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022-01-24王冬梅张雨龙
王冬梅 张雨龙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自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43年由美国的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的。一般3岁前发病,终生不能完全治愈。自闭症儿童诊断和评估的主要依据:是否有社会交往障碍、兴趣活动是否单一、是否与抚养人之间有基本的依恋关系、与其他人沟通时是否有目光对视等标准。至今为止,因为自闭症儿童发病原因目前医学上还不能确定,所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方法很多。本文通过心理实验法,论证行为矫正技术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作用,提高心理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增强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技术也叫行为矫正方法,是心理辅导中的一种常见方法之一。该方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类活动的实验获得的一种改变个体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研究基础是个体某种行为被紧随其后出现的直接结果不断、反复加强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当个体某一行为被不断加强的时候,下次在相同情景中,他就容易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
二、行为矫正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辅导中的行为矫正技术之所以对改变个体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个体行为不是先天遗传获得的。个体的全部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遗传素质不是个体产生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也不是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有问题的行为习惯,都是个体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因为某种刺激或者强化逐渐形成的结果,最后变成特定环境或者不良刺激能够引起个体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
(二)个体的某些行为通过特定的强化活动可以得到改变。因为个体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所以改变出现问题行为产生的特定环境,采取强化的措施,让个体重新学习好的行为习惯,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加强正强化,最终使个体改掉问题行为,形成固定化的新行为、好习惯。
(三)个体后天有能力通过特定强化刺激获得新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和人类的大脑中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遍一样,获得一定的感官体验或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人类可以感受自己虽然没做,但是别人曾经做过的事。人脑中的这种特殊的神经元结构叫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是人类学习的基础。因为个体具有学习能力,所以通过创设特殊环境个体能够习得某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但是这个获得新行为习惯的过程时间比较长久,即个体需要长时间的加以训练和强化,而且中间不能有停顿。如果停顿,很快当个体下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就不会或者很少出现已经形成的强化反应。简单地说,就是个体的强化行为如果等不到持续刺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或者消退。
更重要的是,行为矫正技术不但对正常儿童进行问题行为的矫正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行为矫正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及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及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的访谈分析,得出以下的研究成果:
(一)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
1.消退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环境或者创设条件,使个体某些不正确行为得以消除或者减少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个体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不予理睬,不予关注,置之不理。让个体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会引起其他人的关注。一段时间后,个体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就会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最终达到矫正个体不良行为的目的。在使用消退法时要注意,首先要对引起自闭症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充分调研,找到不良强化物或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然后对该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例如,当自闭症儿童乱发脾气或破坏玩具时,辅导教师和家长不给予过分关注,这种情况反复持续发生多次,下次自闭症儿童再次出现乱发脾气或者摔坏玩具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但是,在使用消退法时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赛网。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否则,前面的训练结果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
2.强化法。该方法最早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巴普洛夫做了一个应答性反应实验。他首先让铃声和狗的食物之间发生联系,摇铃就给狗提供食物,狗通过反复训练接受了摇铃就有食物的情况。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摇铃后即使不给狗食物,狗也能分泌大量的唾液,并做好进食准备。同时,巴普洛夫也发现,如果长期的摇铃后不给狗提供食物,狗分泌唾液的情况就会慢慢消失。这个实验结果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十分相似。斯金纳通过对小白鼠在笼子里吃到食物的时间长短进行记录,发现动物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结果。通过后续的心理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动物的这种情况,在人类群体中也会出现。因此,斯金纳得出结论,他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主要是由一定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持续这一刺激,就会产生某种固定的行为结果。这种外界刺激在心理学中叫作强化。并且一般来说,刺激物刺激的强度越强,强化的效果就越好。基于以上的理论,通过强化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康复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奖励刺激、多次强化的方法,改变自闭症儿童原有的错误行为习惯。比如:使用玩具汽车、糖果、甚至不良刺激即惩罚做强化物,多次、反复刺激自闭症儿童,改变他们的不良认识和行为习惯。当他们出现符合期望要求的行为,马上给予奖励,使他们感觉到愉快和满足。反之,当他们出现不符合社会规章的行为时,马上给予不良刺激即惩罚。在这个强化过程中,吸引自闭症儿童的奖励物品十分重要,一定要针对不同自闭症儿童的情况,选择他们真正喜欢的强化刺激物。当自闭症儿童出现教育者期望的行为方式时,立即给予正强化即奖励给他们礼物,使他们把这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逐渐变成自身内化的一种行为习惯。当然由于自闭症儿童行为发展的特殊性,强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训练,可能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显著。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强化的效果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会越来越清晰的显现出来。另外要注意,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强化物的刺激,已经形成的强化行为和反应也会逐渐消失。
