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研究

2022-01-24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谢 劢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兰州 730000)

微纪录片体量较小,时长有限,但是其所具有的纪实性与文化宣传教育性是不应该打折扣的。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容易被各种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吸引,对于纪录片的观看需求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在保证最佳传播效果的同时,以直接、明快、生动的方式叙事,吸引受众,来实现其宣传教育价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微纪录片概述

202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首次提出将“微纪录片”观念纳入新媒体纪录片范畴。

作为纪录片而言,其表现出纪实性与记录性的双重特点,其创作素材均立足于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以及真实社会场景的选取,借助艺术表现技法实现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拍摄,并通过后期处理技术进行剪辑、制作,以此来实现对创作主体创作情感的表达。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以及工作领域之中,由此让社会公众的生活节奏较比先前表现出明显的节奏加快,由此让社会公众难以如同以往那般平心静气的观赏一部制作精美但同时时间冗长的纪录片作品。特别是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迭代,让微纪录片这一全新纪录片形式得以问世。

从此种纪录片所表现出的特质来看,其制作时长相对较短,能够让社会公众在相对较为短暂的时间之内实现对相关信息资源内容的高效获取,同时此种纪录片的形式亦同以往的长纪录片一样,能够实现对真实人物以及真实社会事件的记录。

从制作的角度来看,微纪录片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因此使得制作团队所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微纪录片能够实现对各类社会事件的高效传播,并且承载制作团队的创作意图。

从微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过初期、发展以及繁荣三个阶段。在微纪录片的初期阶段,此时新媒体时代刚刚进入社会公众的眼帘制作,摄制工具以及平台处于持续发展以及开放状态之中,全球的拍摄者均将自身所摄录的视频资源上传至平台的后台服务器之中,以此实现同他人的分享,这些视频资源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热点事件、时政要闻等内容,拍摄题材较为宽泛。在微纪录片的发展阶段,拍摄者的拍摄技艺已经大幅提升,并且同初期阶段个人拍摄模式相比,越来越多的专业拍摄团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且注重对拍摄题材的遴选。2010年至今,为微纪录片的繁荣阶段,此时对于微纪录片的概念已经形成了共识,并对内容时长有了明确的规定。国家与社会亦对微纪录片拍摄工作给予了支持和认同,由此催生出大批微纪录片杰作。

二、微纪录片的特点

微纪录片具有简练性与多元性、交互性与实效性、宣传性与教育性等特点。

(一)微纪录片的简练性与多元性

微纪录片与纪录片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微纪录片在时长上更简短,形式更简练,具备“微型”的简练性特点。但是,也正是因为微纪录片的简练性,其传播的渠道更为丰富,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播放,也可以在移动媒体播放,同时,微纪录片的传播的对象也不仅是能够收看电视的普通观众,而是兼具多种个性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传播渠道需求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同的传播客体所关注的内容也会呈现出各自的倾向性,因此,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较,还是呈现出一些差异化的艺术特征,以适应其特殊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

(二)微纪录片的纪实性与交互性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一种表现艺术形式,而纪录片则表现为再现艺术的形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纪录片的摄制过程,实质上乃是对于真实社会事件以及真实人物的再现过程。当前一个时期,各类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数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信息资源传播速率的高效提升,一并推动了微纪录片价值属性的转变。

虽然说微纪录片依然拥有纪实性特质,不过其已经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价值功能的拓展。在新媒体平台所发挥的媒介作用之下,微纪录片已经由最初的“单向度传播”模式演变为“双向度互动”模式,并且由“再现事件”转变为“参与事件”。依托新媒体平台所提供的评论功能以及转发功能,社会公众能够将自身对于微纪录片内容的看法与观点回馈于发布者或者制作者,同时,在参与评论的过程之中,受众对象亦能够通过其他人的评论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视角,由此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内容。这便是微纪录片所表现出的交互性与时效性特质。可以说,处于这种状态之下,微纪录片已经不再如同传统的纪录片那般是一种再现艺术,其已然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三)微纪录片的宣传性与教育性

正如上文所分析与指出的那样,在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之下,微纪录片已经由最初的“单向度传播”模式演变为“双向度互动”模式,并且由“再现事件”转变为“参与事件”。后一种转变建立在前一种转变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双向度互动模式实际上是受众由最初的被动接受信息资源转变为主动传播信息资源的状态,这种转变乃是受微纪录片的本体语境影响所作出的改变。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发现,主体在参与信息资源的传播过程之中,其情绪发挥出不容小觑的效用,具体表现为:愤怒情绪、喜悦情绪、悲伤情绪以及厌恶情绪在信息资源的传播过程之中呈现出递减态势。就微纪录片拍摄的角度来看,当制作团队拍摄的作品能够让人感受到愤怒或者喜悦,则便为作品实现高效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使得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演变为制作团队单向度信息资源传递——受众对象接受与互动——受众对象转发与参与,当前述传播过程完结之后,便达成了对微纪录片传播效果的保障,此即微纪录片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对传统纪录片的价值承继。特别是在宣传国家形象、宣传主旋律等微纪录片作品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举例而言,中宣部联合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丝绸微纪录》,在制作完成之后,便在诸如学习强国等主流官方线上平台之上得到了推广。可以说,微纪录片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较比于传统的鸿篇巨制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更具吸引力,也更加迎合与贴近了现代社会高频生活节奏的现实,由此确保受众对象能够借助各类线上平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获取了所亟需的信息资源内容。

