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蚕文化视阈下的浙北农村景观更新研究*
——以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为例

2022-01-24包泉滔

大众文艺 2022年1期

包泉滔 单 炜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次被提出,新农村建设如星星之火在国内蔓延开来。然而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村受其影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及村貌美观,逐渐开始商业化、城市化,而自身的传统文化在这些农村景观建设中逐渐失去了地位,形成了一股“拆迁+填平+建造”的现象,对农村原有景观造成了无法逆转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三农”建设提出新的五年规划,其中提出“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并指明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助推力,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湖州地区乡村振兴下的新农村景观发展的现况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面,距战国时期黄歇于此建造“菰城”已经2200余年,积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丝绸和湖笔的发源地,历史名人也层出不穷,赵孟頫、陈霸先等皆为湖州名人。2008年,安吉县出台实施意见,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新农村建设目标,并定制“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和36项标准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标语。但20余年来,虽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但慢慢其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一)农村景观同质化

湖州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景观形式单一,异地同景的状况。一些后发展的农村因长期受到周边富裕农村的影响,造成“拿来主义”的思维泛滥,一味模仿周围富裕农村景观设计,“上宅下店”“洋房别墅”“西式花园”等一系列毫无其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层出不穷,与周围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格格不入。

(二)农村景观城市化

湖州地区有些规划与建设者因过度对城市景观喜爱,直接套用城市景观设计形式,破坏并抛弃乡村景观。一些农村为了节约设计成本,不考虑当地的地域形式,直接将城市景观模型搬运至农村来。湖州亦有部分农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城市与城镇之间,因城市向周边城镇发展,受其影响而被同化。

(三)农村景观破碎化

在新农村景观设计规划经施工之后,会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合理性的景观格局,大量的自然景观被人为景观所侵占,为扩展农村发展版块,大量的农田、河流被填平,林地被砍伐。稀碎的农田、断流的河流及少量的林地分布于农村各个位置,造成了农村自然景观的破碎。

二、改革开放初期荻港村的景观发展状况

荻港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紧接318与104国道,京杭大运河贯穿村内,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由于历史上村内运河两岸芦苇丛生,故有名为“苕溪渔隐”,是典型的“鱼米乡,水成网”的江南古村。

(一)自然景观消失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利益增长成为全村发展的主要目的,而一些高污染企业容易带来较好的收益,再加上农村地皮相对便宜,城里人便将一些高污染工厂建设在农村。荻港村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开始兴办起了油脂厂及化工厂等污染大厂,先后建成30多座高污染工厂,围田造厂成一时趋势,荻港村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油脂一条街”。

荻港新村区的发展同时也抢占农田、林地等自然斑块,造成自然斑块面积减小,建筑斑块逐渐增大。同时,大量的建筑斑块的建设扬起的尘灰也使得荻港村周围空气质量的下降,自然斑块的降低也让其他物种失去了生活的家园,大大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

荻港村也受到周围城市杭州、湖州、嘉兴等城市影响,年轻人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工作及生活,大量的人口外流造成房屋土地的闲置,而大量的老龄人与幼儿劳动能力较弱,造成部分良田缺乏管理,从而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快了农村自然景观消失。

(二)人文景观破坏

荻港村建村千余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蓄,其有记载的古桥31座,古屋古堂50余座,更有兴建于乾嘉盛世百余年历史的南苕胜境、“耕读文化”文明的积川私塾、千年历史古刹的演教寺等,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放眼湖州乃至整个浙江,也只有寥寥数村能出其右。

在改革开放初期,荻港村由于油脂、化工产业带来较大的收益,村民为了彰显自身的经济实力及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古村落内也逐渐拆除自己的老式房屋,加盖西式三层小别墅,从而影响了整个古村落内的景建筑观外貌。而在拆除建造过程,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措施,甚至扬起的一些建筑灰尘,都会对周围古建筑造成一定损伤。

