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空战游戏规则改变者
2022-01-26陈黎
陈黎
軍用飞机/直升机(军机)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其自防护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这些技术大都集中在如何避免被发现、跟踪和攻击等方面,一旦被敌方发现并遭其攻击,军机所能采取的防护手段将只剩下两种:机动规避和软杀伤(有源/无源干扰)。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面空导弹抗干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机动能力的持续增强,以及便携式反坦克发射器(RPG)等非制导直瞄武器被大量用于反直升机作战,机动规避、软杀伤这两种传统军机防护手段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军机战场防护的要求。为此,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大力探索各种对军机战场生存力有重大影响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主动防护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
军机主动防护概念及其相对于传统防护手段的优势
所谓军机主动防护,就是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面舰艇、坦克装甲车辆和地面军事设施的主动防护概念引入到航空领域,通过为军机配装一套与舰载近防武器系统(CIWS)、坦克主动防护系统(APS)和地面反火箭炮、火炮及迫击炮(C-RAM)系统类似,可对来袭面空导弹(也包括RPG等非制导弹药)实施拦截摧毁的反导自卫系统(即机载主动防护系统),使其在战场上能以消灭来袭威胁的方式提升自防护能力。
对于配装有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的军机来说,当其在战斗中遭到敌方面空导弹的攻击而情况危急,尤其是机动规避和软杀伤手段均难以有效对抗时,军机上的主动防护系统将会适时启动,探测、跟踪来袭导弹并适时发射拦截弹,以硬杀伤的方式对其实施火力拦截,力争在来袭导弹战斗部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外将其彻底摧毁,或者使其局部受损、偏离正常弹道以致无法追踪目标,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战场生存力的目的。
显然,通过引入主动防护技术,一方面将可以在传统的机动规避和软杀伤手段之外,再为军机增加一种对付来袭导弹的防护手段,从而有效弥补当前军机对抗来袭导弹的手段过少,导致战场防护过于薄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军机防护模式,使其由消极被动地躲避、干扰、诱骗敌方导弹,转向积极主动地探测、跟踪、消灭来袭威胁,从而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给军机防护技术发展带来的桎梏,为提高未来军机战场生存力开辟一条全新的技术途径。由于主动防护是通过发射拦截弹对来袭威胁实施硬杀伤来达到防护目的,因而在以这种方式对军机实施防护时,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能确保拦截弹命中目标并使之遭到足够毁伤即可,而根本无需考虑后者有无制导、制导方式/体制、制导技术水平高低等问题,受军机平台飞行性能、空勤人员技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也很小,由此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机动规避和软杀伤手段在防护效能方面的种种先天不足,使军机在未来战场上的生存力获得革命性提升。
军机主动防护概念示意图
不仅如此,当军机采用主动防护技术后,还可有效减少、甚至消除传统防护手段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更高效地完成作战任务。这是因为,当军机以软杀伤手段对来袭导弹实施防护时,往往会造成有源/无源干扰,影响本机或友邻传感器的使用,带来拖曳式诱饵降低载机机动性、有源干扰破坏载机隐蔽性等问题;当军机以机动规避手段对来袭导弹实施防护时,则会带来燃油大量消耗、被迫丢弃外挂弹药、影响空战占位等问题。而当军机采用主动防护方式时,上述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极大缓解,甚至不复存在,这在战场上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与目前舰载近防武器系统、坦克主动防护系统通常会与其他防护手段配合使用一样,军机主动防护与传统机动规避/软杀伤手段之间也将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取代的关系。因此今后在为军机配装主动防护系统的过程中,将可以与军机上原有的软杀伤系统整合在一起,构成一套软硬结合的综合自防护系统,战时可对来袭导弹同时实施软杀伤和硬摧毁,进一步提高军机的战场防护能力。
目前条件下研发军机主动防护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面空导弹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高速高机动小目标,要对其实施拦截摧毁,将会面临极大的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观点已经越来越显得过时了。通过对军机与面空导弹这一矛盾双方性能特点的对比分析,结合世界各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可以认为目前条件下研发军机主动防护系统在技术上已具备可行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战场环境及平台特性使军机在反导自卫作战中具有一定先天优势。与坦克装甲车辆、水面舰艇等作战平台相比,军机具有迥然不同的战场环境、机动能力和平台特性,有能力在三维空间内做高速高机动飞行,这尽管会对反导自卫作战带来一定困扰,但同时也存在着非常有利的方面。
现代战争中军机面临的战场威胁较为单一。军机在现代战场上面临的威胁普遍较为单一,除了直升机可能会遇到RPG、反坦克导弹等特殊威胁外,通常主要是面空导弹,因此今后的机载主动防护系统只要能有效拦截来袭面空导弹,载机安全就可以得到可靠保障。相比之下,坦克装甲车辆、水面舰艇在战场上面临的威胁可谓五花八门,前者包括反坦克导弹、RPG、炮弹、航空炸弹、地雷、手雷等,后者则包括反舰导弹、鱼雷、水雷、航空炸弹、炮弹等,并且这些威胁的目标特性相差很大,需要使用不同手段来应对。
军机进行反导自卫作战时的战场环境更为宽松。除了直升机外,现代军机主要在中高空活动,所处战场环境较为简单干净,除太阳外,基本没有其他自然干扰源,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对来袭导弹的探测跟踪;相比之下,水面舰艇战时需要应对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威胁,此时其探测设备将会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以及严重的多路径效应和水面杂波干扰;坦克装甲车辆战时所处环境则更加恶劣,除了地形复杂多样外,战场上空往往还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杂物乱飞,由此会极大地增加目标探测跟踪的难度。
