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歌剧的国际化道路探索

2022-01-24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岳 田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2209)

歌剧是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等艺术内容集为一体的艺术体裁,属于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歌剧起源于西方,在我国历经了百年来的发展,通过不断汲取西洋歌剧艺术演唱方式、表演技巧和创作灵感,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歌剧风格,无论在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还是表演模式上均具有自身特色,反映了我国人民现实生活及精神情感。随着2017年我国文化部关于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提出,促进了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但在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却始终难以发现中国歌剧身影,这和国内歌剧蓬勃发展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歌剧需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不仅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中展示中国文化,也对促进世界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意义起到重要作用。“一带一路”背景下,强调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中国歌剧在各国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的可行性和实践道路,有利于把握中国歌剧未来发展,让世界感受中国歌剧艺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的可行性

当前全世界文化融化愈发繁荣,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也逐渐重视文化走出国门,提出文化交流是建立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中国歌剧将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歌剧形式融为一体,能够全方位的展示中国民族多元化历史底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更是要加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始终秉持文化先行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从而掌握世界舞台话语权。我国文化软实力应具备中国民族传统特色、风格,只有具备民族化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体现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国际化传播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中国歌剧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国当前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风格。传统艺术含有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现阶段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在文化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只要具备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才能转变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中国歌剧精良的制作,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提升其他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歌剧属于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形式,中国歌剧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内容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因此在世界歌剧中的地位不高。但在新世纪后,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对歌曲的建设,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在这一机遇下,中国歌剧以世界优秀歌剧为奋斗目标,不断对内容、形式以及表演方式等进行探索,从而使得中国歌剧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自身实力增强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有底气实现中国歌剧的国际化道路。歌剧作为音乐与表演相融合的艺术,中国歌剧利用这一表现形式讲述中国文化,使他国人民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展示中国,在相互文化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路径探索

1.立足于传统文化美学风格,探索表现形式

在西洋歌剧传入中国伊始,我国艺术家们就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吸收西方歌剧艺术的精华,坚持民族文化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创作出同时兼顾民族和世界的歌剧作品。而当代歌剧创作过程中,更应该始终将民族文化美学风格作为根本,体现文化自信。“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了东方和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面对沿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多元化歌剧风格,只有不断坚持自身民族美学风格,才可以防止在歌剧内容的单一性和同质化现象。中国歌剧对于音乐表现和技巧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歇,但在歌剧表演形式的创新方面一直原地踏步。当前歌剧市场中由多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出演的歌剧作品依然成为主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相对完善,但随着观众审美能力以及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久而久之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因此,有必要结合民族艺术特色和歌剧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歌剧表演形式,转变传统歌剧表现形式,体现出多元化特征。以往许多经典歌剧曲目尽管广受赞誉,但由于创作年代久远,音乐、舞美、演唱等内容相对过时,而通过对歌剧曲目进行复排,展示全新表演形式,能够重新获得观众喜爱。以《江姐》《洪湖赤卫队》等经典歌剧为例,复排实质就是新瓶装旧酒的过程,在保留歌剧经典内容的基础上,给予观众全新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另外,传统表现形式下,歌剧整个表演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观众市场无法维持演出所需,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使艺术家演出热情下降。因此,歌剧演出机构应根据观众规模并结合市场情况,安排部分小型剧场歌剧节目,通过小剧场形式呈现歌剧内容。以《再别康桥》诗词歌剧为例,按照小剧场规模进行重新编排,演员人数控制在十人以下,但音乐舞美保持原有水准,在小剧场氛围的烘托下,增强了与观众互动性,拉进歌剧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2.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力度,开拓海外市场

如何有效的传播是各类艺术作品始终面临的难题,对于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而言,使国外观众对歌剧作品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是其中的关键。“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产业交流更为密切,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但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并非只是编排几个节目在海外市场演出而言的简单形式,更是一个长期、系统、持续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参与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与相关文化部门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引导。现阶段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尚处于市场开拓初步阶段,距离真正的自我传播仍存在不小差距,这就体现了一个引领者的重要性。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和各地文化机构需要做好引领者角色,肩负起推动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的重任。当前,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传播进程起步较晚,许多文化企业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以及对未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出现害怕走出去的局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牵头举办的跨越太平洋-中国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中国经典歌剧《国之当歌》受到邀请进行演出,因其所具有的优质创作和高水准表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同时,政府和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大力推广中国歌剧,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歌剧演出团队抱团演出。其次,专业院团和创作部门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化思维,提高运作和传播的专业化程度。从根本上来说,专业院团和创作部门始终是中国歌剧实现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考虑歌剧市场基本规律和借鉴相关成功经验,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营销和演出,才能实现中国歌剧走出国门。这需要建立在深入、充分调查海外歌剧市场的基础上,掌握海外歌剧市场类型、市场数据等资料,根据调查情况预估演出结果,做出取舍。同时应突破以往市场壁垒,积极寻求与海外伙伴的深度合作。以往专业院团在海外市场运作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阻碍就是对市场的陌生,导致程序审批、市场宣传、歌剧演出等环节诸多不便。所以需要合理选择当地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协助进行宣传、推广等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外,在演出前需要做好相关预热宣传,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在美学风格及音乐形式上具有明显差异,若不进行早期宣传将会导致观众无法理解歌剧内容和需要表达的情感,在观看过程中比较茫然,影响对歌剧的评价。利用当地网络、杂志、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邀请国内及海外艺术家联合讲解歌剧内容,帮助观众初步熟悉演出内容。