荻港地处江南,常年拥有丰富的降水,化工厂在生产中又排放酸性气体,极容易产生酸雨,从而侵蚀古建筑,腐蚀其外貌及内部结构,再加上当时荻港人并没有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历史的意识,不少的古代建筑长没有受到得到保养、修复,从而造成人文景观的破坏。

三、桑蚕文化视阈下的荻港村景观更新研究

21世纪初,荻港人意识到高污染的工业化道路,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古村落文化逐渐消失,便开始需求绿色转型发展。从2001年开始,荻港村便整改关停周围的高污染化工厂,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环境的整治及古建筑修复。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始以挖掘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桑基鱼塘、耕读文化等,还在这些基础上开创了新型的农家乐——荻港渔庄。

(一)高效的人工系统——桑基与鱼塘

桑基鱼塘,是古人对循环绿色经济的一种探索。桑基鱼塘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为陆基和鱼塘两个部分,陆基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也是整个生态系统蚕、桑的营养库,而鱼塘则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部分。古人在水网洼地挖成池塘,挖出的淤泥在周围推成高基,基上种树,池中养鱼,屋内养蚕。生态链形成之后,桑叶即可喂蚕亦可做茶,而蚕丝可编为绸的,排泄物则可作为鱼食,而鱼塘中鱼可食可卖之,淤泥则可以施肥于桑树。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联系所产生的结果。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浙江湖州和孚镇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2014年以来,浙江大学对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核心区域进行保护规划,进行自然生存环境修复,拆屋造田,改路为田。2019年9月,第五届“南南合作”体系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来到荻港的桑基鱼塘,考察且学习,加大了桑基鱼塘的文化价值。

景观生态学中讲究多重利用,循环再生原则,意味着我们生产的东西和做的事情不能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个环节所认为的“废料”必然是对其他某一生态过程或生态功能有用的原料或助力剂,而桑基鱼塘便是历史上荻港人留下的瑰宝。

(二)淳朴的农村本质——自然与建筑

随着国家政策及自身更新状况,荻港开始停止对老村区古村落部分的破坏,以复古还原、创新改造为原则,开始古建筑修复及河道整治的举措,并在原有污水处理区域的之上加盖了具备江南特色的园林——崇文园,其设计及建造都由荻港人亲自完成,并在内设有名人馆、积善亭、积德亭、九曲桥等,将建筑与园林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荻港渔庄作为新时代荻港的主要商业场所及标准建筑物,它自然斑块与建筑斑块的结合的模式除了大大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平衡了生态之间的冲突。荻港渔庄位于荻港村的南面,其主要生态构成为建筑斑块、农田斑块、鱼塘斑块及林地斑块,大量的游廊及桥分割着这些斑块。建筑斑块分为对外区域及内部区域,对外区域是荻港渔庄的主要经济斑块,功能用来迎宾、会客、酒宴等,其建筑外观风格仿古,休闲娱乐集一体,吸引大量的外来游客进行参观及消费,而内部区域主要用来加工部分农产品。而农田斑块、鱼塘斑块、林地斑块等自然斑块分布于荻港渔庄建筑斑块周围,其总面积超过建筑斑块,是主要的生产斑块,而这些自然斑块不同的类型组合也是遵循上文提到的桑基鱼塘。由此可见,自然斑块所生产的稻米、鱼类、蚕丝、桑叶等转眼就在荻港渔庄进行加工及售卖,不但保持了食材的新鲜及质量,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荻港渔庄因加工或宴宾所剩的废料及食材,又可以作为猪食喂猪,而荻港渔庄的圈养的羊、猪产生的生活垃圾,又可以浇灌周围的农田及林地,减少了用人工化学肥料对土壤的破坏,随后就是进入桑基鱼塘的循环环节。

而这样的自然斑块与建筑斑块的镶嵌式组合,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满足景观生态学中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的原则,不但维持了农村特有的基本景观及带来了经济性,同时不同自然斑块异质化,也对物种多样性产生了帮助,更能净化周围的空气质量,改变小气候。

