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启示

2022-01-24曾嘉欢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曾嘉欢

(南方科技大学,广东深圳 518055)

近些年在美育工作的推动下,舞蹈课程逐渐被纳入中、小学及高校的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规划中,舞蹈类社团更是成为各学校的标配。当职业化舞蹈教育面临非舞蹈专业的授课对象时,如何在教学初期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如何以舞蹈艺术专业教育带动舞蹈通识教育发展?如何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科知识快速建立连接与迁移?如何在形式上实践活动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完成的教学过程?如何在舞蹈学习初期,快速引导舞动身体、喜爱舞蹈、激发想象?等等问题都在授课过程中接踵而来,对此,笔者尝试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研究流派里寻找接近解决问题本源的办法,站在舞蹈学科的视角上探讨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在心理学与各类学习理论范畴中已产生广泛影响。此理论最早由伊凡•巴普洛夫提出,是最初通过在狗身上进行条件反射实验而得出的论证,因此,亦被称作“巴普洛夫条件作用”或者“条件反射”,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同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研究范畴。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体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包含了:无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人类先天的、本能的反应,例如:膝躍反射、见风流泪、觅食反射。而条件反射则是指,人类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根据伊凡•巴普洛夫在研究中所提出,一定程度的有条件刺激与同一的非条件刺激相继反复或同时呈现,直到当不再呈现条件刺激时,被刺激对象自己也能诱发刺激条件所引起的反应与情感时为止,这个实践概念即被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理论”。

由此可见,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指的时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其包含有四大特征,分别是:获得、消退、恢复、泛化,这也是经验条件反射获得的整个过程。而习得的过程,需要依靠个体曾经获得的思维成果与知识经验来构建,形成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认知系统。在无条件的刺激下实现条件反射的动作,这为舞蹈教学初期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与指导方法。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于2015开始有幸加入北京市“高参小”项目,承担小学自然班的舞蹈课与舞蹈社团课程的教学工作,2018年就职于普通中学担任专职舞蹈教员,现工作于一所理工科大学,从事舞蹈通识教育的工作。通过针对不同阶段的授课对象进行阶段性实践,在回顾中发现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刺激作用理论对舞蹈教学的初期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作用。教师利用经典性条件刺激的作用理论,在教学中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链接,有效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兴趣,同时缩短学生对于新授课内容的适应周期。

(一)游戏导入

笔者在小学授课时,面对小学生纯真的笑脸、稚嫩的声音我就知道此行任重而道远,每一次与他们的接触都感觉自己仿佛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作画,这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一句教学语言都必须仔细斟酌。对于小学生来说,舞蹈课程既新鲜又自由,普遍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学习状态不稳定;(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3)缺乏身体控制能力。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建立良好课堂秩序基础,营造具有相对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进入舞蹈课程的学习状态中让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的学生们能跟着音乐舞蹈。因此,课程内容要从趣味性、新颖性的教学形式入手。在舞蹈行课中,将一些舞蹈中较为基础性的知识与孩子们平时爱玩的“趣味游戏”进行相结合授课,用游戏的方式作为学习任务来无条件刺激学生,让学生快速进入舞蹈课程的学习状态中,构建起舞蹈必备的知识体系。

例如:《汽车总动员》课例,是笔者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入舞蹈课堂的第一节课而设计的,“汽车总动员”游戏是基于学生对于《汽车总动员》动画情节的熟知,借助了该动画片中的形象与舞蹈教学中“方位认知”内容相结合。操作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模拟驾驶小汽车,小汽车遵守交通规则,需要安静有序排地跟着音乐节奏开到规定的位置及方向,完成最后的舞蹈队形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记住了教室的方向、队形的路线、有序与乱序的关系,同时初步产生空间的概念。在学习集体舞中,空间与方位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由此我将传统的“老狼几点了”游戏进行修改,将原本的时间点数换成舞台8个方向的点数,学生根据听到指令后转向相应的方向即可。在游戏的刺激下,学生能够快速记住方向并给予相应的身体反应,迅速帮助学生认识教室空间与自身的关系。此游戏可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升级难度,如添加动作与造型要求,甚至动作可以自行创作,激发让学生的创作表现力。

