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大量咯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1-26韩海鱼
韩海鱼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山西 晋中 030800)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咯出的一种症状,根据咯血量和持续时间将其分为3 种,即少量咯血、中等量咯血和大量咯血,一般认为24 h 咯血量在100 mL 以下者为小量,100 ~500 mL 为中等量,500 mL 或一次性咯血量超过300 mL 为大量,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慢性肺脓肿、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肺出血、肺血管病变等疾病[1]。90%以上来源于支气管动脉,所有咯血患者中,中大量咯血所占比例较大,病死率较高,该类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窒息,其次为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2]。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应证和临床疗效各不相同。近年来,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3]。本文分析探讨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大量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7 月于我院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20 例中大量咯血患者为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4 例,年龄42 ~78 岁,平均年龄(60.48±6.36)岁,陈旧性肺结核5 例,肺癌7 例,支气管扩张症4 例,肺脓肿2 例,其他2 例;选取2021 年1 月—7 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20 例中大量咯血患者为研究组,男性17 例,女性3 例,年龄40 ~73 岁,平均年龄(58.12±6.24)岁,陈旧性肺结核6 例,肺癌6 例,支气管扩张症5 例,肺脓肿2 例,其他1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中中大量咯血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知情并同意参与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⑤局麻药或碘剂过敏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患者采取平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于健侧通气,绝对卧床休息,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给予患者氧疗,并行止血三联、垂体后叶、抗菌消炎等治疗。研究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术前行抗炎、对症处理,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局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引入5F 血管鞘,经鞘管置入导管(胃左造影导管、C2 造影导管、椎动脉导管等),针对存在病变的肺叶,行经皮选择性动脉造影(双侧支气管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内乳动脉、双侧膈下动脉、部分肋间动脉等)+栓塞支气管动脉、异位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异常侧枝供血动脉;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X 线透视监视下彻底栓塞病理血管床,避免异位栓塞,术后加强监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数据作以分析。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治愈:治疗后72 h 内未咯血,1 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患者咯血量和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计算总有效率。安全性通过不良反应评价,常见不良反应有心绞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中大量咯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目前临床上已知的可引起咯血的疾病约近百种,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气道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外伤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等几类,引起中大量咯血的常见病因有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肺脓肿等,以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极为凶险,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窒息、失血性休克、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等,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5]。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其中保守治疗常见措施有药物止血、抗休克、补充血容量、镇静抗炎、支气管镜止血等,保守治疗虽具有一定价值,但对中大量咯血、病情危重者,止血效果较差、易复发或根本无法有效控制。手术虽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但难以准确决定患者出血部位,难以耐受或来不及手术,基础病变范围广泛者无法完全切除,故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手术切除风险高和创伤大,病死率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大量咯血患者中约90%左右的出血来自支气管循环,而来自肺循环者仅占10%左右[6]。肺脏有两组血管,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肺动脉及其分支为低压系统,为肺脏提供约95%的血液供应,发自于主动脉的支气管动脉,为高压系统,为肺脏提供约5%的血液供应,该动脉主要向气道和支撑结构供血,故治疗关键在于对动脉进行栓塞。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指在影像设备导向下,经皮穿刺,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器械,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该技术治疗中大量咯血的疗效显著,即刻止血率为73%~98%,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具有简便安全、微创、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用于急性中大量咯血危及生命,暂不具备手术条件;反复中大量咯血保守治疗无效;手术肺叶切除后复发性咯血;不明原因咯血,可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诊断并行栓塞治疗者;需手术治疗,但暂时不具备手术条件,必须先控制出血者[7]。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寻找病灶并栓塞、合理选择栓塞剂是提高止血率的关键,微导管的使用、合理掌握推注栓塞剂技巧,可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0.00%(P<0.05),可见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这主要与该方式可直接栓塞动脉血管,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有关。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20.00%,差异显著(P<0.05),表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中大量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