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
——课程思政融合下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内涵建设

2022-01-24黄艳丽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黄艳丽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丹阳 212300)

课程思政是基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推动合力育人的创新模式。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育人之根本,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同时也阐明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方法。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物质投入是基本前提,而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的因素是决定课程发展质量的灵魂。展示空间是一种为大众提供展示观赏、艺术审美、教育交流等通过知觉感受实现预期观赏效果的场所。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展示空间理论部分的讲解应注重剖析隐藏在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沉淀、文化积淀,展示不仅仅是物品、商品的陈列,更多的是文化、思想的传递。在5G时代下,现代展陈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理应在课程中注入精神文化与思想动能,而课程思政建设则为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专业课程作为大学生的核心课程,其在思政教育中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而纵观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不难发现,“课程思政”仍然处于边缘化地位,高校的思想价值引导也多由思政课程承担,专业课程则更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出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尚未破解。高校对于课程思政难以推进的现状,一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对于思政课程认识理解的不够全面及深刻,思政课程建设及评价体系不完整。其次是对于思政课程本质理解的偏差,“思政”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教化形式,是一种将专业学科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凌驾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层次之上,是精神素质的提升。作为设计类学科的专业教师,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匠人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是课程教育的核心,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此外,专业课程教育中要树立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传承文化的创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图1 课程思政融合下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内涵建设

二、课程思政对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展示空间设计课程因其较强的实践性、技术应用先进性、文化积淀深厚性、不同空间类型客群的差异性等特点,对专业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从思想政治、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到创新实践的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做文化的传承者,做出前瞻的设计。

(一)专业课程中隐性道德教育养成

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文化传承者的养成。因此,加强课程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引导、文化自信的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创新性与自主性的激发,是对设计课程教学中德育价值的体现。展示空间设计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道德教育的养成。从前期工作到设计实施,再到设计与表达,确保每阶段和每处设计都能做到凝神聚力,追求极致,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设计工作中做到从容不迫,一丝不苟。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利用非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展的道德教育,其具有隐藏性、渗透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所在。将学科精神、人文素养等渗透到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锻炼中感受学科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二)全程渗透式思政体系建设

不同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德教育具有差异性。对于展示空间设计课程而言,需要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教育中思政元素和思政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专业教育的核心,将思德教育渗透于该课程的全程教育之中,将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工匠精神、国际视野、行业杰出代表等内容融入课程教育的各章节之中,力求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内在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如:展示空间设计课程理论概述部分,可以融入文化自信,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及其背后所蕴含传统文化的解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加深文化积淀;在展示空间类型讲解中可以融入家国情怀,通过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地参观,加深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家国信念,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在展示道具设计与专题设计实践中可以融入科学、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始终秉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展示空间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法

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准确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此贯通,以自然、互融的方式相互渗透,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之于如何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并非单纯的叠加,而是建立在专业建设的整体培养计划与定位上。在具体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论,做到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育人目标。针对展示空间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法,笔者将从专题嵌入式、元素融合式、隐性渗透式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思政教学的方法。

(一)专题嵌入式

展示空间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讲练结合”为主,教学期间还会安排学生外出参观调研,直观感受展示空间,了解展示道具,以及人体工程学和设计美学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通过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参观,在课程理论讲解及现场考察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加强空间场景中文化意境的营造。

如下岸头村村史馆的设计改造项目。该馆原为风貌保存较好的古建院落改造而成。在建筑框架设计中仍保留老宅传统中式两坡顶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保留青砖裸露在外与斑驳的白墙,一砖一瓦尽显历史沉淀。村使馆作为向外界传扬乡村文化的同时,也是本地村民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特色,认识自己村子历史价值及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在空间布局规划前期需对该村的历史、人文、人物、重大事件、特色等做详尽调研,通过调研资料的分析,提取有效、典型与核心的展示内容。而对于展示空间的场景营造,设计元素的选择,文化的输出等,则需要从前期调研资料中进行分析和提取。方案设计效果呈现与项目的可实施性,同样是设计实践类项目的核心。此外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表达方式及技术手段各有不同。而方案设计前期的可实施性评估,既拓展了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践类项目设计的思维。

专题式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实践,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间接、隐性地根植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无声。

图2 “村史馆”原建筑图

图3 “村史馆”改造设计图

(二)元素融合式

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单纯课堂讲授中思德价值的融入,还包括教材选择及编写,教师自身意识,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多元素融合的呈现。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知识传播的价值导向,是教育方针的最直观方式,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本门课程教材建设历经多次改革,从大而全的理论知识普及,到结合社会热点和最新研究方向,由点及面,不断完善。迄今为止,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提升了专业课程的价值高度。

教师作为思政价值、思想、意识的最直接传递者,自身务必树立牢固的思政育人意识,同时做到以身作则。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时刻牢记思政育人意识,处处体现育人职责,注重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平衡和统一,正确引导价值传播。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手段提供更多可能。互联网时代,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教学模式,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隐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对VR(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虚拟现实以其对虚拟空间、虚拟物体的创造与表现,新颖与独特的展示方式,给现代展示设计带来巨大冲击,使展览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有效。在教学中通过借助学院“VR创新教学实训中心”平台,打造虚拟空间场景,用虚拟技术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漫游观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的、沉浸式的感受空间场景。此外,基于VR技术的特性,还可以让学生与场馆中的展品形成互动交流,拉近彼此间距离,使其近在咫尺,在场景体验中感悟场馆设计的内在思想,在互动交流中加强展品背后历史及文化的挖掘,在课程学习中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形式的融合创新。

(三)隐性渗透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最早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隐性教育”,其核心是将思政教育的精髓与灵魂渗透在教学中。而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隐性思政教育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将教学目的隐藏,将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教育因素渗透并融入教学内容、目标及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操作,切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涵盖了知识拓展维度、能力提升维度、价值引领维度的多重目标,蕴含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前沿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精神文化、无限的内在潜能等“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彰显其隐藏性、渗透性、内含性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做到把思政教育的“大道理”融合日常生活“小事件”达到感同身受的同时,增强专业知识的输出,专业技能的进阶,从而凸显“隐性思政”教育中“小处”入手的优势所在。此外,在学习与教育关系的建立上,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尊重、友好、融洽的互动关系,从而打破传统说教的弊端,在“新教学形式”下提升教育效果。

如在课程中博物馆教学部分,以民俗博物馆为例,以贴近生活的场景与展品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生活变迁和文化积淀。所谓民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民俗是集大众智慧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文化,它来自人民,传承于人民。而地区民俗文化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心理及生活中。但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这种生活渐行渐远,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则是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如苏州民俗博物馆,在游园之中,一览苏州地区传统风俗,其中包括“婚俗、生俗、节俗、寿俗及吴歌风俗”;在场馆中人们将暂时告别现代文明,乘坐时光隧道,梦回千年前古苏州人民生活场景;在展品中品味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从人生礼仪到岁时节令,感悟人类历史发展与变迁。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既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德育、内涵、精神等价值的提升,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等,专业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是必然趋势。

注释:

①②王英龙,曹茂永,刘玉,李红霞.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07).

③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04).

④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育,2018(11).

⑤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02).

⑥黄艳丽.线上虚拟艺术展助力场景临感体验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1(04).

⑦⑧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