对于非商业化运作的微纪录片而言,其宣传性同教育性表现出一脉相承的情况。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微纪录片制作者借助各类线上平台向受众对象进行作品传播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为受众对象在获取信息资源内容之后进行再次传播的过程。在参与微纪录片作品的传播过程之中,受众对象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与更新,并且接受了全新的价值理念。

三、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

在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创作微纪录片,我们可以从画面语言、题材选择、叙事技巧、叙事内容。传播方式这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微纪录片画面语言的创新

在移动终端问世之后,其对于传统媒体表现出巨大的冲击力,由此使得社会公众对于微纪录片的观看形式发生了转变,其更习惯于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观看,而这就需要微纪录片制作团队把握好一个问题,即,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微纪录片与通过智能手机等新型媒介的小屏幕观看微纪录片存在着显著的观感差异,为此,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在进行微纪录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之中,应当确保镜头语言同观众使用小屏幕进行观看的视觉体验一致,如应当尽量避免在同一个画面之中出现多个人物,在制作过程之中应当降低大场景的远景拍摄次数,运用特写与近景拍摄技法,确保画面的质感,让观众得以清晰的观看到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能够通过对细节的表现,让观众从中得以感知到人物的心理波动,同时,制作团队亦应当对镜头的切换节奏加以把握,减少镜头切换频次,应当多运用静止镜头。如李子柒在其发布的视频作品之中,乡村生活的画面均采用固定镜头拍摄,出镜的人物一般不超过两个人,可以说,此种拍摄技法迎合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观众的习惯。

(二)微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创新

地方电视台多制作的微纪录片应当立足于本地的民生与风土人情,深入发掘本地观众所感兴趣和关心的事情,并且应对确保所遴选的题材同本地观众的日常生活相贴近,如此方才能够通过选材的现实性达成对主流价值观有效传播的目的。正所谓的“小切口 大情怀”,制作团队应对在立足于真实记录的基础之上,将主流媒体所欲表达的价值观承载于作品之中,举例而言,央视广播电视总台于2020年制作播出的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使用了视频日记的形式,选取武汉市民、医疗工作者等新冠疫情亲历者的视角,向观众展示出武汉这座城市的抗疫全景。因此讲述者均是“小人物”,因而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代入感。同时,在这部微纪录片作品之中,因为普通人的讲述,从而极具温度的展示出大时代的全景,可以说,之所以该微纪录片作品一经推出便大获好评,其主要原因便是创作团队遴选了最佳的切入视角。

(三)微纪录片叙事技巧的创新

微纪录片的“微”表现为其内容时长较短、体量相对较小,由此便对制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应当承载极具含量的内容。因此,制作团队应当敢于实现对叙事手法的创新,由此将会让作品的立意更具高度。从当下一个时期国内微纪录片的制作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制作团队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技法,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能够为观众创设高效的代入感,这与第三人称的叙述不同,第三人称的叙述更为中立、更为理性,而第一人称则感性十足。叙述者通过亲历者的身份,无形之中拉进了同受众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举例而言,央视制作播出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其叙事主体为文物,此种创新的方式让文物得以开口说话,由此将一些枯燥的历史信息巧妙的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时,亦丰富了历史知识,增长了自身的见闻。

(四)微纪录片叙事内容的创新

现今,微纪录片的同质化现象极其突出,如《舌尖上的中国》大热之后,一大批类似的美术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由此造成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针对这种情况,微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应对注重作品的原创性与真实性,制作人员应当深入到社会之中,去了解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由此完成作品的制作选材,并且应当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刻意的模仿,而是应当在作品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

(五)微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创新

在当下,人类已经步入融媒体时代,因此,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确保所制作完成的作品适宜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屏幕媒介上进行播放。具体而言,制作团队应当认识到各类线上媒体平台的传播效用,并依托诸如快手、抖音、花椒等短视频平台,借助其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受众对象群体的精准挖潜,以便实现对受众对象的有效作品推介。同时,亦应当依托前述短视频平台所提供给受众对象的感官体验优势实现对用户黏性的提升。同时,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注重借助各类线上平台同受众对象进行沟通与互动,了解受众对象的看法与建议,由此将会确保后续作品的制作更为精良。此外,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利用热点问题实现对受众对象的聚焦效应,以此来达成提升作品传播效度的目的。如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结合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理念,推出题材与健康和减肥为内容的微纪录片作品,这样将实现对受众群体诉求的有效应对与满足,并将让受众对象对于微纪录片更为认同和接受。

不同于短视频的“随心所欲”、无所不包,拍摄微纪录片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和更高要求的脚本。微纪录片本质上是纪录片,真实性是其基本要求。从演变过程来讲,它是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碰撞出的“微”火花,兼有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双重特征。微纪录片这种应时而变的艺术形式与时代同步,以小切口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因此,在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微纪录片的特点和纪录片的本质要求,创作出高质量、高口碑的作品。

结语

在当下一个时期,新媒体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率,由此让微纪录片的制作迎来了全新的风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充分认识到各类线上媒体平台对于微纪录片作品的传播效用,并善于依托线上媒体平台的交互功能,提升受众对象的认同度。同时,在微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之中,制作团队应当善于发掘社会热点事件,从中挖掘作品制作题材,并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之中确保作品的真实性与原创性,唯有如此,方才能够确保所制作的微纪录片作品能够真正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换起社会公众的深度思考,能够反映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当下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微纪录片制作所应当把握好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