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冬奥体验官
2022-01-26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要在北京开幕了!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或是花样滑冰选手的冰上舞蹈?别着急,正式观赛前先来个热身活动,让我们一起成为冬奥体验官,提前感受一下赛场的气氛吧!
热身就要热起来
寒风呼啸,雪花纷飞,这里是艾莎女王同款的冰雪世界。但是当温度低至零下30℃,谁还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和比赛呢?既然这次探访是赛前热身,热起来就是首要目标。用保暖面料、加热元件和锂电池制作而成的防寒裝备是对抗冷空气的好帮手,你再也不用烦恼自己该穿几条秋裤了。相应的手机程序已经提前安装完毕,通过它让衣服、手套和面罩智能加热,即使在冰天雪地中待上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寒冷。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就会配备这样的保暖服装。
我猜你要问,观众没有这样的装备怎么办?不用怕,工程人员通过独特的设计,将加热设备与赛场观众席的座位、扶手和栏杆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座位上装有智能加热座板,在比赛期间能够感应各个座位是否有人就座,针对有人的座位提供精准的个体加热服务。
为你系上冰丝带
穿好了装备,咱们先去外表看起来格外顺滑的国家速滑馆看看。这座场馆由象征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22条晶莹剔透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而得名“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冰面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比赛冰面。想冻成这么大一块冰,速滑馆里一定少不了一台“超级冰箱”——它就藏在冰面下方,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先利用制冷管道内的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热交换,使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至零下,再在冰板层上洒水,冻成几毫米厚的冰层。这样不停地重复作业,才能得到几十毫米厚的比赛冰面。
最重要的是,这项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赛道冰面温差变化控制在0.5℃以内。只有温度均匀,才能保证冰面硬度一致,运动员不会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而影响比赛成绩。
温室气体也环保
二氧化碳虽然是温室气体,但它不会像氟利昂一样破坏臭氧层,产生的温室效应也远低于其他人工合成制冷剂。尤其是这次场馆内采用的制冰技术不同于传统的间接方式,不需要中间介质(比如盐水)将低温传递给冰面,因此制冷效率高,冰面质量好。
凭实力以旧换新
我们刚才参观的“冰丝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它使用的土地,正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的所在地。这可不是小气,而是我们将“循环”“可持续”真正落实在了行动里。比如“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在6小时内能实现篮球场与冰场之间的相互转换,废弃的钢铁冶炼厂变身滑雪大跳台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
赛事转播我掌控
如果说上述内容只有来到现场才能直观体会,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你就算坐在家里也能获得满满的参与感。以往我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观看大型赛事转播时,永远是镜头转向哪儿,我们看向哪儿。而在“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支持下,观众可以任意改变视角,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赛事。
不仅如此,你还有机会实现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时间”的炫酷体验。瞧,这一排长达210米的U形架,上面共架设了40台相机,能对景物进行多方位拍摄。之后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可以将所拍摄画面处理成任意时长和帧率的片段,达到相当于1200台相机同时拍摄、拼接的效果。只需一部5G手机,配合5G网络,你就能在比赛过程中“凝固时空”,让所有的人、物都静止在那个时间点,并且360度任意旋转画面。
科学训练创佳绩
有了舒适的观赛环境、优质的比赛场地和新颖的转播模式,我们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主角了。大赛之前,赛场的主角——运动员们都在训练备战,调整参赛状态。而科研人员此时也没闲着,为运动员提供更科学便利的训练环境以及更高效的训练方法,这可全靠他们了!
害怕在实地训练中受伤?别担心,这就把高山滑雪场“搬”回家!利用无人机载、车载的激光雷达系统,对多个滑雪场进行数据扫描和测试,通过VR技术显示现实场景信息,使运动员能在室内进行仿真训练。想看清速滑中的动作瞬间?没问题,相机镜头帮你记录运动轨迹。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选手们的运动过程,会通过连续变焦跟踪特写及全景采集的方式记录下来,采集帧率可达每秒160帧。这是什么概念呢?帧率就是一秒钟内包含的图片张数,普通人眼在看超过每秒24帧的图像时,会自动将其连成动态视频。每秒160帧,就可以非常细致地捕捉运动员的动作了。
看到这儿,如果你产生了未完待续、意犹未尽的感觉,那就对了!毕竟这些只是几道开胃菜,还要留着肚子认真享用开幕后的正餐。让我们2月4日相约北京,共同期待这场冰雪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