爱好者和青少年踊跃参加,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微循环。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市民的身份认同感,以艺术活动促进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当文化遗产回归生活本身,其街区的生存空间才得以延续。这种公众参与、艺术实践的方式能有效促进非遗文化和内在精神的传播,既增加了街区文化的多样性,又彰显出媒介与创意、非遗与街区的共融。

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只是个体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的修复,还需要保持街区整体的商业形态和文化肌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第二十六条第一点提出“保护街区现存的麻石板街巷铺装,保留麻石板的原有格局、肌理和风貌,”维护好街区的整体形态。2016年首期改造成功的恩宁路由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和粤剧艺术博物馆组成。原来古旧的青砖墙、趟栊门和瓦顶不仅被保留下来,还将街巷两侧的建筑改造成时下新潮的手工店铺、文创商店、咖啡厅和小餐吧。年轻群体来此打卡拍照、直播交流,这种参与方式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打破了拘谨严肃的传播方式,给街区发展带来新的途径与模式。目前,恩宁路微改造将在不破坏街区风貌的前提下,对地下管道、电线、排水等陈旧设施进行修缮,对街区居住环境、周边店面商铺进行规划翻新,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地改善和提升街区历史风貌。

2.粤剧艺术博物馆带动街区复兴

粤剧是恩宁路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粤剧艺术承载着千年古都的记忆,是广府文化的鲜活载体、广东人民的精神内核,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于恩宁路永庆坊内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馆),是一个代表广州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在这一区域内有晚清粤剧行会八和会馆,有数十位粤剧名伶的旧居,还有深厚的粤剧群众基础。2011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其发源地兴建粤剧艺术博物馆,希望以此为契机使粤剧文化得到复兴。根据《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或扩建的必要公共服务设施控制高度在12米以下,其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规定,粤博馆以岭南园林式布局为营造基点,与周边居民街巷和谐相容,形成一座以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博物馆。

2016年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样的选址与布局既增加了博物馆的开放性又能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馆内的大戏台每周定期免费开放,供票友们相互交流、切磋讨论。周边荔湾湖、上下九街区内居民密集、游客众多,粤剧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涉及数百万市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粤剧艺术博物馆考察调研,鼓励广大粤剧爱好者和社区居民,共同把粤剧艺术传承好发扬好。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路径带动街区发展,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1)开展了“艺术名家走进生活”的系列活动,通过专业人士的示范和展演激发群众的创作活力与激情,近距离为市民呈上精彩的传统艺术,使粤剧场景浸入社区、贴近民众。(2)鼓励老、中、青粤剧爱好者积极参加民间戏台、曲艺展演、少儿传承等项目,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调动群众的热情和兴趣,将传承、教育、服务、推广等功能通过多种文娱活动展现出来。(3)陈列展厅中以场景复原、体感互动、VR醒狮等多种新媒介、新方式系统全面地向公众展示粤剧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面貌,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与和社会价值。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粤博馆与街区群众的互动下,以艺术与地域为核心理念,强调粤剧与传统乐器、民间戏台等多种文化设施互动,用融入街区的方式促进非遗的展示与传播,这种方式有效推动街区发展和非遗文化持续共生。

结 论

随着信息化媒介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也逐步提升,不仅有非遗展示、非遗体验、非遗教学,更有线上线下的经营方式、创意活动。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对岭南非遗与恩宁路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1)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强街区内标识的指向性和明确度,良好的设计统筹有利于游客辨别方向及目的地;在不破坏保护街道的基础上拆除私装铁丝网,统一设置与街区风貌相协调的广告牌、防盗窗、遮阳棚、垃圾桶等设施。(2)加强非遗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粤剧、醒狮、广彩等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岭南非遗,在街区建设中合理安排非遗展示空间并逐渐加大非遗文化产业的比重,与街区居民形成共生关系。(3)鼓励开展非遗实践。在街区内结合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等非遗传承地开展节庆民俗、非遗展示等活动,并与时尚元素密切融合推陈出新,唤起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兴趣,有利于增强非遗文化传播创建发展平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其改建成果,更要注重搭建展演展示平台,使非遗项目与人民群众、文化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岭南非遗的价值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的,它既包含物质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也有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恩宁路历史街区丰富的非遗项目、民俗民艺、文化活动和展示平台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粤剧文化遗产历史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Tough Nut to Crack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