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关心事 代表热议词
2022-01-25戴薇
戴薇
为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等分别召开联系代表座谈会,听取市人大代表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代表们畅所欲言,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构筑更强韧的医疗卫生体系
近期本市出现了散发疫情,有关部门快速响应,有力阻断了疫情传播。但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一刻也不能松懈,应坚持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加强疫情防控系统性风险研判。近期,长三角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本市市民的个人防护意识稍显松懈。有代表提出,本市在几次疫情应对方面做得非常好,但疫情仍未完全过去,建议加强对疫情防控系统性风险的研判,提前做好科学预案,防患于未然。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疫情防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和问题,基层一线防控单位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最有发言权。有代表建议,应加强基层调研,听取一线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监督工作,扎牢“网底”,构筑安全可靠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注基层医护人员。有代表提出,从疫情暴发以来,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他们的绩效工资总量与往年相比没有增加,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升这部分医护人员的待遇。还有代表认为,应当充分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民办医院职工支持社区工作,使其经过专业化集训成为预备力量,及时补充公立医院医护人员长期作战、力量不足的现状。
完善市内医疗救助通办系统。根据政策规定,符合低保、低收入家庭条件的成员就医,可凭发票享受医疗救助。但目前本市医疗救助的现状是:在本区内就医可进行实时结算,跨区就医需凭发票进行事后救助;且在本区内就医的,实时结算有时不成功,仍需事后救助。建议对全市的医疗救助系统进行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加强区与区之间的协调、数据共享,加大现有医疗救助系统的运作维护,实现医疗救助“一网通办”覆盖低保低收入人群,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打造更宜居的人民城市
近年来,本市全力以赴推进旧区改造、垃圾分类、智慧城市建设等,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代表们建议将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生动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
制定“加梯”相关标准。去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被列为“民心工程”获得大力推进,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局。有代表提出,由于加装电梯对一层住户产生遮光、噪声等影响,一层住户大多不同意“加梯”,建议出台对一层住户补偿的原则性指导办法,更好地获取低楼层住户对“加梯”工作的支持。
有代表提出,本市地下空间密集,一些住宅靠近地铁或小区内部的地下民防设施,居民担心“加梯”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出台指导意见,统一地下勘测和建设标准,加强技术指导。还有代表认为,“加梯”目前重在安装,对于维护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管理维护标准,确保电梯从安装到管理、维护全程可控。
解决老旧小区夜间停车难题。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老旧小区停车矛盾日益突出。有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开放老旧小区周边更多马路供小区居民夜间停放车辆,同时规定相应的车辆夜间停放时限,并通过执法手段促使居民自觉执行。
做好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衔接工作。有代表反映,本市适老化改造补贴对象由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扩大为全体老年人家庭,补贴金额由过去的2万元降低至0.3万元,完成改造需老年人家庭承担部分费用,给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建议做好政策衔接,在扩大补贴对象的同时,对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城市文化根脉。本市很多区域,如人民路、金陵路、南京路以北等处都留有上海开埠时的文化根脈,存贮着浓厚的上海生活情怀。当前本市城市更新力度大,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但也令一些代表感到隐忧,建议政府部门在更新城市建设规划蓝图时让老百姓共同参与,留住这些城市文化根脉,使更新后的城市更加宜居、更有诗意、更具情怀。
推动更完善的新政落地
“双减” “三孩” “五大新城”落户等一系列新政策的陆续出台引发广泛讨论。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尚存在缺乏配套细则指导、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等问题,代表们针对推动新政更好落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双减”有减亦应有加。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以来,在孩子课业负担减少的同时,不少家长、老师的焦虑感增加了。有代表建议市人大和市政府部门针对“双减”政策开展全面深入调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同时做好正面引导与宣传工作。还有代表建议,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同时应增加教育指导,引导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家庭关系亲密度、阅读饱和度、生活体验度、艺术感受度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完善“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有代表建议,应针对“三孩”政策尽快制定系统性配套支持措施,包括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完善生育休假及相关保险制度等,解决适龄生育者的后顾之忧。
