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环境水文特性勘测技术研究
2022-01-26贾海
贾 海
(河北省承德水文勘测研究中心,河北 承德 067400)
在城镇化构建程度逐渐加深的当下,部分隶属于自然的生态河流域更替为城市河流域,其受工农业等排放污染,流域内水资源破坏严重[1-3]。水利资源会影响各领域发展,为此段茂庆等人提出水环境背景值表征技术,但是该技术仅针对某特殊区域地表[4],谢超颖等人研究了对流域水环境数据进行管理的技术[5],但未表明数据如何勘测得出。本文提出应用水文勘测技术对区域水环境的水文特性展开研究。水文勘测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其从初始的水文测站定点勘探模式转变为智能化巡测测报模式[6],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增强监测流域内水污染状态,从而实现流域内污染在根源上的有效抑制,推动保护流域内水环境。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以某地区A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该流域地势北低南高,东南至西北呈倾斜态势,流经山地、丘陵、台塬、平原4种地理种类[7],河流上游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海拔高程通常高于1000m,顶点海拔高程超过2000m,河流中游主要分布在丘陵、台塬区域,海拔高程范围约为500~1000m,河流下游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域,海拔高程范围约为300~500m。
1.2 河流水系
A河隶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沿途有较多支流汇入,羽状散落在中上游山区[8],河流左侧汇入的支流量少但长,右侧汇入的支流量多但短,流域全长约105km,集水面积2500km2,平均比降5%,流域内建设有20个小型水库、230个塘坝,总库容4500×104m3,流域内设有多个水文站、雨量站。
1.3 气候
A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春季温度上升速度快且存在较大程度波动,常存在春旱、霜冻等灾害;夏季气温高,暴雨集中;秋季气温适中,空气湿润,常存在秋旱、阴雨;冬季空气干燥,气温低、雨雪偏少[9]。流域内年平均气温为10℃,地势越高温度越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42℃、-30℃,无霜期从北至南递增,山区的相对湿度大于丘陵,最大冻土深40cm,年平均日照时数区间约为2600~3000h,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约为780mm,干旱指数约为1.5。
2 水文勘测技术
以勘测A河流域水文特性为目标,需要应用水文勘测技术。水文勘测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上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先进的水文雨流量检测、水文泥沙检测等相关水文勘测设备[10],分析其应用并科学、合理地充分应用在水环境资源污染治理中。
2.1 水文雨量监测
雨水是水资源构成的最关键部分,雨流量可有效应用在水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中,水文雨量监测是水文检测中重要程度较高的观测数据[11]。通过监测水文雨量,可有效记录、储存、计算、分析所观测的降雨流量、日期、地区分布以及时间规律等数据,可以有效探知降雨的变化规律,将其充分应用在水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中。
2.2 水文泥沙仪器设备
通过水文泥沙仪器设备可以快而准地处理水文泥沙的数据,深度了解泥沙信息,是水文勘测技术的关键工作,具有极大的环境污染治理辅助作用,其获取的高精准度水文泥沙数据简化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12-13]。环境地质受泥沙干扰较大,在地表水的运输过程中,若其泥沙含量较高,则其沿线平坦地质段会有泥沙沉积,造成地面升高,所以水文泥沙监测对环境地质的意义重大。
2.3 水文站网的分析功能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水文勘测技术中结合信息化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结合信息化技术对水文站网进行全面优化,令其可以充分调用全部数据展开计算分析,令水文工作科学、准确[14]。同时创新了水文勘测技术,通过信息化技术令所构建水文网络检测体系更全面、科学[15]。
3 流域水文特征
分别在A河不同区域内设置A、B、C、D、E五个监测点,运用水文勘测技术勘测A河不同区域段的水文特性。
3.1 降水
A河流域受湿润的西方与西北方路径气流影响,降水较丰富。其在水汽、地理因素的影响下,降水全年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最大主要集中在5—8月,为连续降雨,A河流域A、B、C、D、E监测点的四季实测年降水分配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C点全年的降水量均为最高,但其水量分配较为均匀,连续降水以及最大、最小月降水居中,A点在5—8月的连续降水过程中降水量为最高占全年78.3%,最大、最小月降水也为最高,分别出现在7月与1月,C点与D点的降水情况较为相似,全年降水量分配情况相差不大,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是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表1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四季实测年降水分配情况
3.2 蒸发
A河流域不同监测点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见表2。
表2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蒸发量年际变化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五大监测点的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小,稳定程度较高。年水面蒸发量的最大与最小极值比范围为1.33~2.21,离势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076~0.194。C点的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程度最大,水面蒸发的最大与最小极值比为2.21,离势系数值为0.194,E点的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程度最小,水面蒸发的最大与最小极值比为1.33,离势系数值为0.076。A、B、C、D、E监测点之间的最大、最小水面蒸发量所出现的时间一致性较低,说明区域内具有较大差异,A河流域的各项气象因素与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
在不同气象因素影响下,水面蒸发量全年分配不均匀,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年蒸发量四季分配见表3。