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来袭导弹的作战过程示意图
军机在反导作战过程中不易遭破片或残骸的毁伤。与坦克装甲车辆和水面舰艇相比,军机尽管机体更为脆弱,但却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机动性,便于反导作战过程中及时脱离危险区域,躲避各种破片、残骸的惯性损伤。由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军机反导自卫作战的难度,提高对来袭导弹的拦截成功率,还可避免对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的部分性能指标提出过高要求,进而降低系统复杂程度和研制技术难度。
现代技术条件下面空导弹在反拦截方面的固有优势正不断下降。尽管面空导弹作为一种高速高机动小目标,在反拦截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在现代高技术面前,战场上的面空导弹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薄弱环节,进而为今后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的反导作战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着机载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面空导弹的各种信号特征日显突出。面空导弹出于精确制导和高速高机动飞行的需要,加上其独特的弹体结构和外形,不可避免地会具有各种信号特征:面空导弹弹体为雷达隐身性能不佳的圆截面结构,其上还存在弹翼、舵面、导引头天线等强散射源部件,普遍具有一定的雷达信号特征;面空导弹高速飞行时,由于弹体表面的气动加热、发动机喷管的高温、弹体对外界红外辐射的反射等原因,普遍具有较强的红外信号特征;面空导弹发动机排出的尾焰/中会产生位于“太阳光谱盲区”的紫外辐射,因而具有独特的紫外信号特征;部分面空导弹的制导雷达、雷达导引头、指令发射机工作时会发射电磁波,因而具有一定的射频信号特征。
美国RPBDS直升机主动防护系统方案
战时面空导弹的高机动能力不能随意发挥,会受多种因素制约。尽管面空导弹普遍拥有很强的高机动能力,但战时既没必要也没能力采用过于复杂的飞行弹道:面空导弹飞行过程中,为了确保导引头持续稳定跟踪目标、提高末段存速/能量、减少制导系统动态误差,需尽量保持飞行弹道平直;面空导弹的飞行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只有当后者剧烈机动、企图摆脱锁定时,才会大幅调姿以维持对目标的追踪;面空导弹飞行过程中,需要按照各种导引方法飞向目标,其轨迹有一定规律可循;面空导弹的机动能力在不同飛行阶段差异很大,到飞行末段往往无力进行过于剧烈的机动。
面空导弹抗毁伤能力差,很容易因为火力拦截而失效。目前面空导弹的弹体普遍为筒形薄壁细长结构件,导引头、战斗部、燃料箱均紧贴着单薄的壳体蒙皮,导引头整流罩通常由硬脆材料制成,弹翼/舵面则大都为薄壁空腔结构。这样的结构特点,使得面空导弹弹体的易损性非常突出,当其处于高速高机动飞行状态时,弹体只要遭到局部甚至轻微损伤,在气动作用下就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至少也会使其飞行姿态遭到破坏,以致偏离正常弹道,无法对目标构成威胁。
美国“动能空中防御”大飞机主动防护系统方案
军机主动防护技术发展现状
主动防护作为一种先进军机防护理念,在军机发展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晚。早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面空导弹威胁的日趋严重,美国、苏联在研制B-52、图-95战略轰炸机时,均曾考虑过配装具备反导自卫功能的航炮或空空导弹。这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美国、苏联(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在军机主动防护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对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例如主动雷达/激光、被动雷达/激光、被动红外/紫外等探测跟踪手段,遮蔽/腐蚀导引头、充气/非充气物柔性拦阻、破片/子弹丸杀伤、弹体直接撞击、激光高温烧蚀等目标毁伤方式,滞空拦截弹、航炮炮弹、反导榴弹、反导自卫导弹、高能激光等反导拦截武器,均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研究。尽管由于部分关键技术迟迟无法取得突破,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纸面阶段,没能转入正式的产品研制,但通过这一系列极富开拓意义的先期探索,为今后新一代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发做了大量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精确制导、微电子、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研制所面临的众多技术瓶颈逐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以色列、欧洲对军机主动防护理念的兴趣日趋浓厚,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其技术越来越接近实用化。根据目前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可以将其在研究的军机主动防护系统分为直升机载、大飞机载、战术飞机载三大类。在这三类机载主动防护系统中,直升机主动防护系统是技术最成熟、最接近实用化的一种,2010年以来美国和以色列陆续提出了火箭推进拦阻防御系统(RPBDS)、直升机主动防护系统(HAPS)、闪烁(Fliker)等概念方案,其中后两者已成功进行了靶场测试。在大飞机主动防护系统领域,美国近年推出了动能空中防御(Kinetic Air Defense)和硬杀伤自防护对抗系统(HKSPCS)等概念方案,前者计划配装B-2A、B-21等轰炸机,后者则拟用于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军用飞机。在战术飞机主动防护系统领域,美国已经开始了小型先进能力导弹(SACM)、微型自卫弹药(MSDM)的早期研制工作,欧洲则推出了硬杀伤防御辅助系统(HK-DAS)研发计划,三者均为体积小、重量轻的小/微型空空导弹。除此之外,美国还开始了以高能激光为反导拦截手段的更新一代机载主动防护系统的技术预研,并正在实施“持久”(Endurance)、“盾”(SHiELD)等多个项目,其中“盾”已经在地面射击测试中成功击落靶标,按计划将于近期进行空中射击测试。
B -52战略轰炸机
军机主动防护系统未来发展展望
尽管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没见到机载主动防护系统产品正式投入使用,其作战效能还有待今后实战的检验,但从多年来国外进行的相关测试评估以及坦克主动防护系统、舰载近防武器系统等同类装备的实战使用情况来看,军机主动防护技术已明显具备颠覆性技术的部分特征,一旦发展成熟并推广应用,必将会带来军机自防护技术领域的一次历史性变革,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未来空中作战的“游戏规则”,并在战术思想、编制体制、装备体系、兵力运用等方面给世界空中力量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侯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