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课堂”,生命绽放的地方
——我眼中的李玉玺老师及他的“助学课堂”
2022-01-24文|陈霞
文|陈 霞
初识李玉玺老师,是在山东省小学语文研修省级工作坊的专家会议上,和他一组制作工作简报。这位年轻专家很有见地,眉宇间透着睿智,谈吐间妙语连珠,小组代表发言非他莫属,台上的他侃侃而谈,为小组赢得了阵阵掌声,不由让人心生敬佩。作为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都是小学语文学科,算起来还是师出同门的同学,顿生亲切之感。得知他在研究“助学课堂”“助学策略”,我很感兴趣,后来的多次交流、拜读他的文章,我对他愈加钦佩。
一、初识“助学课堂”
2021年4月30 日,暮春时节,再次相遇于泰安实验学校,他执教了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终于见到了他的助学课堂真面目。课前的师生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师:我叫李玉玺。
生:我叫卢志忠。
师:我住在黄河岸边。
生:我住在泰山脚下。
师:我爱写书。
生:我爱读书。
师:我能背关于黄河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生:我能背关于泰山的古诗(略做思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来一往之间,课前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台下观课的我不禁感叹,真是大师风范!为了感谢发言学生的精彩表现,李老师拿出他写的书当场相赠。台下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想必大家与我的心情差不多,也是心生仰慕吧。接下来的课堂大开大合,一张大大的板贴呈现出了诗文,在上面标标画画,果然出手不凡。这堂课中,李老师多次借助助学策略助力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呈现出深度学习的状态。课堂助学策略一是教师出示了唐朝历史和杜甫的生平简介资料,1500 多年前的历史画卷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助力学生读懂了杜甫在诗中流淌的浓浓的家国情怀。课堂助学策略二是李老师呈现出的自己读书做批注的图片,直观地教给学生方法,助力学生在静静思考中标画,小组讨论、有感情诵读。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谈得有理有据,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课堂助学策略三是让学生阅读补充的古诗,通过对比诵读体会诗人“喜欲狂”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现场老师们的掌声。“助学课堂”,绽放出了生命的光彩!
二、溯源“助学课堂”
这精彩课堂的背后是李老师多年如一日的探索和思考。最近拜读李玉玺老师关于“助学课堂”的文章,看到了他的研究成果,更加佩服他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助学课堂”“助学策略”,他有思想渊源的梳理和理论的支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他的教学主张。
关于“助学课堂”的思想渊源,他追溯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他看到“教”要在教“学”遇到困难的地方;从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到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他从无数大家那里寻到“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的思想源泉;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原理给了他理论支撑,也给了他总结规律、深入探索的路径。他的“助学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行为为中心,倡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学”转变为“助学”,学生的“学”从“被动知识学习”转为“自我素养提升”。他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用“小学语文助学课堂图谱”呈现出了他的思考。图谱层次清晰,从重构学习单元、重构合宜的助学策略、研制匹配的评价量规三个方面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他以“单元”概念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实践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大语文”的宏阔思考,对教师的助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对语文学习中的“教、学、评”一体化进行尝试,他的课堂呈现出新的教学生态。
读着李玉玺老师的论述,我仿佛看到了他捧读教育名家专著的场景,仿佛看到了他凝神思考、奋笔疾书的样子,仿佛看到了他带着山东人的豪气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神采,仿佛看到了他聪慧睿智地带着学生研读文本、点拨启发的课堂……
三、再探“助学课堂”
再读他的教学案例,对“助学课堂”“助学策略”的实施效果深信不疑。同是习作单元的教学,我的做法是针对单元的写作要素研读精读课例,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然后进行单元习作。虽然效果还不错,但当我读到李老师执教的《麻雀》一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再次看到了助学策略在课堂上的生命力,看到了“助学课堂”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麻雀》一课教学中,在学习完生字词达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李老师指导学生借助策略学习表达。开课伊始,李老师就以终为始,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在第二板块,指导学生借助“猎人、猎狗、麻雀”三者关系图,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梳理清楚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学习支架搭在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处,帮助学生完成了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一学习任务。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则是读懂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标画猎狗和麻雀的表现,在对比中感受来自麻雀的母爱的力量,到这里完成了走进文本体会情感这一过程。在学习表达的环节,李老师给出了学习图表,学生借助图表理出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内容。这一助学策略的巧妙运用,突破了“感官叠加”这一教学难点,实现了“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教学效果。想到在课堂上,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被点拨后豁然开朗的状态,我会心一笑,由衷地感叹:做李玉玺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走进“助学课堂”,我感触到了李老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课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行为为中心,这样的课堂生态怎能不令人向往?“助学课堂”,是生命绽放的地方!
走进李玉玺老师的探索历程,我感受到了他在课堂生态的改革之路上求索的坚定步伐,看到了他执着前行追梦的姿势。他带领他的团队立足课堂,扎根实践,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不辞辛苦,披星戴月。祝福他和他的“助学课堂”走得更远,走向语文教育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