表3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年蒸发量四季分配表
通过表3可以看出,持续最长四个月的水面蒸发量约占全年的57.6%~64.3%,且由于各监测点的水面蒸发量相似,因此持续最长四个月的水面蒸发量基本一致。出现最大水面蒸发量的月份为6、7月,占全年的15%~17%;最小的月份为12、1月,占全年的0.6%~1.5%,全年变化过程相似率较高,B点的持续最长四个月水面蒸发量略低于C点。整体来看,夏季的水面蒸发量变化较大,冬季较小,丘陵与平原四季的水面蒸发量分配大致基本相同。
3.3 径流
A河流域不同监测点径流的年际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年径流量年际变化过程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不同监测点的年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量的最大值高于最小值7倍左右,A点的年径流量最高出现在1985年约为13.6亿m3,最低出现在2010年约为1.82亿m3,比值约达7.5,B点的年径流量最高约为10.6亿m3,最低出现在2005年约为1.51亿m3,比值约达7,C点的年径流量最高约为7.1亿m3,最低出现在2000年约为0.98亿m3,比值约达7.1倍,D点的年径流量最高出现在1995年约为5.96亿m3,最低出现在2010年约为0.84亿m3,比值约达7.1,E点的年径流量最高出现在2015年约为2.76亿m3,最低出现在1995年约为0.41亿m3,比值约达6.7。
3.4 洪水
A河流域受暴雨影响导致洪水出现,二者变化过程大致相同,年洪水多发期主要集中在5—8月,大型洪水常发生在7、8月。由于A河发源于较为高耸的山区,陡峭的山坡导致水流速度较大,是显著的暴涨、落型河流,十分容易诱发山洪,导致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破坏严重。A河流域不同监测点的洪峰流量见表4。
表4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洪峰流量统计情况
通过表4可以看出,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的洪峰流量均值从A点至E点跟随水流方向沿程递增,洪峰模数从A点至E点跟随水流方向沿程递减,洪峰离势系数值也从A点至E点跟随水流方向沿程递减。
3.5 泥沙
A河流域不同监测点的含沙量和输沙量多年特征值变化情况见表5。
通过表5可以看出,D点的含沙量、输沙量为最高,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6.4kg/m3,发生时间为1988年,冰期含沙量较小,历年最大、最小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72、1.945kg/m3,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2006年,C点略低于D点,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1.3kg/m3,发生时间为1987年,历年最大、最小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67、1.235kg/m3,分别出现在1935年和2010年,B点的含沙量、输沙量为最低,多年平均含沙量为9.5kg/m3,发生时间为1989年,历年最大、最小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38、0.645kg/m3,分别出现在2005年和2012年。
表5 A河流域五大监测点含沙量、输沙量统计情况
以A点为例,统计其全年分配含沙量与输沙量,结果见表6。
表6 A点多年平均含沙量全年分配
通过表6可以看出,A点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全年分配在6—8月的比重最大,约占年含沙量的22%~29%,3、4、5、9月约占全年的1.8%~9.89%;1、2、10、11、12月约占全年的0.05%~1.6%;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全年分配在8月最大,约占年输沙量的41%;6、7、9月的约占全年的10.4%~31%;4、5月的分别约占全年的1.5%、2.4%;12~2连续4个月的约共占全年的2.2%。
3.6 水质
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A河的水质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整体流域的水质类别为重碳酸盐类别,由山区至平原地区逐渐从钙组转变为钠组,重碳酸盐钙组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mg/L,总硬度低于150mg/L,重碳酸盐钠组的矿化度常为400~600mg/L,总硬度高于250mg/L,整体的多年pH值区间为7~8.5,多为弱碱性,从南至北递增。A河水质在不同区域受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程度跟随水流方向逐渐加重,以河流交汇位置最为显著,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以E点为例,采用氨氮、化学需氧量以及溶解氧为指标,对E点的指标多年平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E点指标多年平均变化趋势
通过图2可以看出,1985—2020年A河E点的水质污染程度总体上是有所降低的,化学需氧量在1990年增长了约3.9ng/L-1,但在1990年之后不断下降,溶解氧与氨氮变化幅度较小,但是也呈下降趋势,说明对A河流域展开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获得了一定成果。
3.7 区间耗水量
区间耗水强度表示单位河长耗水量,公式如下:
(1)
式中,W—河段区间耗水强度,m3/(d·hm2);Q入、Q出—河段进水、出水量,m3;L—河流流域面积,hm2。通过W对河流各区域的河道特征进行了描述,可获取区域内的耗水情况以及输水能力。A河五大监测点各年代的耗水强度变化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以看出,E点的耗水量在小幅度波动后呈总体下降趋势,A点与B点的耗水量总体呈上升态势,C点与D点的耗水量分别以2010年、2005年为时间点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原因是A、B、C、D点位于河流的上中游区域,E点位于河流的下游,河流上中段区间耗水量增大,则进入河流下段的水量快速减少。
图3 A河五大监测点各年代耗水强度变化
4 结论
文中以A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水文勘测技术勘测出其水文特性并展开分析。由于我国地貌广阔,不同水域的水文环境不同,勘测时会受到气候与地形等因素影响,所以为实现水文水资源的监测管理,国内的环境保护组织还需进一步提升水文勘测技术。水文勘测技术具有明显的水资源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功能,通过加强水文勘测技术,可以在应用过程中有效改善恶化的水资源环境,推动其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水文勘测技术,能够完善水资源环境的污染监测,提高区域内水资源环境污染的监测效率,为勘测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