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花装饰之渊源与宋代龙泉窑之刻花装饰浅探

2022-01-2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莲瓣龙泉窑龙泉

周 颖

衢州市衢江区衢青青瓷工作室

一、刻花装饰之渊源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上山文化是万年中华的文明“金名片”。据研究显示,上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瓷土制器,然后用化妆土修饰,这使得浙江地域的陶器具有了瓷器的初步特色,那用红色化妆土装饰外表,与越窑、龙泉窑青釉装饰是一个道理,也是同一技术体系的进步与延伸。上山彩陶的出现,将彩陶起源的历史提前至9000多年以前,正如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指出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上山彩陶上的装饰有白彩的纹样,以折线、平行线、交叉线等的构图,构图简单,但颇有象征意义。上山文化彩陶还多为点线元素装饰,故此含义较难解读。后期在跨湖桥文化中发现彩陶片绘上太阳的写真图形装饰,无疑是太阳崇拜观念的写照。史前艺术中还常见象征太阳的特定符号—八角星形。衢州市龙游荷花山遗址出土的大口盆、圜底盘、双耳罐和绳纹陶釜、圜底钵等器物,显示了装饰技艺的源远流长。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陶器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三种。图案有各种几何形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鱼、虫、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从良渚神徽上可以看出其浮雕阴刻工艺,严谨而传神。以浅浮雕结合阴线刻划的纹饰方式进行,其浅浮雕通过研磨减地的手段获得形象突出的效果。在一些良渚文化猪形玉佩上,则以单纯的阴线刻划的纹饰方式绘图,线条纤细,图案浅显明晰,生动而有趣。良渚玉雕有透雕结合阴线刻的纹饰方式,其透雕由钻孔结合线切割的方式进行,因其纹样以神人兽面纹、鸠山图、蚩尤面、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等形象出现,显得庄严神圣、神奇怪异而富有特征。这显然是古代先民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其艺术图腾上演变发展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的良渚先民将其原始美学意识及其人文精神刻饰玉器上。

二、龙泉窑宋代刻花装饰

在五代与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产品风格与唐代越窑相似,胎体较粗,釉色淡青偏绿,其中以盘、碗、碟、瓶、壶、罐等器物为主,普遍采用刻花装饰。北宋中期,自宋真宗至宋神宗60年间,越窑青瓷趋于衰落,而龙泉窑正蓬勃兴起,器物品种增多,尤其在北宋宣和中后期,“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北宋庄季裕《鸡肋篇》),按朝廷要求,龙泉窑仿制青铜器类的瓶、鬲、觚、鼎、琮、炉等陈设瓷。装饰上刻划花风格在原来已经成熟的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其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镂雕、浮雕、篦纹、印花、剔花、堆花、捏花、点彩、露胎等,常在器壁内外施以繁缛的刻划花草,并间以篦状器刻划蓖纹、弧线纹、折扇纹。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缠枝牡丹、菊花、荷花、莲瓣、蕉叶、卷草、花卉、云纹、涟漪、波浪、游鱼、飞鸟、昆虫和婴戏纹等,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其装饰刻划以线勾图,十分生动。因龙泉窑青瓷烧制和刻花纹饰,在北宋末年已获赵宋宫廷青睐,并直接秉承了徽宗皇帝的设计要求和审美趣味。