3.暂时隔离法。这种方法是指当个体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后,马上将他置于一个设置简单和外界没有联系的一个空房间里面。个体必须待在那里,直到情绪平稳、不良行为消失后,再离开空房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隔离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个体的安全,防止出现撞墙、跳楼或者触电等危险事件出现。暂时隔离房间中,应该有摄像头,教师后家长可以随时健康自闭症儿童在房间中的情况。使用暂时隔离法的主要目的,是让自闭症儿童明白自己已经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果想解除隔离就必须改正目前的错误行为。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但是,使用该方法时,自闭症儿童家长或者辅导老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恐吓、打骂或者侮辱自闭症儿童。否则会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事倍功半。具体做法是当自闭症儿童突然无缘由地发脾气、不配合、甚至还摔东西或者大喊大叫时,辅导老师或家长把他们送到隔离房间。在送去之前讲清楚他们隔离的原因和走出房间的具体条件,并承诺当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呼唤教师离开房间。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和家长们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像情绪失控的儿童一样,也对他们发脾气或者大喊大叫。这样会使自闭症儿童认为发脾气是一种十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影响后面的行为矫正康复训练效果。最重要的是暂时隔离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让自闭症儿童知道或者明白,辅导老师或者家长只是不赞同他目前的行为活动方式,并不是不爱他、不喜欢他了。就是因为爱他们,才会对他们的不正确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这种方法的使用对象是具有严重破坏性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对于有轻微不良行为的自闭症儿童,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4.代币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特定奖励物的方式,刺激自闭症儿童出现所期望的行为的方式。而且这种方法不但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有效果,对于有慢性精神分裂的病人进行治疗也同样有效。“币”是指货币,“代币”是指一种可以代替货币的物品,这种物品可以是卡片也可以是小红旗或小红花,当积攒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自闭症儿童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获得自己喜欢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该方法,例如有些动物可以根据驯兽师的要求表演出规定的动作,像老虎钻火圈、小猴子骑自行车、鹦鹉说话等。这些动物们的表演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给予特定的刺激训练逐渐形成的。每当这些动物做出驯兽师规定的动作后,他们都会获得一定的“代币”即他们喜欢的食物。长此以往,这种刺激被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这些动物固化的行为。同样,对于自闭症儿童群体进行康复训练,代币刺激也效果显著。例如,在日常康复训练中,当自闭症儿童按日常规范要求与人问好、打招呼;对别人的应答有反应;能够按照指令完成某种特定动作;可以正确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词汇发音;别人有需要时能帮助别人时,辅导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些“代币”,并且规定多少张“代币”可以换取某些特定的权利或玩具。这些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喜欢并且想要的,为了得到“代币”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去完成规定的行为。同时,通过代币奖励,他们也加强了计数知识的学习。应该注意的是,在使用“代币”的时候,一定要让自闭症儿童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行为而获得代币奖励的,或者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没有代币奖励。例如:不重复刻板动作或者作出老师要求的训练动作等。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辅导教师一定要有十分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慢慢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有一定的效果。
5.惩罚法。这种方法是指个体出现某种错误行为后,立即给予惩罚、厌恶刺激或者撤销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便减少或者降低个体错误行为出现不符合社会要求行为频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个体在某种情景中做了某事,紧随其后,马上会有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当个体下次再遇到类似场景时,为了避免不良后果再次出现,他就会主动减少做出错误行为的频率,直至完全消除该情景中出现的错误行为。很多时候,什么时候出现不符合行为规范的活动不能提前预知,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对自闭症儿童的惩罚的实施的一定要及时,有错误马上进行惩罚。虽然,惩罚法在控制和消除自闭症儿童错误行为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例如强烈的惩罚刺激会引起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良的情绪反应,严重的会出现如哭泣、焦虑、愤怒、自残等过激行为,个别自闭症儿童甚至还会出现砸桌子或者砸凳子的暴力攻击行为。另外,还有的自闭症儿童容易模范成人的惩罚法来对付其他的儿童。所以,辅导教师和家长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中要谨慎使用惩罚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惩罚法可以抑制自闭症儿童错误行为的出现,但是不能帮助自闭症儿童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行为模式,所以在实施惩罚法的同时一般配合行为其他的行为矫正方法一起使用。
(二)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对比分析
1.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智力普遍低下,是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随机选取五名自闭症儿童,先对其进行六个月的行为矫正技术训练,然后在利用韦氏智力测试量表(儿童版)进行测试,发现这五名自闭症儿童在经过六个月的行为矫正康复训练后,智商分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常识题目方面,获得的平均数值分数比之前获得的分数高。韦氏智力测试量表(儿童版),是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6~16岁),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这个量表的突出优点是文字操作和非文字测验兼而有之,方便儿童使用。部分测试结果举例如下表:
与之对比的无行为矫正技术干预的训练组自闭症儿童,六个月后在智商方面无显著提升。此后三个月,对这两组共10名自闭症儿童分别进行行为矫正技术强化训练,然后重新进行韦氏智力测验,两组测量数值均有提高。这说明行为矫正技术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有一定的效果。
2.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利用《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进行测试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技术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也有称孤独症行为量表,表中列出57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每项选择依次从0-4分为五等,其中0分表示该事件不发生,4分则表示这个事件在该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依次递进。当总分累加达到53分为临界,大于67分则可以诊断为孤独症。此量表的填报人要求是填自闭症儿童父母或与自闭症儿童共同生活达两周以上的人。通过量表测试对比研究发现,经过三周或者以上行为矫正技术训练的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部分显著提升的测试结果具体如下:
说明,行为矫正技术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有一定的效果。此外,随着脑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神经元网状系统比正常儿童发育的速度要慢很多。因此,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的行为矫正技术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之内可能看不到预期的训练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前面介绍的是几种主要的行为矫正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作用,除前面的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行为矫正干预技术。但是在这些技术中最基本的是强化治疗技术,其他的方法几乎都是强化法的扩展和延伸。结合上面的内容分析,行为矫正技术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是由于自闭症儿童患病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使用行为矫正技术进行干预外,自闭症儿童的监护人也要多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法或者感觉统合训练、自然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式,以使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