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虚荣
2022-01-25陈莉莉
陈莉莉
婚后第三年,我们搬到了公司新盖的公寓。
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搬家了。与之前做婚房的宿舍相比,公寓多了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厨房,总共面积有十余平方米。不用再上暗黑楼道里的公共卫生间了,不用在楼道里摆上桌子架上锅碗瓢盆大家一起做饭了,这些都令我兴奋。那个时候,商品房的概念似乎并没有深入人心,房价也没有疯长,我们和大多数工薪族一样,就这样一间宿舍一间公寓地熬着、挪着,等单位分房子。在若干年内,将要轮到我们的房子肯定是旧的,是比我们工龄长、级别高、贡献大的一茬茬同事住过的。
我在这间公寓里坐月子。刚刚五十岁的婆婆,从关中老家赶来照顾我们母子。这样,一间卧室里就有了三张床,婆婆的,我们夫妻的,还有儿子的婴儿床。我和婆婆从并不怎么熟悉的婆媳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室友。家里一下子多了两个人,对此后要面对的生活,我懵懵懂懂,思想上毫无准备。
大约是“一孕傻三年”,加之初为人母,我的心思全在儿子身上,对于婆婆初进城期间的各种情绪未多注意。每天闲时,婆婆会跟我说村里的东家长西家短,大都是谁家婆媳不睦哪家夫妻不和。公公在外上班,丈夫兄妹几个在外上学,婆婆一个人在家,有大把的光阴和村里的婆婆妈妈们一起拉家常,积累了很多“民间故事”。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开始有意识的写作,不曾认识到婆婆所说的这些,都可以作为间接经验成为我的素材。总是活在自我世界的我,对别人家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买菜回来,婆婆也说起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大街上的女人们都穿了什么样的衣服,有多好看,或者说等她这次回老家去了,也要买席梦思电冰箱什么的。我嗯嗯哼哼地附和,不以为意,只觉得婆婆的观察力挺强的。后来,每天晚饭时,婆婆都会对她上了一天班、累得只顾埋头扒饭的儿子讲起村上一个陈姓老头的大儿子。婆婆说人家那儿子好有本事,出去才几年,就拿一大笔钱给他老爹盖了一座小楼房,气派盖过了村里所有人家的房子。这还不算,那陈家大儿子还将他那没有上过几天学的弟弟,也带进城去给安排了一个风风光光的工作。
起先我没把这些家常话往心里去,丈夫也不作回应,可是听到的次数多了,我还是听出了婆婆的意思。我心里的压力有点大了。
那天,丈夫上班去了,儿子正睡得酣甜,我看婆婆洗完锅后又准备跟我重复唠叨那些闲话,就先叫了一声“妈”。我说,妈你知道吗,在这个城市,在这个企业,咱们是外来户,单位里大多数是职工子弟或者有关系、有门路、有来头的人。作为农村孩子,又是学生出身,我们除了一纸文凭,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很欠缺,比如我们俩都比较腼腆老实,又没有可帮扶我们的人,我们勤勤恳恳工作,也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站稳脚跟。婆婆顿了顿,说,我儿子是大学生啊,那些领导总不能一直把他放在车间当工人吧?我接着说,大学生现在并不稀罕,况且即使是大学生也要论资排辈慢慢熬,您儿子在外面念书也这么多年了,和您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的性格您可能不是很了解,他只会老老实实工作,不擅长搞人际关系,所以,我们也只能看他的运气了。婆婆说是啊,脾气直,和你爸一样。我说,指望他这点薪水,要给您在老家盖座豪宅大院,可能还得些年头。而且,他工作很辛苦,压力也很大,这些您大概也看出来了,想要他给弟弟找个好工作,暂时怕也不可能。
婆婆沉着脸,不吭声。我想,既然已经说开了,就一次说到位。于是硬着头皮又说,我们刚上班就结婚了,结婚从布置新房、买衣服、买家具到置办酒席,总共花费了一万来块,我们没有积蓄,除了您二老给我们的两千块,其余的大都是借的。我从一结婚就和他一起还债,我们收入低,也还了好长时间。可是妈,我从来没有嫌过他穷或者没本事,您也不会嫌弃他的吧?
婆婆讪讪地说,我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儿子?