(三)含蓄的内在经济——文化与旅游

景观生态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使生态的组织和条理在艺术的方面进行再一次重生。当人们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近,更多的设计灵感与文化便来自自然。

新时代的荻港人便以桑基鱼塘绿色转型为核心,以文旅结合为契机,开创了“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的发展模式。近年来,荻港渔庄以本地鱼文化为导向,举办“鱼文化节”,在鱼文化节的连续举办过程中,祭鱼神、舞鱼龙、唱渔歌等传统民俗活动得到开展,不仅弘扬了古村的鱼文化风俗,而且增加了村庄的旅游收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古法桑叶制茶,利用现代包装技术,使得荻港桑叶茶远销其他地区。而湖州丝绸自古就闻名于世界,荻港丝绸隶属于湖州丝绸,其价值更无须多言。

荻港村发展坚持以鱼文化为核心,以桑叶茶和丝绸为辅,利用荻港渔庄这一平台,提高了桑基鱼塘所带来经济效率,成功通过文旅融合的模式,将农村软实力转为为经济,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未来桑基鱼塘景点和民宿的创办,加之一些文创作品的带动,不但可以解决重工业经济对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村内经济,同时也可以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吸引本地年轻人或外来人才。但要注意保持相应文化气息,外里巷埭应根据本地状况进行改造,保留其一部分特色,不应该过度使其商业化。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缓解传统水乡因河运衰退而衰败的现象。

四、以地域文化视阈下的新农村景观更新

(一)返璞归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深化改革布局中强调,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故此,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从全盘考虑,按照本土历史及现状出发,分析其自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出符合自身的景观更新模式,要合理安排区域内的景观资源及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等,而不应该“依葫芦画瓢”,拆除一切旧时景观,一味改建新式城市景观。尤其是历史较为深厚的古村落,对于古建筑景观的处理应该尤为重视,一味地盲目拆除与建设,对其本身有着不可逆的影响,且与其他村落“如出一辙”,在没有自身地域文化下的新景观也只不过是有其形而无其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若无文化,又何来振兴可言,仅仅“黄粱一梦”罢了。而对于原有农田景观,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填充改建,从而成为一个“微型城镇”,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条红线“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二)推陈出新

荻港村利用原有的运河,在保存了原有部分的河运功能之外,也以“外巷埭+京杭大运河”形成风景区,营造新的景观节点。而在古村落内又将原有里巷埭的房屋改造“桑茶”馆及“民宿”,方便游客随时休闲与赏景,在大运河的另外一岸则设立了“桑基鱼塘”的研究基地,促进了桑蚕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而“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的荻港渔庄经营模式又区别于传统的农家乐的“吃+住”,并通过网络平台将荻港村的农产品销售远方,其在地域文化影响下使其也能够成为湖州地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企业代表。

旧事物不是束缚农村景观更新的主要原因,而如何以新平台来让旧景观重放光彩才是农村更新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点。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农民通过手机了解农业新科技、发布农产品交易信息,通过网络新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相关的景观节点,提高农村知名度。其次,复旧如新,在保护农村旧事物的前提下,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让其焕发“第二次春”,农村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等,而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日益提高,对旅游的多样化、特殊化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文旅结合是新时代的一种创新,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旅游则是地域文化的新载体。

结语

《汉书•地理志》有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古人便已意识到地理位置文化演变的因素,文化因其地处的水系与地形而造成其不同。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基点,桑叶茶、丝绸等周边为文化衍生物,再加之鱼文化节加以宣传,利用独特的浙北地区桑蚕文化,为解决当地历史遗留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提出中国民族为什么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被湮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文化不灭。而每个村落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沉积着不同的村落文化,只有继承自身的历史文底蕴去建设,才能够在未来生存下去。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2-05.

②习近平.农村改革座谈会[Z].2016-4-25.

③新华社.习近平:不管怎么改 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Z].2016-04-29.

④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Z].2020-01.

⑤班固.汉书[M].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华书局,196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