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丝素蛋白增强海藻酸钙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22-01-26吴秋惠丁硕秋任天徐睿婷周超赵宝洲邓林红刘杨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丝素吸水率钢筋混凝土

吴秋惠,丁硕秋,任天,徐睿婷,周超,赵宝洲,邓林红△,刘杨△

(1.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常州 213164)

1 引 言

海藻酸盐[1]由于加工简单、生物相容性好、易降解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学、食品等领域[2-7]。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是海藻酸盐的主要来源,它是一种高分子多糖,是由β—D—甘露糖醛酸(M)和α—L—古罗糖醛酸(G)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种线性聚合物[8]。海藻酸钠是具有—COO—的阴离子聚合物,容易在钙离子和其他二价阳离子的存在下形成凝胶[9]。但是,在制备海藻酸钙支架的过程中,单纯的海藻酸钙支架材料存在力学性能不佳、易脆等问题[10-12]。

近年来,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丝素蛋白(SF)分子被用来改善海藻酸钙材料易脆的缺点[13-14]。丝素蛋白(SF)是蚕茧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韧性和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15-19]。丝素蛋白是由十八种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中含有大量的氨基、羟基和酰胺基团,海藻酸钙(CA)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羰基基团,可利用羟基—羟基、羟基—酰胺基、氨基—羰基间的氢键作用来提高SF与CA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20-21]。Eivazzadeh-Keihan等[22]使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丝素蛋白和氢氧化镁纳米棒制备了一种复合支架。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的引入,增强了材料的机械强度,同时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支架的细胞存活率达92%。李宁宁等[23]采用海藻酸钠和丝素蛋白组成的生物墨水,以含5%氯化钙与13%F127的混合溶液作为交联剂,利用同轴打印技术制备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可灌结构的血管支架。实验结果表明,打印出的血管支架具有完全贯通的管道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和生长,复合支架的细胞存活率可达95%。

本研究通过Ca2+迁移带动SF分散在SA溶液制成一种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丝素蛋白/海藻酸钙支架。不同于传统支架,该支架特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它具有良好的吸水率和孔隙率,使得细胞能在支架中粘附、增殖和分化。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SA(AR,阿拉丁);蚕茧(广西柳州);溴化锂(LiB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NaCO3,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无水氯化钙(CaCl2,AR 98%,阿拉丁);碳酸钙(CaCO3,江苏永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AR98%,阿拉丁);葡萄糖内酯(GDL,99%,阿拉丁)。胎牛血清(α-DMEM培养基,Sigma-Aldrich,美国);PBS缓冲液;噻唑蓝(MTT,南京生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无水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精密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Nicolet);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Zeiss);真空冷冻干燥机(美国Labconco);力学性能试验机(美国BOSE);酶联免疫检测仪(瑞士TECA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德国Zeiss)。

2.2 丝素蛋白(SF)的提取

首先将蚕茧剪开,去除蚕茧中的蚕蛹和内膜并使用去离子水洗净。然后置于0.02 mol/L的NaCO3溶液中,再在100℃水浴下加热脱胶30 min后取出、拧干并用去离子水洗涤2~3次,重复3次脱胶过程。最后在60℃烘箱内烘干,得到丝素蛋白纤维。

先将丝素蛋白纤维放入到9.3 mol/L LiBr溶液中,置于60℃烘箱,每过5 min搅拌一次,直至完全溶解。然后将溶解后的SF溶液倒入截留分子量8~14 kDa的透析袋中,在去离子水中透析3 d,期间每隔4h换一次水。透析期间,使用硝酸银溶液检测透析袋外水溶液,不产生沉淀则透析完成。最后将丝素蛋白溶液置于离心机中离心,得到纯净的SF溶液,放入4℃冰箱内冷藏保存。

2.3 SF/CA支架的制备

先称取2.22 g无水氯化钙溶于100 mL去离子水,后加入7.45 gEDTA-2Na,充分螯合形成0.2 mol/LEDTA-CaCl2溶液。再在每13 mLEDTA-CaCl2溶液中加入1 g葡萄糖内酯GDL和2 mLSF溶液。接着配制质量分数为3wt%的SA溶液置于24孔板,每孔1.5 mL。又将EDTA-CaCl2、GDL和SF混合溶液以每滴20 μL,间隔30 s的速度滴入SA溶液中,总约20滴。最后将其冷冻干燥制成支架,记为SF/CA1。

