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文化复愈目标的公园景观重塑设计研究*
——以汉阳门花园为例

2022-01-24曾梦华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王 刚 曾梦华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汉阳门花园紧邻长江江岸,是位于武汉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区的小型公园,是老武汉、老武昌极具典型的文化聚集地与“观景阳台”。公园周边的户部巷、黄鹤楼、武昌红楼和长江大桥等多处景点串联起一条完整且极具江城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为武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整和丰富了江城的历史文化面貌。

然而与周围历史文化建筑相比较,汉阳门花园的建设尚不完善,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不相匹配,对游客及周边居民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一、江城的地域文化发展

对文化公园的景观重塑首当其冲是要深入挖掘其所在地背后的历史文化。汉阳门花园周边独特的地域文化,因优异的地理环境而形成。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水的交汇之处,水系发达。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使得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汇聚于此,集合与流通货物的码头由此诞生并迅速发展,为江城码头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码头文化具备多元复合、流变性强、通俗市井的特质。

码头文化带动了商业文化的发展。在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基础之上,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更是为老武昌商业文化的发源地——解放路商业街,带来了空前的繁荣。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传统的商业生活孕育了武昌独具风格的商业文化。

然而,随着水运体系的规范化、器械化,众多码头被江滩公园和防洪工程所替代。货运工人装卸货物、车夫接送船客、货商清点货物的诸多场景不复存在,码头文化的市井性、流变性逐渐消亡。同时,随着各大商场以及网购方式的出现,解放路商业街逐渐没落,传统店面和技艺衰落,商业特色丧失,老武昌的商业文化也随之淡化。

江城的地域文化从出现到发展经历了漫长且久远的历史沉淀,却随着城市更新迅速衰落消亡。就武昌历史文化街区而言,迫切需要在未来建设中凸显武昌古城的文化特色,复愈历史文脉。

二、汉阳门花园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整体规划布局分析

1.缺乏主要节点

汉阳门花园的中心广场及靠近长江大桥的高地仍有大面积的区域未得到合理利用,这些区域目前仅有少量绿植,且植物的形态及树池的造型并不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

根据考察发现,大面积的空地虽然可以作为娱乐场所,供周围居民开展群体性活动,例如跳广场舞、下棋打牌、聊天交友等,但无法吸引除此以外的人群。由于汉阳门花园内部的建设缺乏主要景观节点,往往愿意来公园且逗留时间较长的人,其行为活动与公园景观需要进行互动的地方较少,他们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而非人与场所之间的交流互动,换言之,公园仅为他们提供一个活动的场地。

然而,调查问卷显示,游客以及年轻人这类群体活动的方式多为观光游览,他们或是对于公园景观的可玩性有较高要求,或是希望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汲取到地方人文内涵的相关信息。这类行为活动需要公园设有相应的景观节点,加强人与场地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保证客流量以及人群在公园内的驻足时间。显然,汉阳门花园目前的建设由于缺乏主要节点,无法满足该类群体行为活动对于场地的高要求,对于新群体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2.园区可达性弱

园区周边最大的人流量来自北面的户部巷。穿行了户部巷的游客需要一个休憩场所以做调整。汉阳门花园紧邻户部巷出入口,是供游人休息最便捷的场所。然而,园区自身位置优势并未在整体规划中得到充分利用。

公园北面入口与户部巷衔接不畅。公园离户部巷出入口最近的区域设有卫生间。卫生间面朝户部巷一侧,可达性强,但游客并不能直接通过洗手间进入公园内部。经过对游客的行为调查发现,极少数人愿意在短时间内,先后两次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同一区域。这无疑导致公园错失大量游客。

其次,公园自身围合的空间形态,是导致园区可达性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汉阳门花园与其对面的萧栋栋广场的对比中显得尤为突出。

如以下表格所示(表1),汉阳门花园靠近民主路一侧的园区的总长为84.3米,其中入口的总宽度仅占七分之一,两个离户部巷最近的次入口宽度均只有两米,且汉阳门花园入口处与民主路的地面高差超过一米,高且窄的入口给人以不易进入的心理感受(图1)。而汉阳门花园北面的萧栋栋广场则与之截然不同,入口台阶宽且低矮,给人一种开敞和可达性强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汉阳门花园外围种植了两排挺拔的水杉,如同城墙一般密不透风地将公园围合起来,使得公园比起萧栋栋广场,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内部更加幽闭聚合。

因此,即使萧栋栋广场与汉阳门花园相比,面积更小,且在景观雕塑和基础设施并不完备丰富的条件下,仍能够吸引并集散更多的人群。

表1 汉阳门花园与萧栋栋广场可达性比较(作者自制、自绘)

图1 汉阳门花园地势高差(作者自制、自绘)