3.创新歌剧题材,跨越文化差异

歌剧相较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涵盖的艺术门类更多,创作流程复杂程度更高。因此在创作歌剧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其他艺术作品那样快速创作和迅速反应,一旦无视创作基本规律的机械化生产,单纯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那样产生的歌剧作品缺乏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近些年逐渐涌现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歌剧作品广受欢迎,例如《呦呦鹿鸣》《马向阳下乡记》等。但这其中仍有一部分歌剧作品沿袭创作话剧、戏曲等固化思维,并未将音乐和戏剧这部分内容按照歌剧创作规律进行处理。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需要面对海外观众,在这过程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如何最大化减少歌剧作品的文化差异,是确保中国歌剧国际化的关键。所以在歌剧创作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体现民族特色,尽量将西方歌剧特色与我国民族特色相互融合。过多的描述民族特色内容,易导致中国歌剧脱离世界歌剧艺术潮流,而照搬西方歌剧模式,又会丢失中国歌剧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需要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大胆参考西方歌剧形式,在东方美学风格中与西方经典良好融合,创新创作思路,使中国歌剧更好地国际化传播。

以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国外的成功上映为例。在世纪初中国歌剧代表团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邀请,在国外演出了中国歌剧,这也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从创立以来第一次演出中国歌剧。当时的中国表演家们在歌剧表演中使用的语言仍然是中文,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代沟,观众对于歌剧中的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并不能感同身受,从而使得其难以领略中国歌曲的魅力。考虑到中国与国外之间的语言差异,我国的演唱家们没有摒弃中文演唱的方式,而是在音乐上进行改良。音乐作为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语言,通过声调的起伏来对情感进行渲染,从而起到打动人心的作用,艺术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进行融合,将西方的管弦乐器纳入歌曲当中,这无疑促进了听众对歌剧的理解。最终演出大获成功,经久不绝的掌声就是对《木兰诗篇》的最好赞扬,通过这次演出让更多的西方人认识到了中国歌剧的独有魅力,推动着中国歌剧的国际化道路,同时也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经过对《木兰诗篇》的成功演出经验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在跨越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民族特色。中国歌剧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作,使得歌剧的内容更加贴合西方人的审美,要寻求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与语言,学习国际中成熟的歌剧运作模式,从而减少中国歌剧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以此来减轻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但同时只有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意志的歌剧被外国文化所接受,才是中国歌剧国际化的真正目的所在。这启示我们在创新歌剧题材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审美意味融入其中,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歌剧运作模式,然而其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随着中国歌剧的传播而传播到沿途国家当中,彰显着大国风范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海外传播渠道

随着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离不开“互联网+”这一渠道,应转变传统传播观念,积极运用最新传播技术。流媒体技术大幅减少歌剧数字高清化制作费用,推动歌剧高清化直播,实现全球实时直播与互动这一新型传播形式。利用高清直播技术,有利于提高市场对中国歌剧的接纳度,便于海外观众更加便捷和直观的欣赏到歌剧演出。观众仅需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下载软件即可观看歌剧,并在线与他人互动、分享评价。高清直播极大程度解决了以往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渠道问题,给予海外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能够更多地赢得海外观众认可,开拓海外市场。

在这个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覆盖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足不出户看世界”,以往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已经成了现实,各国人民透过各类终端,能够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情况,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激素攀升,这无疑也为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便捷。参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沿途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经济实力有限,因而信息网络的普及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而我国在建设的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为其信息工程建设添砖加瓦,彰显了大国风范。而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设备的完善为中国歌剧的传播提供了便捷。中国歌剧界的相关人士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搭建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平台,将其分为移动端与电脑端两个部分,方便观众随时进行歌剧的赏析。在端口的建设中涉及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既可以对现有的歌剧资源进行上传,同时还能以直播的形式展现最新的歌剧艺术成果。线上观赏与线下观赏区别的一个重点就在于语言的展现,线下只能通过口语进行呈现,容易受到场地、设备等的影响,导致传输的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听觉体验。而线上则可以消除这一问题,通过专业设备录制的高清视频,能够清晰地将画面与声音传播到观众的眼中,同时对台词进行翻译,能够突破观众不理解词义的缺陷,从而保障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歌剧的内容,大大地提升了歌剧的观赏性。而这种对歌剧台词的翻译要求在通俗易懂的层面上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对翻译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网站在聘用翻译人员的要求上,既要拥有娴熟的翻译能力,同时还要了解一定的中国歌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歌剧的文化内涵精准的传达出去。

“互联网+”的背景为中国歌剧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中国歌剧要重视对于网络平台的应用,除了网络平台的建设之外,短视频的火爆也是良好的发展契机。歌剧所针对的人群有限,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是一大难题。而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能够将歌剧中最为精髓的部分浓缩出来,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目光。中国歌剧要充分利用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的基础社交软件,通过开设账号并分享视频及相关知识的形式,来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与人群,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中国歌剧,才能保障中国歌剧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经久不衰,实现中国歌剧的国际化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已具备国际化思维,但距离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门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也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提供良好契机。因此,中国歌剧应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我国传统艺术特色,不断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题材,跨越文化差异,让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体现我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