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探析

2022-01-27韩崇瑞

中国商论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生产力格局经济

韩崇瑞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101)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国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把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动力。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通过发挥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积极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依靠着外资和资源的大量粗放型投入,经济获得了持续性的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粗放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简单追求经济增量而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粗放型发展模式具有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等弊端逐渐显现。一些原来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再适应;一些原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小问题开始演变成大问题;过去已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开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凸显。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阻碍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

这一系列主要矛盾的存在,迫使我国不得不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继而向以创新、协调、绿色等发展理念为指引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发展为追求、以协调发展为遵循,不仅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还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效率地发展,对于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2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举措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宏大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看到当今世界复杂多样的变化,主动出击、顺势而为,积极确立自己的合理定位与战略部署。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被塑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生深刻重组,国际力量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全球经历金融风暴之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逐渐陷入低迷,国际经济发展动能弱化,全球市场开始萎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美国开始把我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并进行打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组团对我国进行贸易欺压,在经济发展上对我国进行种种制裁和限制,以各种理由征收高额关税。美国更是不顾国际信誉和脸面,频繁进行“毁约”“退群”,企图以此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逆流。加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局部战争爆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严重冲击,经济遭遇寒冬,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我国经济面临的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因种种原因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对我国进行经济打压,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充满韧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仍未改变。培育新动能、淘汰落后产能,在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发展基点的同时,把扩大内需同变革国内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整内需体系的培育,使经济发展的分配、流通等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我国经济即使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动荡时也能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作出的主动战略举措。

1.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大国经济优势的内在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采取合适的举措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大国经济特征,即国内具有能够支撑起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与消费。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端和消费端日益完善。从消费端来看,我国是世界上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消费人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及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迅速发展;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是“世界工厂”,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巨大且品类齐全,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生产端还是消费端来看,我国都初步具备大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诸多条件。构建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内大循环为立足点的新发展格局,是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发展最大潜能,发挥大国经济独特禀赋的内在要求。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2.1 新发展格局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完整的经济再生产,必然要包含生产、流通、分配、交换、消费等重要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社会的经济再生产都将无法持续。在这几个环节中,生产环节是起点,是整个社会实现经济再生产的开端,不仅决定着消费环节的材料和对象,还直接决定消费的方式、质量和水平。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生产端和需求端同时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生产端。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新的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两头扁、中间粗的橄榄球型收入结构日益形成,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与日俱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日益强盛,人们不仅渴望吃得饱,还渴望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增强,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最低端,生产的产品种类少、质量差,供给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需求侧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国内需求外溢,国人纷纷到海外疯狂采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目前国内需求外溢的最好举措。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居民的消费需求最终消化在国内市场。通过对我国供给结构和供给体系进行深入改革,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的供给能力,充分满足外溢的国内消费,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求,从而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2.2 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的关系上,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

新发展格局在对待双循环的关系上,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具体表现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引进外企先进技术,提高本国产品质量;吸引外资投资办厂,扩大就业人口,提高国民收入;和本国企业形成竞争,倒逼本国企业创新改革,增强本国企业竞争力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被发达国家各种剥削压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等。

为了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确保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在双循环的关系上,我国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循环上。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要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什么事情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国际合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能够既立足国内、又利用国外,以国内带动国外,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水平。

2.3 新发展格局在对待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上,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进一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或某些领域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要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使其重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不断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的问题,但本质是变革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提质降速,但阻碍提质降速的种种障碍依然存在。只有改革,才能有效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合作机制;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充满活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才能使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才能促使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点提供了指引

3.1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实现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坚强领导。

面向未来,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没有变,人民群众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是党执政的第一要务没有变,经济建设仍然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没有变。

拥护党对经济建设的绝对领导,有利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性成就。面向未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大变革,还要继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有力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平均工人的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工人运用的技术水平越先进,则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越多,劳动生产力就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无论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兴产业、升级老旧产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防灾救灾、保障国家安全,创新都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对国民生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愈发重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率先有所突破,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能力存在短板,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够,市场对创新的有效保护力度不够,国民的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一些产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重。”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力量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力度、促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保护知识产权等着力点上下功夫,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聚集,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同时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要重视好人这一关键因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资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向我们指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在“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这些人表面上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动”(相较体力劳动来说,脑力劳动付出很少的体力),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这些“简单”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甚至远远大于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推动科技创新要充分重视且利用好知识分子人才的作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强本国科技人才的出国深造,争取培养更多国际一流技术人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要求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马克思进行《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神秘面纱”,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自身提供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强调所有人要共同享有大家创造出来的财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我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表述。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要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积极促进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始终坚持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始终坚持稳定物价不动摇,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始终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始终坚持不同分配方式共同分配、不断提高再次分配比重;始终坚持税收之于民、用之于民;始终坚持促进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既是对唯物史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的遵循,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矢志不渝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又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才能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凝聚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力量,也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扩大开放、利用好全球优势

关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过程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做过重要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向我们阐明,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将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将不分种族、肤色,跨越地理意义上的障碍走到一起,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将终结于“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标志着各国人民将在不远的未来,在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的助推下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迈向世界一体化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述,世界历史在经济方面的反映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狭隘的民族利益而大搞单边主义、关税壁垒主义、小圈子群体等错误行为,导致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逆流。但按照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论述,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一体,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仍然不可阻挡。

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优势的新发展格局,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我国诚挚欢迎每个愿意同我国进行友好贸易交往的国家。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建设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我国坚持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同一切有意向与我国进行友好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开展合作。总之,我国要进一步打开国门、加大开放力度,通过不断实行对外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吸收全球资源。同时,为探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世界经济的复苏、繁荣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生产力格局经济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格局
经济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