(二)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1.休憩设施不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汉阳门花园最大的受众群体是以四至十人为单位下棋打牌的老年人群,他们平均每日在公园内的活动时间长达6小时。特殊的行为活动及持续的活动时间对休憩设施的数量及功能都有特定的要求。

然而,汉阳门花园内的休息座椅数量严重不足,且仅有长条形座椅及树池座椅这两种形式,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受众人群的需求,园中没有与休息凳配套的桌子,导致了老年人群在公园打牌下棋时,必须自带折叠桌椅,十分不便。

2.基础设施缺乏人性化

汉阳门花园内的基础设施形式大于功能。

为突出当地文化特色,汉阳门花园的基础设施融入了一些文化元素,但这些元素并未与基础设施本身的功能性得到有机结合。公园内体量最大的文化景观是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形态曲折蜿蜒,顶棚采用5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接制成,绚丽吸睛;柱上以文字形式展现武汉的一些方言文化,表达方式直接浅显。然而,由于长廊下并未设置配套的休息座椅,且顶棚宽度窄、材料透光,该长廊既不具备休息功能,也不能挡雨遮阳(图2)。

图2 文化长廊(作者自摄)

图3 广场旁座椅(作者自摄)

其次,园内建设未充分考虑植物与休息座椅的遮挡关系,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中心广场处植物配置少,宽广开阔,日照时间长,夏季炎热,但该处休憩座椅并未设置遮阳顶棚。且出于需要与园内铸铜雕塑保持统一的目的,座椅也采用了铜材质,夏季吸热,冬季冰冷(图3)。与之相对的是园区边界种植了密集高大的水杉,并且该处休息座椅与树池合为一体,导致休息区与种植区相互交涉,夏季蚊蝇滋生、潮湿难耐,游人望而却步(图4)。

图4 长江大桥边座椅(作者自摄)

(三)文化景观建设分析

1.文化景观缺乏序列组织

汉阳门花园目前的文化景观包括:纪念建设长江大桥的高浮雕、刻有黄鹤楼历史典故的浅浮雕景墙、包含市井文化的圆雕以及在铺地中镶嵌的武汉地标浮雕。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意义的历史文化,最终都以单个且分布零散的雕塑呈现。这种景观规划形式从纵向上来看,无法展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江城历史变迁及文化发展;从横向上来说,文化景观形式单一,无法通过声、形、色、感等诸多方面系统且全面地向游客展示江城码头文化及商业文化。

面对武昌历史文化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仅用雕塑来填充景观节点的做法显得过于单薄。如何在时间及空间上有序地组织文化景观,通过丰富的景观表现形式向游客讲述好“江城故事”,成为汉阳门花园景观重塑的重点。

图5 汉阳门花园文化景观分布图(作者自制、自绘)

2.景观与游客缺乏互动性

由于汉阳门花园的文化景观仅以雕塑的方式呈现,游客只能通过观看浮雕中的场景和文字来获取信息,这种平面的观赏方式加上浮雕本身缺少色彩倾向的特质,使得其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很低,致使游客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识和阅读。在汉阳门花园内,即使是三维形式的圆雕,由于其表达的内容与地域文化并不贴切,且均分布在离休息座椅较远的地方,与游人的交互关系也并不强。

这种仅输出式的文化景观无法得到游人的回应,与游客缺乏互动,导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外来游客在公园内停留的时间维持在半小时以内,无法在公园内长时间驻足。

三、汉阳门花园景观重塑设计路径

(一)优化公园整体布局

1.增设主要节点

为传播江城地域文化,打造武昌历史文化街区名片,园内需要增设主要文化景观节点。依照地域文化发展的时间脉络,归纳出历史性时期来表现主要节点。

节点一: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码头文化兴起,武汉港口贸易运输业迅速发展,码头灯火彻夜明亮。在公园内近入口草坪处采用led灯光,营造“不夜港”万家灯火的壮观场景,吸引游客进入园区。

节点二: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武昌解放路商业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在节点中,用纪念长江大桥通车的人物雕塑围合呈现小的故事场景,引导游客身临其境。

节点三:21世纪初,武汉开始重视江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复愈工作。园区内可利用一系列图片、影像反映江汉路步行街、汉正街、武昌解放路等的成功改造,唤起老武汉人的珍贵回忆,呼吁市民重视对于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增强园内空间与外界联系

针对导致园区可达性弱的几点原因,提出以下解决办法:卫生间位置不作调整,将入口朝向西侧,即园区内部,极具便利性的同时,驱使户部巷及江滩的游人进入园区内部。其次,由于公园位于临江大道边,周围车水马龙,汉阳门花园的围合性强是基于与广场有不同定位的考量,即想要营造出“闹中取静”的文化场所,让游人能够用心去感受文化内蕴。因此,在对于公园边界的改造中,既要通过降低自身围合感来吸引游人,又不能使其完全的开敞。具体改良办法是保留主干道,即临江大道一侧汉阳门花园原来的围合感,对民主路一侧的出入口进行优化。扩大出入口宽度,在第三级台阶处增设中间平台,平台上归置文化雕塑,吸引游客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场地原有的地势。其次,在外围植物配置中,降低水杉密度,替换为中层乔木及低矮灌木,丰富公园植物配置并营造出半围合空间。

