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营养护理对肝衰竭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
2022-01-24樊方雷
樊方雷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214000
肝衰竭指的是肝细胞遭受广泛损害后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综合征。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正常摄入受到明显影响[1]。因此,多数肝衰竭病人均存在明显营养障碍。营养不良不仅会对病人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影响预后。有研究指出,机体营养匮乏会导致病人心理及生理健康状态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有效营养支持对病人疗效、预后提高及生存质量改善均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肝衰竭病人住院期间实施有效营养干预,改善病人营养不良,可促进肝细胞实现有效修复和再生[2]。肝衰竭病人治疗期间,营养支持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夜间营养护理对肝衰竭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肝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日间组(41例)和夜间组(4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经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4]筛查确定存在营养风险,NRS-2002≥3分;③住院时间>5 d;④肠胃功能良好,可耐受夜间加餐;⑤病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感染性发热、恶性肿瘤及重要脏器(心、肺、脑等)的严重疾病;有肝硬化、慢性肝炎等严重肝脏疾病;②入住前4周内使用过营养补充制剂;③过敏体质,存在营养制剂成分过敏;④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性疾病。日间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6~80(63.54±5.28)岁;肝衰竭分级[5]A级35例,B级4例,C级2例;体重45.65~66.16(55.18±8.25)kg;体重指数(BMI)19.28~28.01(22.67±2.30)kg/m2。夜间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44~81(64.76±1.36)岁;肝衰竭分级A级33例,B级5例,C级3例;体重45.58~66.23(55.27±8.19)kg;BMI 19.34~28.18(22.57±2.21)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同时对所有病人进行营养评估,实施营养支持干预。干预时间为病人自入院起24 h至住院4周。
1.2.1 日间组
行日间营养干预。①营养宣教:护理人员通过咨询营养师、专科医生后确定具体的营养宣教内容。通过面对面讲解及以PPT教学的形式开展营养宣教。宣教次数为每周1次。营养师、护理人员、感染科医生定期组织营养知识讲座。主要讲解肝衰竭营养不良发生主要原因、症状、机体营养状况、病情控制和恢复的相关性等,并现场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每次讲座时间为60 min。②营养师通过计算机营养配餐软件,并根据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指南,同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日间营养处方,包含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机体实际供能中所占比例。以经口肠内营养支持模式为根据,将病人三餐能量具体分配为1/5,2/5,2/5。③护理人员与营养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在深入了解肝衰竭病人日常饮食基础上设计并完善病人的饮食日记模板,并装订成日记本,再以回顾性膳食调查参照物图谱作为参照,指导并协助病人做好饮食日记记录。
1.2.2 夜间组
在日间营养干预基础上加强夜间营养护理干预。营养师与护理人员以ESPEN指南为根据,同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制定夜间营养护理干预方案。加餐处方具体为40 g面包+100 g酸奶。在每日晚餐后18:00~19:00给病人发放食物。加餐的具体时间规定为晚上21:00~22:00或者睡前30 min。加餐食物所含总能量约为250 kcal(1 045 KJ)。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0 g,脂肪、蛋白质、益生菌量分别为7.7 g、6.7 g、0.78 g,同时还含有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发放食物前先对病人的加餐情况进行评估,加餐习惯不良者先进行原因分析。漏加病人通过闹钟提醒方式进行提醒,保证病人均能够按时、按量规范执行夜间加餐。
1.3 观察指标
两组进行营养护理干预4周后进行效果评估。①营养指标:在两组入组时及干预4周后行相关营养指标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病人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水平。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评估病人Child-Pugh评分、NRS-2002评分变化情况。Child-Pugh评分将病人腹水、一般状况、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浓度及胆红素状态分为3个等级,依次计1~3分,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表明病人的肝脏储备功能越差[6]。NRS-2002量表包括营养状况受损、疾病严重程度、年龄评分3个部分,最高分为7分,总分<3分判定为无营养不良风险,总分≥3分判定为有营养不良风险[7]。③生活质量:在两组入组时及干预4周后通过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8]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含4个部分,即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各部分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2.2 两组Child-Pugh评分、NRS-2002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Child-Pugh评分、NRS-2002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研究显示,在肝衰竭住院病人中,有70%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9]。病人自身食欲不振、饮食配置不合理,加之疾病治疗引起的生理反应均会对肝衰竭病人食物的摄入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引发营养不良,或者导致病人营养障碍加重。营养不良不仅会对病人病情总体控制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严重影响预后。既往研究显示,有效营养支持对肝衰竭病人总体预后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10]。
肝衰竭病人因营养素吸收以及合成功能损伤、饮食摄入不足、能量及营养物质代谢异常等,较易发生营养不良[11]。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肠内营养、营养咨询、肠外营养等营养支持方式对肝衰竭病人营养进行护理干预,满足每日营养需求。而营养支持不仅强调病人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充足,还强调提供的营养物质是否能够为机体病理生理过程、器官代谢等产生有利影响[12]。有研究指出,营养支持中供给能量应该以病人机体的代谢需求和代谢能力为根据,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应该注重“允许性低热卡摄入”[13]。“免疫营养”逐渐成为一种营养干预新理论。在肝衰竭病人营养支持中加强夜间营养护理干预,通过夜间加餐保证病人机体夜间的能量需求以获得良好满足,进而促进机体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消耗明显减少,使病人机体营养状况实现良好改善[14]。夜间加餐的时间应该选择在病人睡前30~60 min。这个时间段病人肝脏储备的肝糖原消耗最大。加餐内容以易消化、清淡碳水化合物为主,可以添加适量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根据病人实际病情和医嘱,及时对病人加餐内容、摄入量进行合理调整。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及日间营养支持基础上再加强夜间营养护理后,夜间组TP、ALB等营养指标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日间组,干预4周后病人NRS-2002评分、Child-Pugh评分低于日间组,GQOL-74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关系、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日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夜间营养护理干预用于肝衰竭病人,可有效提高病人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效果,明显提升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总体预后。但夜间营养护理实施时需明确病人胃肠功能状况良好,可耐受夜间加餐,才能保证干预获得良好效果[15]。
综上所述,夜间营养护理干预用于肝衰竭病人,可明显提高病人机体营养状况,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况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