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图鉴
2022-01-26三星堆博物馆
◎ 雪 溪(三星堆博物馆)
三 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1986年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如高2.608米的青铜大立人、宽1.38米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这里,我们精选部分古蜀国的神品重器,以飨读者。藉此可知古蜀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自立一格的造型艺术,亦足可窥古蜀的神话祭祀之一斑。
1986年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商代青铜大立人像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袖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属。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表现一个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或可理解为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
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青铜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时又是群巫之长;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蜀神权政治领袖形象。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
人像身佩的方格纹带饰,当具有表征权威的“法带”性质。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师的法衣,衣服上的几组龙纹装饰似有与神灵交感互渗的意义。他手中是否原持抱有法器?或认为是琮,或认为是权杖,或认为是象牙,还有人认为是类似彝族毕摩(祭司)的神筒或签筒,也有人认为其姿态和手型表现的是特定祭祀姿态。
古蜀历史早已偃旗息鼓,无言的文物抛给人们的是难解的文化之谜……
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
商代青铜纵目面具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高:66厘米通宽:138厘米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伟壮观的要算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的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原或铸有精美额饰。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费解的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难道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
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为“其目纵”,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也是“直目正乘”(直眼球)。据此,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目前,除普遍认为这尊造像表现的是蜀族始祖蚕丛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鹃鸟翅膀(即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等等。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亦非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它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商代青铜戴冠纵目面具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通高:82.5厘米面具高:31.5厘米通宽:77.4厘米
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面具横断面呈“U”字形,眼、耳采用嵌铸法铸造,额间夔龙形额饰系补铸;这种铸造方法是先将器身铸好,再补铸附件。
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像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商代1号大型铜神树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1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该神树是形体最大者。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正中,卓然挺拔,势接天宇。树分3层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其上立神鸟,全树共27枚果实、9只鸟。“3”“9”这一反复运用的符号构成数,当与古蜀数理观有密切联系。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绳索相辫状的铜龙,其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集团所独占的情况;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地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蜀人的世界观。再有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这里,我们对这株铜神树作一简要分析:铜树上铸有9只鸟,有何具体寓意?在古代“十日神话”中,太阳的运行是由自在飞翔于天宇的“阳乌”(金乌)背负而行,这是先民对太阳东西移行现象富有想象力的解释。古代很多民族都将鸟作为太阳的象征,这在文化人类学资料中有大量记述,中西考古资料中亦有不少鸟日并见的图像。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当即神话中金乌(即太阳)的写照。三星堆神树3层9枝及其枝头分立9鸟的形象,符合“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铜神树铸饰9鸟,原顶部或有一只鸟,也可能制作者表达的构型意图是另有一只鸟正在天上值日。铜神树也具有“建木”的特征和功能,载籍描述“建木”有树叶、花卉、花果与“黄蛇”,铜神树的造型符号中同样有“天花地果”与神龙;而铜神树所在位置恰是古史神话传说中所谓“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征这是一株挺立于大地中心的神树。
我们倾向于认为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攀援之龙,或即巫师之驾乘。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三星堆神树反映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实物标本。
树干残高:359厘米通高:396厘米
商代青铜太阳形器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6件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其中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5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再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形式相似,整体图像特点也与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故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表现的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车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是“太阳形器”,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的祭日仪式,并当在古蜀国诸多祭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习俗,“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号为“开明”,其词义即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如《楚辞·天问》“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耀灵安藏?”可证。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四鸟绕日饰、铜立人像等正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古蜀太阳崇拜的实物例证。作为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它们与三星堆同类器物前后衔接,为进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器直径:84厘米