北宋覆灭,杭州开启南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模式。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因受战火影响,其制瓷技术人才流入南方,涌至当时的制瓷中心龙泉。而南宋政权袭故京遗制,即继续在采用“制样须索”的方式基础上,还在龙泉大窑和小梅一带设立官府督造地,形成宫廷设置官窑烧制和部分定制的方式烧制龙泉青瓷,龙泉开始了以烧制以宫廷和官府需要的瓷器为主的重要发展阶段。至南宋中晚期,龙泉窑还烧制了大量的出口销售到国外的瓷器。南宋中晚期运载外销商品的商船“南海1号”沉船,其船上捞出了大量龙泉青瓷,正是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外销的实物依据。因此,南宋除了烧制黑胎哥窑瓷外,还创新研制出粉青、梅子青等无纹瓷釉,登上了青瓷玉质釉装饰的顶峰。南宋青瓷人一方面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研制出“瓷石+紫金土”的二元配方,形成石灰碱釉多次上釉技术,在烧成气氛的控制技术上也达到了高峰,从而烧制出釉色纯正南宋青瓷。南宋时期为朝廷烧制大批量的祭器和宫廷用器,这时仿造铜器、玉器的鬲、鼎、觚、琮之类的器型更是大量出现,品种式样可谓应有尽有。此外,还根据当时朝廷官员和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烧制出大量文房器具。如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舐、笔船、水滴、水丞、水盂、八角把杯、蟠螭镇纸、臂搁、墨盒、墨床、印章、印泥和印泥盒、船形滴舟、龟形砚滴、蟾形砚滴等。因其作为玩家玩品,做工极为精致,大多除了以瓷釉装饰外,还以模拟自然生态的方式制作瓷器,例如水注类就有双桃水注、双莲房水注、童子牧牛水注、鲤鱼跳龙门水注、南瓜形水注、蟾形水注、船型水注等。其造型独特,匠心独具,精巧雅致。被文人置于书案或者阁之书架,成为当时的文房必备,又成为宋人之雅玩珍品,体现其文人文化品味,又蕴含着宋代“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人文精神和哲学观念。

三、宋代莲瓣碗刻花装饰

宋代早期盛行刻、划而成的海浪花纹、弦纹和莲瓣纹等,其半刀泥(斜刀)技法纯熟,线条奔放有力,自由潇洒。至中晚期刻花纹饰逐渐减少,仅少数器物上刻划有莲瓣纹图案,有的瓷洗中出现模印贴花的凸起双鱼,此外,一些罐上出现堆塑盘龙和在瓶、炉上装饰有鱼耳、凤耳、贯耳等耳饰。

从公元前9世纪中叶梁其壶的壶盖顶上出现莲瓣原型,到春秋早期的曾伯壶莲瓣盖;从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句到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可见古人很早就喜欢莲花了。到宋代以莲瓣纹装饰的器物较多,以莲瓣碗而言,是龙泉青瓷经典造型之一。它从北宋就突出表现,直至南宋晚期还大量生产,出现一个盛行莲瓣碗的时期。

北宋流行篦划纹,填充篦划线的莲瓣纹反映了北宋人爱莲颂莲的审美理念。南宋早期的莲瓣碗则清晰、明朗、极为美观。此时的莲瓣纹以精细的刻花方式为主,莲瓣中脊出筋,莲瓣面从中脊坡向两侧延伸,形成柔和的立体观感。有的以双重仰莲瓣,瓣瓣独立外展,有如北朝时期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其内层辅衬相应的单层莲瓣也这样。给人花瓣间衔接内外分明,花瓣瓣面大小适中,刻出的弧线轮廓清晰流畅,瓣尖处尤见生命力之遒劲,刀法干净利落,以浅浮雕式与刻划花式莲瓣纹相互融合方式,给人特有的质朴生动韵味。这一时期的莲瓣纹碟、莲瓣纹盘等器物,也体现了一样的装饰风格。

南宋中期,龙泉窑大量生产莲瓣碗,最美的莲瓣碗大多出于这一时期。一些做工精湛的莲瓣碗,花瓣瓣面丰满,瓣脊出筋挺拔,极为美观雅致。因为烧制青瓷工艺这一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南宋中后期莲瓣碗纹饰非常自然生动。纹线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其刻花堪称一绝。南宋末期,这时或许因为烧制量较多,或者因为烧制要求的降低,莲瓣边缘用阳刻突出的立体轮廓已经逐渐弱化,莲瓣形象稍感模糊,工整排列瓣瓣独立、错落有致的花瓣构图形态逐渐减少,已经变为莲瓣连绵相接,莲瓣刻划渐显随意的形态。但在一些精美的莲瓣碗中,每两瓣花瓣,其中间再刻上相同长度的花瓣,使花瓣有层叠匀称的丰富感。此碗造型端庄秀美,施釉厚润,粉青釉色柔和静雅,其构思之巧妙,刻工之高超,整只碗宛如一朵雅美的莲花。

宋代龙泉窑刻花装饰重意尚逸,体现着文人意趣的尚雅纹饰美。

猜你喜欢

莲瓣龙泉窑龙泉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