(二)有效重复

在舞蹈教学中避免不了的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达到肌肉记忆的状态,通常是以单一的舞蹈动作或节奏反应的练习出现。重复练习带来的必然是耐力与体力的考验,但并不是每次的重复都能达到质变。因此,每次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或是节奏相对复杂的动作,我们可以采用经典性条件刺激的作用,刺激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动作,提升重复训练的效果。

如:笔者曾为中学生排练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时,面对陌生的舞蹈题材,以及复杂的“卡农”式群舞队形变化,并且动作繁多、节奏较快、风格迥异。解决办法,先让学生按照完成动作的节奏在音乐的时值内报数,再分组独立完成不同时间所需要做的动作,学生在自主构建的经验模式的刺激下,形成条件反射思维。当学生形成了“卡农”的配合思维后,再加上舞蹈动作,此番训练能马上攻克“卡农”式群舞中演员之间独立又协作的关系。又如:在舞蹈课题中强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常常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体做出迅速的反应,为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及表演时的专注力,需要特殊进行强化刺激训练,我的方法是,让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并围站成里圈与外圈,分别与前后左右的伙伴进行对拍手、自拍手、单拍手和交替拍手练习,每完成一组动作,外、外圈顺时转动一个身位,再与新的小伙伴一起重复此动作。实际上是学生们完成的这些舞蹈训练是学生个体通过一步一步外显性指令刺激下,获得的行为操作经验,并有效地掌握、适应特殊舞蹈段落的表演方法,构建学生在群舞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三)适时激励

舞蹈从某方面来说是流动的雕塑,表演者以自身身体为材料,借助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来传情达意,其中情绪情感的调动极为重要,舞蹈时需要的时积极的行为与情绪,这其实是需要大量练习来报偿的,将表演中的情绪情感与学生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真情实感相结合,刺激学生回忆生活场景中的情感,将生活场景中的情绪情感移情到舞蹈表演中,让学生对某种相同条件下的事情产生共情,每次舞蹈到该情节段落时都能条件反射联想到生活场景,并能迅速在舞蹈表演时调动出相应的情绪情感。

想呈现一直完整的舞蹈,必须要通过专门的训练才可习得,但是通常经过长时间训练后,学生由于对动作熟练度的掌握而降低舞蹈时候的热情。针对此问题,其实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接辅助解决。第一种方法,利用即兴创编的训练进行动作情绪的处理,让学生用熟知的动作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音乐里面去自由的舞蹈,学生通过跟随不同节律、旋律的音乐舞动身体,体会到肢体动作诠释音乐情绪的路径;第二种方法则是,让每一位学生为这支舞蹈写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与作品结构相吻合,并且与自身经历过的情景相结合,并将故事分享出来,在舞蹈时不断用语言刺激同学们舞蹈时回想起这些故事,激励学生在舞蹈中勇于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完成心灵的塑造和培养。运用情感强化的手段,使学生们在舞蹈中将真情实感作为作品情绪情感的无刺激条件,来帮助学生们客服舞蹈时羞怯表现的窘境,摆脱学生在舞蹈时的消极状态,同时,把教学情景化,快乐学习,间接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自我创作能力和想象力,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舞蹈教学实践中的启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主要控制和决定的是信号出现后接收信号者的反应结果和相应的情绪走向。经典条件反射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伴随着教学过程同时发生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初期阶段,它能够科学的帮助教师理解该阶段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对于在教学中落实舞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方法上具有积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一)提高学习积极性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能够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无条件刺激作用下,辅助攻克舞蹈教学初期中的难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需要在一定程度的刺激下,形成能够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此时学习动机越强烈,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也就越明确。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成了舞蹈教师用来间接、含蓄地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一些影响的方法。此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对舞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择适时、恰当地使用有条件刺激,正向激励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安全感、温馨的学习氛围、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影响学生,重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及情绪走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之后,便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力,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形成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是学习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当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了教师积极引导或者暗示,后就会慢慢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舞蹈教学的特殊性,专业舞蹈教学都必须在教师的口传身授中进行、完成,但传统的舞蹈教学大部分都是老师的“一人讲堂”,由教师先对知识进行内化、整理后再呈现给学生,通过舞蹈教师详细的讲解,不断地示范,完成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适用于非专业教学对象及舞蹈普及的工作中,通常弊端在于,难以刺激到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经过多次重复单一动作练习后,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疲惫而学生却还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状态,这种状态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量变中没有产生质变的情况下,学习信心受到打击,无法对舞蹈的学习产生兴趣。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在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启示下产生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及具有指导性的课例,通过对其他学科的课例中的分析,有针对地借鉴其中学生合作式的学习共同体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同时使得学生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下大胆地发挥学生个人的长处,激发团队中学生舞蹈的表演欲望与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三)激发创造与想象力

