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中国内地省份金融竞争力排行榜科创实力改写地区座次

2022-01-23刘鲜花

新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业省份实力

刘鲜花

第一梯队座次重排,北京超过广东、上海,登顶第一。近年,北京金融业GDP超过上海,占GDP的比重更达到20%。北京拥有超过80%的央企总部,近年又涌现一批科创新贵,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国的1/4。北交所的设立,更为北京补齐短板,当地金融生态圈将进一步完善,实力有望提升。

江苏、浙江向第一梯队挺进,与上海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差距仅为0.2分。江浙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社融规模大幅增长,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逐步增强,资本市场的能量也在释放,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创公司崛起。

新財富2018年首次推出“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2020年开始与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共同编制并发布“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如今,新财富继续联手研究院发布新一届榜单,通过金融竞争力这一视角,关注中国31个省份的最新竞争态势,解析榜单背后竞争力提升和下降的原因,帮助各个地区发掘提升金融实力的密码。

此次新财富继续采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六大维度下的25个指标,评价中国内地31个省市的金融实力。其中,宏观经济数据均采用的是2020年各地区统计数据,资本化程度指标包含A股、港股、中概股在内的上市公司,数据截至2021年11月15日。

2021年的榜单显示,31省份的座次排名相比2020年变化并不大,金融资源依旧呈向头部省份的集聚之势(表1)。31省份所处的梯队也大致保持稳定,这也说明,地区的金融竞争实力来自长期的积淀,需要从当地经济实力、产业实力、融资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但各省份的金融实力得分和排名的升降依旧反映了地区竞争态势,为我们解析地区发展优势和短板提供了思路。

纵观整个榜单,依旧分为四个梯队。

北京、广东、上海三地金融实力总得分超过4分,处于具有绝对金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不过,第一梯队3个省市的座次重排,北京超过广东、上海,登顶第一,金融实力最为强劲。

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川、河北、河南、天津等8个省份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处于2.9-4分之间,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第二梯队。其中,江苏、浙江金融实力显著增强,正在向第一梯队大幅迈进,两地金融实力总得分与上海仅相差0.2分,并与第二梯队的其余9个省份拉开差距。总体来看,第二梯队的座次变化不大,江苏、浙江、山东领头,保持座次不变,福建、河北分别前进1名,四川和河南相应退后1名。

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辽宁、重庆、陕西、云南、甘肃、广西、山西、贵州、新疆等13个省份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处于2.6-2.9分之间,处于第三梯队。它们之间的得分差距非常小,但与第一二梯队的省份存在一定距离。其中,湖北、安徽两地领衔,湖南和江西分别前进1名和4名,辽宁退后2名,广西和山西也分别退后5名和2名,云南和甘肃分别前进2名。

而西藏、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等7个省区金融实力总得分低于2.6分,竞争力整体偏弱,处于第四梯队。其中,西藏前进6名,从2020年的最后一名,逆袭成第二十五名,海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的排名则相应有不同程度的落后。

2021年的榜单虽然总体上较为稳定,但是各省份的排名仍有进退。其排名为何提升,又为何退后,其中反映了怎样的竞争优势和短板?我们或可一探究竟。

2021年榜单最大的变化,即冠军宝座易主,北京反超广东、上海,登顶中国内地省份金融实力第一名。

金融业GDP超过上海,北交所补齐短板

在2018年新财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上,北京位于第三,排名在广东、上海之后。与广东、上海相比,北京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低于上海,总体实力及占GDP的比重均低于上海。而在2021年的榜单上,北京2020年的金融、保险业GDP达到7187.97亿元,总量略高于上海的7166.26亿元;金融、保险业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19.9%,也高于上海的18.5%。

由此可见,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北京无论是金融业增加值,还是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都已超过被定义为“金融中心”的上海。

在往年的榜单中,与广东、上海相比,北京的融资能力是短板,这是由于当地没有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相对上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广东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一直的缺憾是没有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市场,作为全国性金融交易市场的新三板活跃度欠佳,因此,北京在整体的融资规模上稍逊。