进一步明确育儿假操作口径。有代表提出,目前已开始执行的育儿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尚有部分操作口径需进一步明确。如新进员工育儿假应如何核定,是否需要协同职工上家公司获取已休育儿假的相关证明;又如育儿假和其他假期产生冲突时应如何处理;员工申请育儿假应一次使用还是可以分次使用;以及申请育儿假应提交哪些材料,上述问题均需相应的细则进行明确。
深化房产税改革相关政策。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试点个人房产税的城市之一,将对今后在国家层面积极稳妥推进房产税立法和改革产生指导意义。有代表建议政府在后续试点工作中,多方位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本市房产税征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房产税改革试点政策,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做好“双碳”战略大文章。有代表提出,现在“双碳”主要涉及陆地生态系统,事实上“双碳”还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本市沿海地区海洋能资源比较丰富,但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建议推进海洋能研究和开发。还有代表提出,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供统一的行动指南,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推进人才政策向“五大新城”倾斜。本市为“五大新城”建设吸引人才出台了人才落户新政。有代表建议,要在购房租房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娱乐文化等措施上综合发力,让人才真正扎根于“五大新城”;同时提高落户政策的针对性,使之更加符合城区战略发展的要求,如注重吸引高端蓝领技术人才等。
创造更稳定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本市打出“组合拳”,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只有稳住就业这个基本,经济社会“大盘”才有稳定基石。
持续助力企业缓解经营困难。疫情暴发以来,民营企业遇到很多困难,失业率有所上升。在政府的扶持下,企业经营困难已有所缓解,但仍未走出困境。有代表提出,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率降低,经营压力较大。去年有6个月的社保金减免,但今年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建议在疫情对企业生存仍有影响的情况下,继续出台免缴、少缴政策。
还有代表提出,金融机构去年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只有一年期限,到期后中小微企业融资再遭困境,建议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支持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推出保险、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产品作为贷款担保,给予中小微企业有针对性的金融指导。
支持教培机构转型发展。有代表提出,在“双减”政策下,大量中小教培机构面临生存难题,本市大量从业人员面临失业转岗,但有一部分教培机构仍在坚守。目前本市有关部门已出台收费限价政策,建议后续政策能留出一定的空间,支持教培机构转型发展、平稳过渡。
加强灵活就业保障力度。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将用工模式改为灵活用工。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也選择了灵活就业模式。但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反映归属感、安全感欠缺,有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和归属感。
制定第三方服务人员从业规范。有代表指出,辅警和快递员等属于第三方服务人员,由于行业发展迅速,涉及人员数量巨大,而从业者所对应的社会地位、主体责任以及法律后果等界定不清晰,急需出台相关条例予以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条例,明确辅警和快递从业者的行为、职责、地位等。
建设更全面的创新高地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要适应未来、引领未来,需要持续练就更强的“内功”,打造真正的全方位高地,在资源整合、基础研究、产业落地和人才集聚等方面多做文章。
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近年来,浦东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正在向金牌“店小二”方向努力。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有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培养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使其成为科研组织者;注重资源整合,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开发和集成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是浦东新区科创关键领域,应采取措施支持有研究基础的企事业单位走出困境再发展。
促进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有代表建议:科委等有关部门在科研方向布局上要有政策引导,鼓励新方向的“差异化科研”,避免“趋同科研”和“内卷”;鼓励多学科交叉探索,解决当前科研交叉人才不足的问题;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所布局,切实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成果转化平台;对于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做的工作,应给予激励;引进、留住、培育科研人才,在子女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居住成本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完善科创产业布局和效能评价。有代表建议,本市在软件基础产业、信息化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全局性的统筹安排,避免扎堆开发;同时加强科创产业链完整性的建设与布局,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提高科创产业链的相对集中度和方便度;对科创投入开展后评估,不能仅以产业化程度、GDP等作为科创工作成绩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