我说着说着竟然心酸起来,差点要哭了——我是辞去公职抛下父母背井离乡来嫁人的,当初无知者无畏,根本不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多么荒凉的小径。婚后才几年,我已经尝到了生活的苦涩,但对于所嫁的这个人,一点都没有失望,对于未来的日子,我也依然充满信心。我强制自己继续微笑着,指指床上的宝贝,说,我觉得咱们一家这样挺幸福的,咱们娘俩把孩子带好,让您儿子上班时没有后顾之忧。等将来我们分到了大房子,爸也退休了,咱们就一起和和睦睦地生活,也不一定非得在老家盖楼房啊。
自此,婆婆不再提那个陈姓老头的豪宅了。等后来小叔子在天津有了自己的事业,婆婆终于放下心来,陈家大儿子给小兒子安排了工作的事情,也再不念叨了。
好景不长。有一天,婆婆抱着熟睡的孙子一边拍一边抽噎着掉下眼泪来,我吓了一跳,连忙问她怎么了。婆婆哽咽着说,她想让她女儿离婚。我更吃惊了。小姑子的孩子比我儿子大半岁,他们两口子在相离不远的两所学校教书,虽然是相亲结婚的,但好像一直和和美美的,她婆家待她很是看重。细问之下,婆婆才说,女婿家太穷了,亲家老两口没有什么收入,都要靠这个女婿养活,女儿觉得负担太重了,来电话跟娘家妈抱怨日子拮据。
我不由得叹了口气。我问婆婆,人家小两口怎么想的您问过吗?又有孩子在中间牵绊着呢,您想叫妹妹离婚,想过离婚后怎么办吗?婆婆说,离婚后重新找,咱也不图女婿家多有钱,至少要比咱家强吧?
婆婆是个思想很简单的人,不会拐弯,对我也不避嫌。我听了婆婆这样说,不由得再叹息一声——婆婆家,又哪里比我娘家强了?我父母当初怎么就没有因为婆家无殷实家底而拆散我们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我们一样的小夫妻很多,特别是关中农村出身的穷学生,受传统忠孝思想的影响,一直想的就是有朝一日怎么回报父母。我们的母亲,绝非现在那些电视剧里,嫁女儿只看对方有多大财势的恶俗妈妈;我们这些女儿,骨子里就觉得应该与亲爱的人同甘共苦,虽然我们结婚时没有像西式婚礼一样宣誓;而那些女婿儿子,一旦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孝顺父母,帮父母减轻家庭重担,而不是继续向父母索取。
压下心头的不舒服,我继续问婆婆:男人和女人,离婚后的处境很是不同,这个您想过吗?如果他们肯离婚,孩子是留给婆家呢还是咱带回来?带回来即使遇着个合适的人儿再嫁了,人家会把这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吗?中间不知道要怎么淘神生气呢!我觉得,您还是劝劝妹妹,让他们好生过日子吧,这谁一结婚就啥都有了,谁又没有父母爹娘要赡养呢?
虽然婆婆被我一番劝,自觉离婚之说冲动莽撞了些,表示主要还是要看她女儿的意思,但事关重大,我还是不放心。晚上丈夫下班回家,我就当着婆婆的面,原原本本告诉他,我们婆媳二人当天的这场对话。丈夫亦觉吃惊,这个从不指责父母一句不是的大孝子,也将婆婆的“坏思想”婉转批斗了几句。丈夫和小姑子沟通,侧面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回头跟婆婆说,妹妹的日子好着呢,咱们多鼓励,少掺和。婆婆点头称是,自此不再提让女儿离婚的话题。
不久,我们第三次搬家,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是单位的过渡房,比我们资历老的人搬进了新居,腾出来的旧房我们再论资排辈打分排队地住进去。又过了几年,第四次搬家,我们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子。这套房子必须自己掏钱买了,当时算是经济适用房吧,国家的房价还没有飞涨,不到10万元的房款,丈夫问同学同事借钱,借条足有一摞——大家收入都低,每个人凑几千块已是仁至义尽。虽然有不少同事的房款是家人或者父母赞助的,但我们夫妻根本没有想过要父母出资一分钱,老人一辈子不易,我们已经工作数年,一切都靠自己。这几次搬家,婆婆一直和我们在一起生活。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虽然债台高筑,我依然幸福得忍不住哼哼唱唱。就在这个时候,婆婆说道,我去商场里面闲逛,看到还有上万块一件的衣服呢,你说那些衣服都是给啥人穿的?咱们活了一辈子,都不可能穿那么一件衣服,想想就觉着憋屈。
如果说以前婆婆的虚荣心都基于为儿女着想,可怜天下母亲心,我后来都理解了她,这一次,我有点茫然了。
当时,阳光正好,儿子趴在光滑的瓷砖地板上玩他的小汽车,公公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听了婆婆的话,都没有吭声,不知道是没有听见,还是没有可以答复的说辞。但已经和婆婆生活了几年的我明白,如果她把这对父子的沉默当作赞许或者愧疚,以后还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而且,我自以为是地觉得,这样天天比较天天不平衡下去,她会不快乐,很快,我们整个家也会变得不快乐。那时我和丈夫、公公的月薪都在一两千块,婆婆一辈子没有出去工作过,可能也不知道谋生的辛苦,她以为按点上班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家里有这么多挣工资的人,大大方方地花钱应该不成问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年,婆婆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而我们这对儿子媳妇,恰恰是那种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