先称取2g碳酸钙溶于100 mL去离子水,后加入7.45 g EDTA-2Na,充分螯合形成0.2 mol/L EDTA-CaCO3溶液。再在20 mL质量分数为3 wt%的SA溶液中加入1 mL SF溶液,搅拌5 min。接着确定P=[Ca2+]/[COO—]=0.18、确定Q=[GDL]/[Ca2+]=2,加入对应量的0.2 mol/L EDTA-CaCO3溶液和GDL粉末,搅拌5 min。最后将其注入24孔板,冷冻干燥制成支架,记为SF/CA2。

先配制质量分数为3wt%的SA溶液和0.2 mol/L CaCl2溶液。然后在20 mLSA溶液中加入1 mL SF溶液,搅拌5 min。再加入2.7 mL CaCl2溶液,搅拌5 min。最后将其注入24孔板,冷冻干燥制成支架,将其记为SF/CA3。

2.4 材料性能的表征

2.4.1红外分析 为了获得SF/CA支架的官能团信息,使用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Nicolet)进行分析。分辨率为2 cm-1,扫描波波数范围为500~4 000 cm-1。

2.4.2形貌分析 为了获得SF/CA支架的形貌,孔径大小以及丝素蛋白在支架中的分布状况,使用数码相机、扫描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对支架进行观测。

2.4.3孔隙率的检测 为了获得SF/CA支架的孔隙率,使用比重瓶,采用重量法测量孔隙率。每组支架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孔隙率公式如下:

(1)

式中,ε为支架孔隙率;w0为比重瓶装满乙醇后的总质量;w1为支架质量;w2为组织支架完全排出气泡后充满乙醇后的质量;w3为把支架从乙醇中 取出后剩余物的总质量。

2.4.4吸水率分析 为了获得SF/CA支架的吸水率。使用PBS缓冲液测试不同时间段吸水后支架的重量。每组支架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孔隙率公式如下:

(2)

式中ζ为支架吸水率;wx为不同时间段支架质量;wi为支架初始的质量。

2.4.5力学性能检测 为了评价SF/CA支架的抗压性能,使用BoseELF3200生物材料力学测试系统对支架进行抗压强度的测试。按照GB-T1041-192的标准测试多孔支架的压缩强度。加载速度为0.5 mm/sec,每组为5个样品。

由于SF/CA 3支架的结构明显不均匀,故只对SF/CA1和SF/CA2支架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2.4.6MTT法检测细胞毒性 为了评价SF/CA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使用MTT法检测支架的细胞毒性。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C3T3-E1细胞制备成密度为5×104个/mL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 μL,置于37°C、5%CO2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 h,待细胞贴壁后,吸去原培养基,PBS缓冲液洗涤2次。3组分别加入200 μL浸提液,对照组加入200 μL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培养至1、3、5、7 d后,加入20 μL MTT液,培养4 h后弃去原培养液,每孔加入150 μL DMSO,低速摇床避光震荡10 min,用酶标仪于490 nm波长测定吸光度(A)值,取平均值。

2.5 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样品组≥5。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评估统计学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外分析

为了验证三种丝素蛋白/海藻酸钙(SF/CA)复合支架是否成功制备,本研究进行了红外分析,见图1。

图1 SF/CA支架的红外光谱图

纯SA的红外光谱显示2 925 cm-1处为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617 cm-1处是SA中C—O—C伸缩振动峰;在1 416 cm-1处为—CO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在1 036 cm-1处是SA中O—H弯曲振动峰。纯SF的红外光谱显示1 632 cm-1和1 540 cm-1处的峰分别是β-折叠构象(Silk II)的酰胺I和酰胺II的特征吸收峰。同时,在1 234 cm-1峰属于无规卷曲结构(Silk I)的酰胺III的特征吸收峰[24]。而且,在1 055 cm-1处的峰归因C—N拉伸振动吸收。

丝素蛋白/海藻酸钙(SF/CA)复合支架的红外光谱显示,SF在1 632 cm-1处具有较强的吸收峰,使得CA的C—O—C的伸缩振动峰的特征吸收峰消失。而SF酰胺II的特征吸收峰在1 540 cm-1处消失,这归因于SF和CA分子之间发生氢键相互作用[25-26]。在1 234 cm-1出现SF酰胺III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支架中含有少量SF的成分。SF/CA复合支架在1 416 cm-1, 1 036 cm-1为CA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三种SF/CA复合支架既含有SF成分,又含有CA成分,并且SF的构象并没有发生变化。

3.2 形貌分析

对于应用于组织工程的支架而言,必须具有良好的三维多孔结构以满足细胞的生长等性能,为了研究新型支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传统支架结构的区别,我们对其结构进行观察,见图2。图2(a)、图2(b)、图2(c)从左至右分别为支架SF/CA 1、SF/CA 2、SF/CA 3的数码图、荧光图、低倍SEM图、高倍SEM图。