如今,在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公司成为首批上市公司,在Wind中被归类为“北证A股”。北交所的目标在于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北京补齐短板,增添一“王炸”,金融实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外,作为以“一行三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类机构,以及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类机构总部所在地,北京的金融机构实力也占据优势,特别是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总资产傲视全国。在金融机构这一实力上,据Wind统计数据,上海拥有31家法人券商、67家法人公募基金,数量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这也是其被赋予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原因之一。而随着北交所成立,北京围绕相关生态圈布局的券商和基金数量或可进一步提升。

2021年8月24日,继光大集团和中国中信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获受理后,人民银行官网公告,受理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这也是首家地方金控申请的金控牌照被受理。北京金控成立于2018年10月19日,目前持有12家重要金融机构股份,涵盖征信、财富管理、融资担保、期货经纪、券商、银行等领域,旗下拥有北京农商银行、中信建投(601066)、北京市融资担保投资集团、北京资产管理公司和朴道征信公司等多家持牌金融公司。作为首家被受理的地方金控牌照,也代表着北京在金融实力上更加稳健,在市场中也更具有竞争力。

产业实力位居全国首位,上市公司市值北京占1/4

除此之外,北京在产业实力端的资本化程度这一指标上,表现也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1年11月5日,所有A股、港股、中概股上市公司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总计超过740家,总市值超过41万亿元。北京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已经超过1/10,总市值更达到1/4,由此可见北京的产业实力之雄厚。

对比中国31个省份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可以发现,北京的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1144%,远高于其他省份,包括广东的248%,上海的389%,浙江的254%,福建、贵州、天津也都超过了100%(表2)。

虽然在上市公司数量上,北京的748家不及广东的1059家,但北京由于拥有国企总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优势,上市公司体量大,千亿市值的公司超过80家,引领全国。据统计,全国有120多家央企,包括非金融类央企96家,金融类央企26家,行政类央企3家,文化类央企3家。其中,有超100家总部聚集在北京,占比超过80%。

具体看,北京既有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建设银行(601939)等万亿市值的金融类巨擘,又有中石油(PTR.N)、中国石化(600028)、中国中车(601766)这样一批国企龙头,同时拥有百度(BIDU. O)、京东(JD.O)、美团(03690.HK)、快手(01024.HK)等互联网头部公司,又不乏爱美客(300896)、理想汽车(02015.HK)、寒武纪(688256)、石头科技(688169)等众多科创新贵,产业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除原有产业基础雄厚外,北京上市公司的活力也位居前列,计算近一年(2020年11月15日至2021年11月15日)新增上市公司可见,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在内,全国总计新增692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新增537家。

从31个省份来看,广东新增上市公司最多,达到113家,浙江和江苏分别为104家和97家,上海有78家,北京新增77家,位于第五,但其新增上市公司總市值远高于其他省份,达到了2.94万亿元,是广东、上海新增市值的2倍多。其中,理想汽车于2021年8月12日在港股上市,市值超过2000亿元,快手、京东健康(06618. HK)、京东物流(02618.HK)等近一年内新增的上市公司市值均在千亿元以上,可见北京在产业上的孵化和造血能力(图1)。

此外,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四地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位居31个地区前列,展现出长三角在产业上的活力。特别是浙江,近一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了100家,略少于广东,涌现了一批制造、机械设备、化工、汽车等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制造业的优势尽显。

此外,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科研优势,而其也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无论在独角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均位居前列,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主阵地。

围绕科技创业,北京早已形成完备的一级市场投资生态。无论从PE/VC机构的数量、管理资金规模,还是创投案例、投资总金额等角度比拼,北京均是中国创投最为活跃的区域,红杉中国、鼎晖、君联等知名机构皆在北京注册。

PE/VC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的地域分布,可以代表一级市场的资本活跃度,以此衡量,北京、上海都是2021年创投最为活跃的区域。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1月,两地投资案例数均超过了500起,投资总金额超过了850亿元,北京达到了1149.73亿元,排名第一。与二者相比,深圳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差一个等级,案例数仅相当于北京的1/2(表3)。

北京VS上海,谁是金融中心?

