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 精彩纷呈
2022-01-25孙鑫
孙鑫
2021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我们欢庆党的百岁华诞、为浦东定制法规、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展示人民城市建设的样本;
这一年,我们为“长江禁捕”开发布会、以“钉钉子”精神促“生态之城”建设;
这一年,我们打通了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1270多万选民实现“一扫即登”……
这一年,上海人大疾步前行着、奋力实践着、激情讲述着,促高质发展、护经济稳行,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新”实践展现出一片非比寻常的为民之“心”!
亮点一:新法规 半年6部浦东新区法规力促开放
破解企業“进退难”、出台全国首部涉及“非现场执法”的专门性法规、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务在浦东新区“一网通办”、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2021年,法规家族迎来新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在非经济特区的浦东可以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浦东新区法规”成为新名词。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有效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授权,市人大常委会快速制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在半年时间内接续出台《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等6件浦东新区法规,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更加充分、及时、有效的法治保障。
此外,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首次就浦东新区设立专章;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数据条例》设置了“浦东新区数据改革”专章。同时,位于浦东新区的临港新片区也将迎来第一部综合性法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草案)》已提交审议,对标“五个重要”的目标定位,促进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改革开放。
亮点二:新基地 从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到最佳实践地
位于古北市民中心的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首提地,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群众声音直通车,基层立法彩虹桥”。2021年9月23日起,它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这里将每月开展培训,不断拓展参与渠道,努力成为国内外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窗口、响亮品牌。这个基地是上海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一个新探索。
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制定《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上海人大工作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指引》《关于征询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建议的若干意见》等,构建覆盖本市全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网络平台。除了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开展大中学生、涉外人士等“走进人大”活动,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宣传普及;完善选举法规,通过相关决定,在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中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用生动实践丰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亮点三:新转型 以“数字蝶变”推动“城市蝶变”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同水电煤一样,数据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一系列创新性的数据应用赋予城市新的活力。但在便利生活的同时,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盗采人脸信息等负面效应日益凸显,群众反映强烈。如何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管”好数据,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国内首部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数据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给出了答案:在地方立法层面率先明确数据创新活动中合法权益的保护;率先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率先设立数据交易专节,对数据交易服务体系、服务机构等作出规定;强调示范引领和合作推进,发挥浦东新区数据改革的引领作用,加强长三角区域数据合作。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条例》细化落实相关规定,在公共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数据交易等环节强调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安全,并通过设立“数据安全”专章和“个人信息特别保护”专节等予以系统规范,堵上“进门就要人脸识别”的信息外露风险漏洞等,增强人民群众对数据安全的底气和信心。
亮点四:新样本 55个城市更新最佳案例浓缩实践精华
从终日不见阳光的石库门到宽敞明亮的新工房,宝兴里居民笑开了颜;在客堂间与卧室间打造玻璃房,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小小“望江驿”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温暖的歇脚点……2021年12月31日,“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城市更新最佳案例展”在杨浦滨江揭幕,首批展出的55个城市更新最佳案例覆盖居住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公共空间提升等多种类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输出法治保障。2021年9月,国内首部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城市更新法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为上海卓越城市建设筑强法治保障。2021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提出将“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秀带”和“发展绣带”的发展愿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通过后,市人大常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杨浦区共同推进城市更新案例展示馆筹建工作,力求全面展示上海以城市更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使“人民城市建设首提地”成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体验地。
亮点五:新协同 三省一市同步开展长江禁捕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为了母亲河,三省一市作了同一个决定”——2021年2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人大常委会也于3月下旬陆续审议通过长江禁捕决定。4月1日,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在上海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统一对外发布长江禁捕决定,并于当天施行,体现了“决策协同、文本协调、执法协力、监督协作”的16字特点。