图2 SF/CA支架的形貌图

首先对支架SF/CA1的形貌进行分析,数码图显示该支架表明粗糙,不平整,存在一圈圈的波纹;从荧光图可看出丝素蛋白在支架中具有一圈圈波纹的分布,中间相互连接,有间隙;由SEM图可知支架表面存在一圈圈波纹,波纹之间粗糙,不存在孔隙,波纹粗糙,不规则。

其次对支架SF/CA2的形貌进行分析,数码图显示该支架表面粗糙,平整,存在有规律的孔隙。从荧光图可看出丝素蛋白在支架中分布较均匀,支架呈多孔结构。由SEM图可知,孔主要为长圆形和圆形,孔径大小不一,孔隙较密,孔隙在100~200 μm,孔壁光滑。

最后对支架SF/CA3的形貌进行分析,数码图显示该支架表面粗糙,不平整,存在无规则的孔隙,支架松散,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形支架。从荧光图可看出丝素蛋白在支架内部分布不均匀。由SEM图可知,支架表面粗糙,存在不规则孔隙,孔不规则,孔壁光滑。

3.3 孔隙率分析

高孔隙率的材料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有利于体内物质的交换。支架SF/CA1是通过Ca2+在SA溶液中离迁移带动丝素蛋白分散所制备的支架,具有一种特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较高的孔隙率。其多孔结构和高孔隙率能够使其具有高吸水性、高营养物质渗透能力,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而支架SF/CA2内部结构均一,孔隙较小介于100~200 μm。支架SF/CA3在制备过程中,CaCl2的加入,使得SF/SA溶液立即发生交联,不存在Ca2+缓慢释放的过程,导致所制备的支架内部结构不均匀,本研究所测该支架这一部位的孔隙较小。支架孔隙率见图3。

图3 SF/CA支架的孔隙率

3.4 吸水率分析

吸水率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重要评价因素之一。由图4可知,用PBS缓冲液浸泡支架SF/CA2和SF/CA3,30 min后,吸水率无变化。而支架SF/CA1随着时间的增加,吸水率逐渐增加,在6 h时支架吸水能力达到饱和。3种支架的吸水率均高于90%,这与丝素蛋白含有大量羧基、羟基、氨基和海藻酸钙中含有大量羧基、羟基这些亲水基团有关。

图4 SF/CA支架的吸水率

此外,支架SF/CA2和SF/CA3的吸水率均高于支架SF/CA1,这归因于支架SF/CA1特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3.5 力学性能分析

由图5可知,支架SF/CA2随着压缩程度的增加,应力逐渐增加;支架SF/CA1随着压缩程度的增加,应力逐渐增加,当压缩达到30%时,应力显著提高。支架SF/CA2与支架SF/CA1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1.10±2.61) KPa与(72.68±6.73) KPa;杨氏模量分别为(22.20±5.22)KPa与(145.36±13.46) KPa。表明通过离子迁移方式制备的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SF/CA支架相比于传统机械共混所制备的支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丝素蛋白通过Ca2+迁移,进行定向排列,最后支架表面呈现波纹状。在压缩过程中,这些定向排列的丝素蛋白起着“钢筋”的作用,以抵抗压缩形变,故呈现出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

图5 SF/CA支架的力学性能

3.6 细胞毒性检测分析

为了定量测定三种丝素蛋白/海藻酸钙(SF/CA)支架对细胞的毒性影响,我们将MC3T3细胞接种到支架的浸提液中进行了MTT测试,见图6。海

图6 MTT法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情况

藻酸钠是一种天然的聚阴离子聚合,带有大量负电荷。MC3T3-E1细胞是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其细胞膜因其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而带负电荷,与海藻酸钠发生排斥反应,故而不能促进细胞增殖。但支架的浸提液中细胞都随着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增殖情况,表明支架无细胞毒性。

4 结论

本研究以SF和SA为原料,区别于传统机械共混SF和SA溶液的方式,通过离子迁移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新型丝素蛋白/海藻酸钙支架。通过FT-IR表征支架的结构,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支架含有SF和CA成分。通过形貌分析支架的表面形貌,证明了该支架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架的吸水率和孔隙率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和孔隙率,适合细胞生长。力学性能实验表明该新型支架具有更优越的力学性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能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增殖。该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丝素吸水率钢筋混凝土
热固复合聚苯板吸水率快速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超声辅助低浓度碱溶液溶解丝素的研究
浅谈外加剂和配合比对泡沫混凝土降低吸水率的影响
陶瓷砖吸水率不确定度评定及其不确定度在判定规则中的运用
不溶性丝素蛋白制备工艺
丝素蛋白在生物医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贺兰口砂岩吸水率的研究
碱性成纤维细胞及角蛋白对丝素蛋白膜改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