经典性条件理论含有四大特征,分别是:获得、消退、恢复、泛化。那么在日常的行课中,通过多次结合有条件与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学生很容易获得条件刺激下与之相应的反应与情绪。通过把课程内容改编、创设成一些趣味的游戏,形成有条件刺激,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条件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反应。当重复条件到达一定量变时,会形成习惯,产生质变,即便刺激条件不再重复的时候也不会消退。甚至当同样或相似动作在其他情景中出现,即便不给予强化的训练学生的刺激反应仍然能够呗瞬间激发,自然联想到已习得经验。当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对某种特定条件形成系统反应后,将会触类旁通,泛化到与之类似的情景中。如:日常学习中,学生会习得多种多样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舞蹈动作从模仿,到理解,再到运用,会经历知识的获得、消退、恢复、泛化的整个过程,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舞蹈肢体语汇后,学生会自动对动作产生想象和创作冲动。此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心理变化过程,让每个孩子对同一个动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灌入独特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力,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孩子们真正地成为课堂里的主体。此时,只用为学生创设不同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在有限制的情境中,在规定的动作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积累实践经验,可以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快乐和优美,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特点,使学生充分发展想象力,辅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养成自主创新的习惯。

结语

当然,以上笔者对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作用于舞蹈教学过程的认识,仅以教学初期阶段的实践而产生的思考。回顾笔者在舞蹈教学初期出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办法,归纳总结了笔者在该理论的指导与启示下行课的代表性课例,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次理论对课程有很大的作用的,主要对舞蹈普及教育的初期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方法。

虽然在舞蹈教学中笔者一直遵循着“不逼迫、零施压、多奖励”等行为,但由于教学过程受制于教学手段时效价值、操作执行统一性、奖励频率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兴奋度,致使学生容易对一些“老套路”的教学手段产生“免疫”的情绪状况。因此,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导下,我们运用正增强行为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以及该状态的发展走向。想上好一门课,让学生在愉悦和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喜欢舞蹈并自由地展示自己,最终使学生表现自我、勇于创新、开阔思维、喜欢舞蹈,还是需要漫长的教学过程及多种教学方法的引用。心理学在当今的教育范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去发现教学中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心里成长及启发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当舞蹈教育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范畴的理论的帮助与指导下,能够更恰当、合适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强化手段,使舞蹈课程变得更有意义。我相信舞蹈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多与教育心理学结合,把教学情景化,使知识化难为易,快乐学习,摆脱舞蹈学习者内心的恐惧与焦虑状态,使我们在舞蹈学习成为一件快乐事,因为美好的心灵塑造美好的品格,有了美丽心灵的舞蹈才会更具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