执法环节,长三角一直面临“联合难”。许多非法捕捞船只流窜作案,可谓“狡兔三窟”,执法者时常觉得自己在与违法者“捉迷藏”。这次同步出台决定的最大亮点是构建三省一市协同非法捕捞闭环监管长效机制,联动开展长江保护法和长江禁捕执法检查,创新建设智能共享四大管控平台,形成长三角区域合力保护长江水域、协同开展生态修复的新局面。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联动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跨区域联合执法。目前,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非法捕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亮点六:新模式 全国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海模式”
湿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如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是否畅通?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有何短板?……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监督的实效性,推进有韧性的生态之城建设,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开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连续第三年对生活垃圾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完善提升相关工作。
执法检查组紧扣重点,提升监督精度深度,综合运用多种人大监督形式,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检查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去哪里检查”的要求,捕捉社情民意信息线索,既有“明察”又有“暗访”,坚持“四不两直”,随机抽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梳理形成“问题清单”,督促推动政府部门及时落实整改,以“钉钉子”精神促进形成监督闭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带队到上海开展检查并给予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提炼概括为“上海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亮点七:新途径 5600多家“家、站、点”公开地址电话
人民群众反映情况要找人大代表,可是人大代表在哪里呢?为了让人民群众更便捷地找到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件大事——2021年5月,将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家、站、点”的信息公布在上海人大网上,1.3万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均被编入“家、站、点”;6月,“上海人大”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移动版的“家、站、点”平台信息,群众只需轻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家、站、点”,相关名称、地址、电话、代表接待时间等信息便一目了然,助力代表与群众“全天候”“零距离”联系。市人大常委会将对“家、站、点”联系群众服务选民效果进行打分,绩效评估结果将作为评价优秀“家、站、点”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丰富代表联系社区的内容和形式,共有980多人次市人大代表和7200多人次区、乡镇人大代表两次集中联系社区;完善人大社情民意反映平台,新设立81个代表工作小组,支持138个代表工作小组围绕改革重点、民生热点和阶段性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形成社情民意专报66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10期“代表论坛”,举办13期市区人大代表履职学习班,1700 多人次代表参加,知情知政,学习交流,增强履职本领。
亮点八:新加梯 天桥加梯让“过街”不再难
一座座橫跨马路的天桥因建设年代较早而未安装电梯,上下几十级台阶成了横亘在残障人士、老年群体面前的“障碍”,“过街难”成了他们的心头之痛。2021年初,多名市人大代表将人行天桥加梯写入代表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列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项目。虽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标准、审批、资金等诸多难题,但市人大常委会与政府部门携手克服了一个个“拦路虎”。2021年11月3日,经过半年多的攻坚克难,“既有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建设”在黄浦区玉兰园绿地广场集中启动,标志着全市道路人行天桥加梯工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全市有38座人行天桥有集中出行需求和改造必要,与之配套的106部电梯的加装工作已正式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第一批14座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到2022年的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38座人行天桥的电梯都将安装完毕。
亮点九:新平台 换届选举云平台实现“一扫即登”
从原来完全用手工造册,到开发建立选民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五上”(上网、上机、上站、上线、上门)等多种登记方式,再到不断优化和改进信息系统功能,更加方便选民登记,广泛动员选民积极参加换届选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始终是贯穿选举工作的一条主线。
本市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于2021年11月同步进行。为进一步提高选民参选的便利性和基层工作人员操作的便捷性,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选举工作中的应用,开发建设了“换届选举云平台”,新增“随申办”、智慧选举APP等移动端登记方式,通过扫码、扫证、扫脸,实现“一扫即登”,努力做到应登尽登。全市23万多个选民小组严格按照“三上三下”开展酝酿协商,努力做到应商尽商;组织所有正式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做好选举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做到应选尽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本次选举有1270多万选民进行登记,选出新一届区人大代表5008名、乡镇人大代表8911名,有效保障选民民主权利,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选举过程风清气正,选举结果人民满意。
亮点十:新展览 首次展示人大制度探索与上海历史渊源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2021年7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用一部《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为党的百岁生日献礼。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在名称中增加“传承弘扬”的地方立法。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所创造的历史伟业在上海得到了充分展现、生动演绎。为庆祝建党百年,2021年5月27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创办的“伟大的创造 光辉的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人大红色资源主题展在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展。展览通过对红色资源史料的挖掘收集,以丰富详实的图文、实物等形式,首次全面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在地方人大纪念建党百年活动中尚属首次,同时也是红色资源在上海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生动实践。展览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从市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进程。本次展览持续了5个多月,观展总人数共计16500多人次,其中预约参观团组236批。市人大机关的8位青年干部担当了志愿讲解员,努力当好人大制度和人民民主的讲述人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