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 切脉寻鉴
——《中国研究生教育史》评介
2022-01-26黄书光
姜 澄,黄书光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出现。自1917年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开启国人自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至今已逾百年。经过百年探索,我国从不具备培养高层次知识人才的能力到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从学习借鉴与尝试探索到逐步走出了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华中师范大学余子侠教授主编、其弟子郑刚、刘振宇、冉春等参撰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是第一部专题探究中国研究生教育百年演进历程的通史性著作。此书从历史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演进历程,无论就加强教育专题史研究抑或从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学术需要来看,皆具有重要意涵。通览全书,观感如下:
不袭成说,观点鲜明。与以往学界沿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这一专有名词的做法不同,余子侠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不包括学位中的‘学士’这一名称。”“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或学位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事实不对称”。在作者看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不可混搭,否则既与学位制度本身的内在逻辑不合,更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变迁的历史逻辑相违。是故在行文构架上,作者以研究生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凸显研究生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并将各时期学位制度嬗变的相关内容作为“研究生教育变迁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匠心独运,自成体系,立一家之言。
史料详实,追根溯源。作者在充分挖掘、收集大量档案、回忆录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其扎实的史学功底与高超的剪裁技艺,以近60万字的篇幅,呈现出百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在内容设计上,关于解放前的研究生教育,作者主要是从中微观层面详细书写;关于解放后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部分,则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宏观层面予以论述。这种阐述方式旨在使人们明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非凡历程。同时,该著作重在“追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源头的梳理十分清晰。如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研究生教育起点追溯至延安时期,其时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已初见雏形,使我们能更加详细地了解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源。既溯其所自来,方能明其所由去,足见此著作之难能可贵。
布局合理,选材精要。全书以时间为经,分成:制度初订(清末-1917年)、实践初探(1917-1927年)、制度定型(1927-1937年)、逆势推进(1937-1949年)、新径初辙(1949-1966年)、恢复发展(1977-1985年)、改革调整(1986-1998年)、提速推进(1999-)等八个历史时段,分期合理得体,文字概括精炼;以教育制度变迁、学位体系探索、培养实践推进、培养模式变化等要素为纬,纵横交织地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演变的历程。此外,无论各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或强或弱,作者皆既重视整体研究与个案剖析相结合,又融合制度层面分析与实践层面阐述。如对解放初期研究生教育发展实况的描述中,选取了综合类、军事类、政法类、理工类、体育类、师范类等各类代表性高校加以解析;对改革开放后的研究生教育,则以教育学科为代表。故此,体现出作者为更好地展现出百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动史实而作出的统筹兼顾及精心安排。
鉴往知来,立意深远。《中国研究生教育史》一书生动描绘了百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勾勒出了具有“后发外生型”特征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作者虽然并未将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纳入其中,但也无碍于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中汲取宝贵养料和寻求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