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研究现状及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评价的启示
2022-01-24许红彬罗彦平
王 帅 许红彬 罗彦平/文
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情况介绍
从评价对象层面上看,科技创新评价对象可分为国家层面、企业或机构层面、区域或城市层面。其中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主要有:
每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主要由创新投入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两部分组成,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创新指数。投入指数包括政策制度环境、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五个维度;创新产出指数包括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两个维度。核心指标包括研发投资、专利和商标国际申请量、移动应用开发及高科技出口等80 多项指标。
在2000 年创立,欧盟每年发布创新排行榜,评估欧盟成员国创新能力和绩效。报告中最新指标体系包括框架条件、创新投资、创新活动和创新影响4 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有吸引力的研究系统、创新友好环境、财政与支持、企业投资、创新企业、联系、知识产权、就业影响、销售影响10个二级指标。数据来源主要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相关指标、联合国统计指标和Web of Science 论文数据。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自2011 年起,每年发布创新评价报告。报告选取科技资源投入与创新产出较大的国家进行研究,选取国际通用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涵和数据统计口径与国际规范一致。报告选择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作为5 个一级指标,并通过选择二级指标形成国家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国家创新综合指数及其指标体系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与判断。
企业或机构层面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主要有:
由知名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每年发布,该报告利用科睿唯安旗下的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WPI)和德温特专利引文索引(DPCI)数据库中权威、准确、经过深加工的专利数据,基于发明专利数量、影响力、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全球分布4 项指标来跟踪各机构的创新活动,遴选出当年全球创新百强。评选上榜的机构,在过去5 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至少达到100 件且申请的总数不少于500 件;创新成果拥有足够的下游影响力,被其他机构频繁引用;同时还要具有全球化的专利运营。
囊括了投资者认为最有可能掀起下一轮创新的企业。选取标准是全球已上市且市值超过100 亿美元的企业,排名以公司市值中不能用当前业务在当前市场上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净现值来衡量的部分,即“创新溢价”为标准。该部分被视为股权投资人有根据地预测到企业将实现赢利的新增长而给出的红利。
研究对象为年度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1000 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研发支出总额占到全球研发总支出近40%。最近一期《全球创新1000 强报告》发现,2018 年全球创新1000 强研发支出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11.4%,是2017年增长率的4 倍,研发强度(研发创新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与2017 年的4.5%持平,维持14 年来最高水平。《全球创新1000 强报告》还分析了高效创新者(High Leverage Innovators,HLI),即全球创新1000 强中,7 项财务指标均优于同行、但研发强度低于同行的公司。
区域或城市层面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主要有:
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该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评价方法,利用统计数据,综合、客观以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排名与分析。评价体系包括5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分别衡量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地区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地区内企业应用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工艺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地区为技术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对提升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能力。
由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联合科睿唯安公司发布。自2015 年开始对上海、北京、深圳、纽约等20座城市进行评价。在2019 年20 座城市的基础上,2020 年度报告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范围扩大至50 座国际大都市。数据来源上,报告使用了科睿唯安Derwent Innovation 平 台 的WIPO 专 利 申请数据库、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平台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会议录引文索引数据库(CPC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趋势、创新热点、创新质量、创新主体和创新合力5 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分别由以专利为主的技术创新和以论文为主的学术创新为基础的二级指标构成。
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主要特点
国内外创新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评价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评价,并基于科技创新评价结果进行战略调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从2006 年起开展国家创新指数的研究工作,2011年首次公开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其后每年发布一次。
二是不同评价报告不仅在评价主体上存在差别,具体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从评价主体层面上看,可分为国家层面、企业或机构层面、区域或城市层面的创新能力评价等;从评价方法上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描述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性指标体系两类,其中评价性指标体系需要根据指标体系各个指标值利用评价方法形成综合指数,以反映评价对象综合变动情况。
三是人才、资本、论文和专利是创新评价的重要指标。人才和资本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指标,也有报告考虑将人才受教育程度或专业方向、资本投入的来源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论文和专利作为创新产出的显性指标,能够直接用来反映和评价创新水平。论文方面的评价包括论文数量、论文影响力等维度。专利方面的评价包括发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专利组合全球分布、专利影响力等维度。
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种类丰富,涉及多类评价对象,无论是国家层面、区域或城市层面还是企业或机构层面的科技创新评价,有关评价报告都对相应评价主体的科技发展、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构建国家、区域或城市、企业或机构的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评价的启示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扮演着引领技术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角色。建议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考核目标要求,结合行业特点,按照“少、精、准”原则选取指标,突出科技创新考核引导,适时建立健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定期开展评价,反映国防科技发展水平、速度等情况,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做好决策服务。国防科技创新评价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选取有条件的单位进行评价试点,获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评价的可操作性,从而有效发挥科技创新评价的引领、导向作用。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评价除了要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还要突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行业特点。评价指标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需要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科技评价方法和报告,在人力、资本、专利等创新评价重要方面选取有关指标。结合国防科技发展现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模糊量化和精确量化两种方式的互补。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结构要有较强实用性,指标内涵要有较高清晰度,评价方法要尽可能简单,做到实施容易、程序简单、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