商代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底座直径:10厘米座高:5.3厘米通高:15.6厘米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献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头显露突出,因此有观点认为该人像刻画的是古蜀国的女性巫师或女神。
人像虽小,却是极难求的珍品。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但人们对其具体使用方式却有很多不同看法,顶尊跪坐人像则为我们展示了“尊”这种器物在古代祭祀时的具体使用方式之一。从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国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个人像结构完美、比例匀称、美观耐看,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商代铜人头像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
人像属1号祭祀坑第一种类型。人像被塑成杏状立眼,蒜头鼻,高鼻梁;双唇紧闭,似略带笑容,下颌宽圆,面部丰腴饱满。其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表情温和恬静,是三星堆出土大铜头像中最具写实风格的一件。一般倾向于认为该头像很可能是古蜀国女巫的形象。
通宽:20.6厘米残高:29厘米
商代青铜大鸟头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通高:40.3厘米
在三星堆全部鸟类造型文物中,这青铜大鸟头是形体最大的一件。出土时,发现其勾喙口缝及眼珠周围皆涂有朱砂。鸟颈部下端有3个圆孔,当作固定之用。此器可能是神庙建筑上的装饰物,也有可能安装于某种物体之上,作为仪仗用途的象征标志。
作为远古时代图腾遗存及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之物,鸟与蜀族之关系极为密切。几代蜀王直接以鸟为名,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三星堆文物中众多的鸟形器物及纹饰图案,更从考古发掘之角度提供有力实证。
这件器物的造型与鹰和鱼鹰颇为相似,或系蜀王(鱼凫)的象征?可能还具有蜀族族名、徽号意蕴?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这件器物应是古蜀国鱼凫王朝时期的国之重器,具有族群的象征意义。
商代铜鸡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方座边长:2.5厘米鸡长:11.7厘米通高:14.2厘米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神像、神灵相同,极具神秘诡秘之色彩,其造型手段也多用夸张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而2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青铜鸡却称得上是写实风格的杰作。青铜雄鸡造型风格颇为写实,与三星堆众多属意象造型的艺术品形成鲜明对比,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铜鸡系用范铸法铸造,尾羽丰满,引颈仰首,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画工细不苟、神形兼备。整体造像谨严而不失灵动,体现出雄奇超逸的气格,堪称极难得的艺术神品。
此铜鸡自非一般的家禽,而有更深沉的象征意义,或许它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其造型意蕴隽永,似寄寓引吭高歌、呼唤日出,带给人间无限光明之意。
商代爬龙柱形器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
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内侧有犄角一对。龙口大张,呲牙咧嘴,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贴于柱侧,后爪紧紧抓柱两侧,尾巴上卷。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此龙身细长,颇类蜥蜴。龙头大耳犄角、下巴有胡须,颇似羊头,或谓此为“神羊”。推测此器可能是某种器物上的附件,也有学者认为或系权杖杖头。
柱高:41厘米宽:18.8厘米柱上端最大直径:9厘米
商代青铜神坛(研究性复原)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残高:53.3厘米
青铜神坛因被火燎而残损,但尚能较清楚地了解全器基本构造:兽形座底部由圈足及其上正反平行站立的二兽组成。怪兽蹄足、大眼、立耳,嘴部宽扁,外卷的独角和飞扬的羽翅上托立人座。立人座四方各有一位面外站立的立人,头戴敞口高冠,身穿短袖对襟深衣,两臂平抬于胸前,双手呈抱握状,所握杖状物已残,其下端弯曲并有钩状分叉。立人冠饰扁平式侧面纵目神人头像,其头顶的山形座呈四山相连状。四山顶部为方斗形建筑,四面镂空,内铸大小造型相同、每方各5位的跪坐人像。人像顶承方斗形建筑上额,上额四面正中铸人首鸟身神像。方斗形建筑顶部正中有四方形凸起,似一方台。顶部四维饰立鸟,双翅上扬,其势欲飞。
分析神坛全器构层意义,可确定此器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宗庙中的祭祀重器。从涵义上划分神坛,可分为3层:顶部方斗形建筑为上层;立人座、立人及其冠顶山形座为中层;底部圈足与二兽为下层。大意言之,神坛自上而下竖向垂直展开的时空序列是天界、人界、地界,即所谓“三界”,是一件呈旋转形态的表现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实物模型。
青铜神坛作为三星堆古蜀国的宗庙神器及国之重宝,以立体实物模型这一物质形态,充分显现古蜀人的精神实质及神话宇宙观。神坛是古蜀宗教理念、政治原则、宗庙建筑等诸多文化要素的信息集结,反映古蜀国的政治宗教文化及古蜀人的天文认知、空间意识及数理观念。
商代B型圆顶戴金面罩铜人头像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共出土4件戴金面罩铜人头像,分平顶和圆顶两型,均由铜头像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戴金面罩铜人头像造型与未贴金面罩的同类人头像相同,大小与真人比例相仿。人头像所戴金面罩系用金块锤揲成金皮,再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眼眉部分则镂空露出铜质。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采用生漆调和石灰作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高贵不凡。在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应与古蜀宗教习俗有密切关系,说明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
这件属B型的金面铜人头像为圆顶。人像为方颐,粗眉立眼,长耳阔口,蒜头鼻。据其面部凹线轮廓,已铸出蒙至头顶的面罩,仅留出顶心。在此面罩上又粘贴一层造型相同的金面罩,使其静穆端严的形象平添华贵之气。人像头发似从后向前梳,发梢敛于面罩内,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
头纵径:17.6厘米横径:15厘米通宽:22厘米高:48.1厘米
商代祭山图玉璋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通长:54.2厘米 宽:6厘米
在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中,这件玉璋可谓极品。玉璋器身饰有颇富神秘意味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5组构成。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组是3个跪坐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组为3个立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动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从这幅刻绘图案中的山上、山侧所插玉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分析,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作为祭山之器的用途也彰显无疑。
商代金杖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
长:143厘米 直径:2.3厘米重:约463克
金杖净重约463克,系用金条锤揲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尚见金皮内残留的炭化木渣。
金杖上端有46厘米长的平雕图案,内容为鱼、鸟、人物等。图案共3组:最下一组为前后对称的人头像,人像头戴五齿冠,耳饰三角形耳坠;上面两组图案相同,上下方分别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该图案究竟表现什么内容?是古蜀族图腾、族徽的铭记?是蜀王借以通神通天的法器?是一幅含有巫术意味、翼求捕鱼成功的渔猎祈祷图?是描绘胜利者功绩,或记述某件国家命运大事?
就金杖的性质而言,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同时,从巫教文化角度说,金杖又是古蜀国群巫之长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简言之,金杖应是古蜀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