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如何守护心脏健康
2022-01-25高阳
高阳
在我国3.3亿心血管病患者中,老人占比非常大,其最大风险因素就是高血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达55%,80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接近90%。
专家表示,血管就像城市的管道,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僵硬、老化,因此年纪越大,人的血压越高。从医学上来看,65岁以上的老人患高血压就被界定为老年高血压,与中青年高血压相比,有六大特点: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并发症多。老人的这些血压特点会加大心梗、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积极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专家建议,老人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合理使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饮食上要少油少盐,多吃蔬果。每周进行2~3次有氧运动,能强化心脏功能,减少血管栓塞。生活中要避免大喜大悲、熬夜、过劳等引起血压异常的因素。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应减少外出,冬天外出时要戴帽子和围巾。避免上半身突然大幅度扭转、拉伸等动作,起床、如厕、从沙发上站起身时动作要慢。
过去,儿童心脏的传统威胁是先天性心脏病,但随着孕检和优生优育的开展,儿童先心病患病率已不足1%。专家表示,近年来,儿童心脏健康的最大威胁是慢性病,从学生体检结果可以看出,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等危险因素排名靠前。
目前,我国肥胖儿童糖代谢异常发病率达28.26%,近三成患有高血压,超过一半存在血脂异常。首都儿科研究所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为5%,较2004年增加了近3倍。
专家表示,如今很多孩子饮食习惯不良,爱吃高脂、高蛋白、偏甜的食物,不爱吃果蔬,再加上缺乏运动,小小年纪就可能被“三高”盯上。医学上也有“3岁看老”的说法,从小血压、血脂高的孩子,长大了也可能是“三高”患者,且病情更顽固和难治愈,还会引起脏器损伤,如心脏、肾脏等。家长应定期带孩子体检,3岁起开始测血压,9~11岁起查血脂,肥胖儿童更要监测血脂异常。
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居全球之首。我国每天至少有1 000多人猝死,而这当中18~39岁的人群猝死率达43%。研究发现,45岁男性猝死的终身风险为10.9%,是女性的3.3倍。也就是说,45岁以上人群中,每9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猝死。
中年男性的心脏为何如此脆弱?专家表示,男性会面临较多不利于心脏健康的风险因素。相比女性,他们摄入高脂食物更多,有吸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更大,而且承受的压力也较大。
专家提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而且是预防猝死的不二法则。建议少吃含盐多、腌制及煎炸食物,多吃蔬菜和粗粮,适量吃肉,不吃过冷的食物,以免发生冠脉痉挛;烟酒是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要尽量远离;中低强度运动对心血管保护的益处最强,慢跑、游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加班和熬夜已成为都市人的主旋律,过劳的背后极有可能是致命威胁,所以日常应注意劳逸結合,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体检,普通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潜在的猝死信号,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应做好预防工作。
人们往往认为心脏病最爱“欺负”男性,可实际情况是女性患心脏病的后果更严重。专家表示,女性患者症状隐匿、不典型,不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容易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专家表示,通常情况下,雌激素对女性是有保护作用的,这让男女的心脏病发作在50岁前后有明显差别,也就是男性主要在50岁前,女性则是在50岁后发病率升高。女性50岁后进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冠心病的发病率开始上升,甚至会赶上男性。
现代女性的生活角色有所改变,她们承受着比过去更大的压力,特别是30~50岁的女性,通常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负面情绪会使女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提高两倍。从临床来看,女性在患上心血管病后,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因抑郁、焦虑等精神因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也远高于男性。
专家提醒,绝经后的女性失去了“保护伞”,更要重视护心。做到均衡膳食,每周都进行运动;有不良情绪时,跟朋友、家人聊一聊,能有效疏导坏心情;有心脏病家族史的女性,应定期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