想了想,我还是问婆婆:您看那些上万块的衣服买的人多吗?婆婆说只看到有人试穿没看到有人买。我说,是啊,一件衣服可能要几个月的薪水不吃不喝才能买到手,无论谁,买的时候都要考虑考虑呢;再说,妈,我觉得咱们穿得也不差啊,您看我这些年给您买的衣服,比我们公司的退休职工身上穿的还好,就是那些您觉得不好看的衣服,穿回村里去,那些婶婶大妈的,怕是也都觉得眼热呢。
婆婆笑了,有些不好意思,道,我就是随口说说。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婆婆似乎越来越爱攀比了,过段时间就会心里不平衡一番。在比较民主的家庭长大,我从来不是“愚孝”之人,对自己的父母也常常不客气地“批评”,而且我认同“成年子女也有引导父母的责任”这个观点——好像是台湾已故女作家三毛说的吧,因此每次我都会轻声细语地给婆婆做思想工作。我常常吃惊于她老人家的单纯,疑惑她说那些话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会给她儿子带来压力?难道她就没有想过,她嫌弃日子窘迫,我这个媳妇会有什么想法?难道她忘记了远在乡村的左邻右舍,那些曾经和她一起苦扒苦做的农村妇女,现在还过着和从前差不多的日子,甚至,越老越难肠(难过)?
按说,婆婆是深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的,曾经,勤俭持家是她遵循的生活原则,为了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她费尽心力辛苦劳作。然而,当她老了,孩子们工作了、成家了,这个社会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期,人们普遍不再依照艰苦朴素是美德、奢侈攀比是虚荣的旧有观念行事;多数人不再知足常乐,而是追求享受。似乎人人都要超前疯狂消费,所有的城市甚至乡村,好像都被世界名牌、奢侈品占据了,到处可见诱导人们穿金戴银买房买车环游世界的广告。我老实的婆婆,像那些新进城的大姑娘小媳妇一样,很快被洗脑了。她内心对物质的欲望潜藏了六七十年后,就这么经受不住刺激地复活了,而且因为已经进入老年,更让她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现在不买买买,现在不赶紧享受,更待何时?
说起依然在乡下劳作的那些同龄人,或者那些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农民,在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之前,他们花一分钱都要问儿女伸手,他们生病了大都不肯去医院,婆婆也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已经够好了,要惜福、惜物。所以,婆婆能比较平和地接受我的反对意见,不会底气十足地与我理论。
面对单纯而虚荣的婆婆对生活的抱怨,我每次都能做到冷靜温和,这大约也是因为我做女儿时,我的家庭,我的妈妈姐姐和嫂子,没有给我“婆媳关系学”方面的熏陶吧。对这种事无知无畏的我,简单直接地面对婆婆和三代同堂的家庭十多年,一直和睦安宁,也是公婆宽厚明理。随着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越来越久,我发现,婆婆越来越听进去我的话了。听老家的人说,公婆回去说起我这个媳妇,是一致赞许,并且说我“特别懂大道理”——听到这话,我暗自发笑,又感到惭愧:对着公婆讲大道理的儿媳妇,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在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觉得人一旦成年,或者进入中老年,就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看淡了滚滚红尘和纷纭世事,风吹雨打都不怕了。婆婆和妈妈们,或者为老来生活便利进城居住,或者投奔扎根城市的儿女,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搭把手帮帮忙碌的晚辈。在这个过程中,繁华喧嚣纸醉金迷的城市中的一切,带给她们的心灵冲击、观念碰撞,思想考验,我们关注的可能太不够了。老而单纯、幼稚、任性,是常见现象,所谓“老小孩”,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往往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们迷失。好在,我的婆婆,还只是喜欢穿戴而已;还只是生活在西北小城而已。我当欣慰。随着婆婆步入七十岁,我也大踏步跨入中年。不知怎么,近年来我越来越疑惑,我曾经的那些想法、做法是不是正确?对她的同情和理解似乎也越来越占上风了,我不再以为成年子女有引导父母的权力,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时段的孝敬当以讨她的欢心为本,不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她——那并没有什么胜算,即使有,我的心似乎也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无力那样做了,何况,她的虚荣都是过分的吗?老年的婆婆妈妈就不该有物质上的向往或奢望吗?所以,我不再跟她较真、讲道理,当她说什么好看的时候,当她说想买什么的时候,我只是笑着说,您喜欢,咱们买得起,就买吧。
那一刻,看着婆婆满眼的欢喜,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
责任编辑: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