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元助学策略,挖掘革命传统育人价值
2022-01-24罗澎涛
文|田 璇 罗澎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就是教材。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见,革命故事题材类的文章对于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及突出优势。
统编本教材对革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更加突出加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体会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在重温历史坐标中构筑时代担当。统编本教材有梯度地选取革命故事相关题材文章共计43 篇,既有描写革命领袖的文章,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也有刻画英雄人物事迹的文章,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五年级下册《军神》等,还有激发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如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少年中国说》等。40 余篇文章穿插在整个统编本教材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呈螺旋状上升,逻辑层次严谨。但是革命故事题材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单纯让新时代儿童学习这些文章,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助力学生深入学习革命故事类课文展开思考。
一、背景补充互文助学,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革命时期的故事年代久远,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采用“背景补充式”互文助学策略,适度补充一些作者资料、作品人物资料、作品事件资料、文章写作背景资料等,与原文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拉近学生与革命故事的距离,又可以促使学生升华情感,担当责任。
我们现在水资源充足,自来水特别方便,因此在学习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学生无法体会“村子里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既然感受不到缺水,就感受不到吃水困难,没有吃水困难的体验就无法体悟挖井之恩。如何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紧缺、吃水的困难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段作品事件资料:
1933年4月,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这水挑来做什么用?”乡亲们回答说:“吃呀! ”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乡亲们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乡亲们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乡亲们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乡亲们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乡亲们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有了此项资料的补充,学生对挖井这一事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进一步感受到当地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雨不下,没水洗手帕”的内涵,沙洲坝人民严重缺水的痛苦跃然纸上,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为学生体会挖井恩情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同时,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感受伟大领袖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对个别内容把握不准确。他们生长在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时代,教师应帮助他们深入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可为学生提供下面这段“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通过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资料,学生不难感受到当时国家的贫困衰弱以及中华不振带来的屈辱,再学课文时就能够感受周恩来心中那把熊熊燃烧的烈火,体会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慷慨斗志和伟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革命故事的育人价值,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图文并茂助力理解,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统编本教材插图内容较为丰富。插图对于革命故事类文章的学习尤为重要。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插图,把握插图内容,深入对革命故事类文章内容的理解,渗透革命情感教育,萌生家国情怀。
1.借助单幅插图,描述特定事物
有些插图并不是与故事情节直接关联,而是围绕故事描述了特定的事物,这一类插图往往有较深的寓意。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内容短小精悍,插图选用的是“井”的实景拍摄照片。因此这篇课文教师要围绕“井”来讲,可问学生“井”是用来干什么的,再借助插图中的文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过渡到插图中这口井,讲述其来源,进而过渡到当时与毛主席有关的革命故事中来。在插图的帮助下,一年级小学生对革命故事有了初步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到革命伟人毛主席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
2.巧用多幅插图,串联故事情节
有些革命故事类文章采用了多幅插图贯穿故事情节,图文并茂,丰富文章内容。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是孙中山站起来给先生背书,另一幅是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问题,先生拿着戒尺问孙中山,对应文章中的“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因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缺少对戒尺的认知,插图中戒尺的直观展现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戒尺,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也让学生了解了戒尺这一有新鲜感的词语。两幅插图形象直观地把文章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学生配合插图不难感受到孙中山勇于发问、追求真理的伟人精神。
3.创新接画插图,把握故事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小英雄雨来(节选)》共叙述了六部分内容,情节紧凑,故事性极强。本单元主要落实“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雨来快活地嬉戏玩水,另一幅刻画的是雨来妈妈拿着笤帚追赶雨来的生动场景。通过插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雨来活泼调皮、水性好的人物特点。接下来的五个小故事课文并没有配上相应的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式,采用“接画连环画”这一助学策略拉近与雨来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雨来聪明机智、勇于斗争的革命传统精神及人物形象。
三、阅读链接横向迁移,继承发扬革命传统
阅读链接作为教材中一个组成部分,是拓展阅读的重要资源。统编本教材中编排的有关革命故事的阅读链接与单元教材内容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既能助力课文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传统的内涵,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黄继光》课后安排的阅读链接是《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阅读链接的内容,从人物的语言“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人物的神态“饱含着幸福的泪花”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钱学森归心似箭、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把阅读链接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相比较,进一步体会钱学森和黄继光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第三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安排了两个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与《和平宣言(节选)》,不仅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了资料支撑,而且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素材。学生诵读两首诗歌,加深了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渴望和对侵略者无比痛恨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水到渠成,达到革命教育的育人目的。
四、革命场馆户外课堂,深情颂扬先贤事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需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充分运用红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这些“活教材”,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在教学中高年级革命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有意安排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如制作英雄名册、走进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等。通过观看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打破时空界限,重温英雄的英勇事迹;还可以通过采访革命英雄前辈、倾听英雄们的教诲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学习了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黄继光》,学生认识了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黄继光。为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烈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统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垦利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学生满怀深情颂扬先贤事迹,怀念革命烈士,接受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有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这一特殊课堂的洗礼和熏陶,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展馆中的每一件文物,讲解员陈述的每一段史实,都在提醒着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烈士们的血泪换来的。垦区军民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美好的今天,长大才能保卫祖国。”走进革命场馆,将革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影视资料丰盈课堂,厚植爱国红色教育
教材中的大多数革命故事题材的文章都能找到相应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查找、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料”这一助学策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将一个个遥远又敬畏的英雄人物通过屏幕呈现在他们眼前,让历史重现,帮助学生初识革命故事,打开尘封的记忆。
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之初,教师可为学生补充《圆明园史介绍》《陈设豪华、稀珍满目的圆明园》《万园之园旧景重现——圆明园十景图》等图文、视频资料,资料中展现的圆明园未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与被毁之后的断壁残垣、破败颓废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此刻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将学生的爱国情感推至高潮。保卫民族、复兴中华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自然而然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埋下种子。
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对雷锋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看展现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如《雷锋的微笑》《少年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既引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又丰盈了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生观看了影片《雷锋的微笑》写出了观后感,如:“今天观看了《雷锋的微笑》这部影片,我感触颇深。观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陷入沉思:自己整天想着自己快乐,把方便留给自己,把麻烦丢给别人,真是太不应该了!雷锋精神刻在我的心中,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处处为别人着想,做雷锋式的好孩子。”如此情真意切的观后感,才是最成功的红色革命教育。
革命故事类课文是统编本教材种在学生心中的火种,不仅影响学生的一时,更影响学生的一世。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习得语文要素的同时,能够充分接受红色主题教育,植入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