(二)基础设施完善

1.增设休息座椅

来公园长时间休息的主要人群细分为:下棋打牌的老年人群体、游玩约会的情侣、饭后带孩子来休闲娱乐的附近居民。与之相对应的休息设施的组群、位置摆放也应多元化和丰富化,以满足以上不同人群的需求。

下棋打牌的老年人群体又可进一步分为参与者与围观者。围观者常常以站姿作为活动形态,经调查发现,下棋打牌这类群体性活动的时长每天至少持续4小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长久的站姿并不是一种舒适的形态。因此,除针对参与者下棋打牌的四人桌椅之外,还应在外围增设高座椅,以及台阶状的小高差看台,高低错落,为围观者提供休息座椅的同时,减少视线阻碍。

除开放性的桌椅供群体性活动以外,还需增设在私密空间的两人长条座椅供情侣使用,以及带雕塑或具有较高造型观赏价值的可玩性强的座椅,如系船柱和船锚式座椅,融入码头文化元素的同时,吸引孩童及游人前来休闲娱乐。

图6 老年人下棋打牌座椅(作者自制、自绘)

图7 极具观赏价值的码头文化座椅(作者自摄)

2.基础设施功能性考量

汉阳门花园基础设施的人性化改造,需要以功能性为前提,有机结合设施的观赏价值与所在地文化。如基于对文化长廊的功能性考量,长廊下需增设休息座椅,顶棚则需替换为不透光的材质,并且增加相应的宽度以满足游客对于遮阳挡雨的需求。再如想要达到座椅与雕塑的和谐,不仅限于材质的统一。通过运用相同颜色及文化内涵,可以选择更为舒适的材质,有效避免铸铜材质的缺点。

同时,造成公园植物与座椅劣性遮挡关系的原因,在于植物复层结构出现断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需对四周密、中心疏的植物配置进行中和,并且增加中层乔木,从而改善植物分布不平衡、不均匀的现状,营造人性化且舒适的空间环境。

(三)文化景观重塑

1.打造文化景观游览路线

将汉阳门花园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运用一种江城文化来打造景观节点的方式,缺乏整体的组织性和序列性。且想要提取各种文化之间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体现在每个景观节点的衔接之中,是十分困难的。

以城市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引导游园线路,既可以有序地向游客展现每种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又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提取影响每种文化发展的时代因素,从而找出各个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时间线将其串联。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不合理规划导致园区“四分五裂”的结果,同时优化了汉阳门花园文化景观的空间组织。

图8 空间组织改造

在汉阳门花园的景观规划中,可以以此设计手法为指导思想。而武汉被誉为“江城”,以长江之水闻名。运用水体来物化“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利用汉阳门花园自身地势高差,在园内修筑浅水渠,并依照时间线在水渠两侧及中间分别建设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既可以有效引导游园路线,又蕴含了长江之水包罗万象,历久弥新之文化寓意。

2.重塑交互式文化景观

为加强人与景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活化江城地域文化,拟将汉阳门花园文化景观进行重塑。将靠近长江大桥高地处原有的二维浮雕改造为2.5D式景观文化墙,采用马赛克的形式将文化墙与休息座椅有机结合,打造汉阳门花园拍照打卡的网红点,吸引游客在与景观的交流互动中了解武昌码头文化及商业文化内涵。在可践踏草坪上加入码头集装箱式儿童娱乐设施,浅水渠两边为亲水平台,水渠中间设有灯光及小型文化景观。园中铺地保留镶嵌的文化浮雕,并在旁边加入压感灯光装置,提醒游人观看铺地景观的同时,引导游园线路。

文化景观从原来平面化的视觉信息传递,融入声音、光效、互动装置,从原先的静态雕塑向流水串联起文化景观时间线的动态转变,都为游人带来了体验感极强的游园方式,大大延长了游客的驻足时间。

结语

汉阳门花园是武汉城市公园中为数不多的文化聚集地,承载着老一辈武汉人的诸多美好回忆。对汉阳门花园的文化景观重塑,势必会活化武昌没落的码头文化及商业文化,唤起老一辈人珍贵记忆的同时,激发年轻人对于家乡地域文化的热忱。因此,在景观重塑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受众群体及人与场地的联系,探索出科学的空间规划形式,打造出人性化的休憩娱乐场所,挖掘出场地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园的景观功能及历史文化价值,为市民提供聚集休闲的场所,成为邻里乡亲联系的纽带、城市文化传播阵地,成为满足广大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