可以看到,如今北京的金融实力已是全方位地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上海,成为金融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拥有金融机构总部和金融监管机构所在地优势,银行类金融机构实力位居首位,随着北交所成立,包括券商、基金等在内的二级市场金融生态圈将进一步完善,融资能力或可大幅提升。

在产业端,北京的千亿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拥有超级金融机构总部、央企/国企龙头、互联网头部公司和一批科创新贵,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中国的比例达到了1/4,而坐拥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使得其更成为中国科创主阵地之一,围绕科创企业的一级市场投资活跃度也位居各省份首位。

因此,北京超过广东、上海,位居中国内地省份金融竞争力榜首,是实力的全方位展现,虽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而随着金融资源向头部集聚,北京金融竞争力位居头部的优势,或还将进一步巩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北京的规划,北京作为首都,将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包括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并没有提及“金融中心”的功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北京的金融实力正在显著增强,金融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重要性也在提升。

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表4)。

与北京相比,上海更为突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而相似点是,两地均在大力发展科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过,目前来看,北京金融业发展势头正猛,特别是有北交所的加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容忽视。上海近年在科创领域的表现也颇为亮眼,未来,这两个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二的城市之间的竞合格局值得关注。

与北京、上海并列全国三大金融中心的深圳,目前在经济总量及金融业增加值上与另外两个城市还差一个量级,近年来的发展活力也引发一些争议。深圳“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金融领域,明确要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并提出了三大举措,包括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不具备高校科研院所优势的深圳,如何借助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激发科创势能,也值得期待。

2021年榜单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江苏、浙江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大幅提升,均达到了3.9分,与第一梯队的上海仅有0.2分的差距,显示两地虽然保持第四、五名的排名不变,但已在大幅向第一梯队迈进。同时,江苏、浙江两地之间的得分差距缩小,仅有0.02分之差,两地齐头并进,显示区域内的竞争也较为胶着。

分指标来看,江苏在宏观经济实力上要高于浙江。江苏作为GDP仅次于广东的第二大省,2020年GDP总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浙江是6.46亿元。江苏目前拥有四个(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万亿俱乐部城市,并且省内13个地市的GDP总量都在3000亿元以上,被称为“苏大强”,实力过硬。

从2020年金融、保险业GDP来看,江苏达到8405.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2%。浙江金融、保险业GDP为5590.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7%。虽然浙江金融业GDP总量要低于江苏,但金融业发展程度大致相当。而在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方面,浙江都以略微优势领先。

首先来看看融资能力,从央行统计的2020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来看,江苏、浙江2020年的社融规模均大幅提升,分别提升了39.4%和45.1%,总量分别达到3.36万亿元和3.22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的4.1万亿元。其中,浙江的增速最快,超过了广东、江苏、北京。地區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意味着社会生产投资旺盛,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从代表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来看,浙江大幅领先,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250%,江苏为88.9%。截至2021年11月15日,浙江的上市公司数量(含A股、港股、中概股)超过了700家,总市值达到16.4万亿元;江苏有672家,数量上与浙江相差不大,但总市值的9.14万亿元,约为浙江的55.9%。

在新增上市公司方面,浙江超过了100家,市值达到7138亿元,江苏也有97家,总市值为5686亿元。江浙两地均在释放制造业的优势,一批制造业、科创类企业正在陆续登陆资本市场,特别江苏在科创板上的优势凸显。

科创板于2019年7月22日开市,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11月15日,A股共有358家科创板公司,总市值达到5.54万亿元。

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到70家,总市值近1万亿元,超过了广东。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在内的城市,有一批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化工、电子半导体、计算机行业的上市公司正在崛起(图2)。

曾经,江苏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乡镇企业起步较早打下的底子,而后顺应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又添了“一把柴”。省内的无锡、苏州两市,无不是因“苏南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江苏凭借科创实力,正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领域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

而浙江更以制造业主导的民营经济闻名,省内各地诞生了一个个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慈溪的小家电,鹿城的皮鞋,永康的五金,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正以此为基础风生水起。浙江省通过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发展,造就了“11个浙江人里就有1个老板,金华老板最多,100个人中有16个老板”的传说。

2021年7月,浙江印发了《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预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形成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知名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11月2日,浙江进一步印发《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公布了截至目前浙江最严工业用地保护制度。

制造业基础雄厚的浙江,曾经多年登顶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地区创富榜榜首,成为全国上榜富人最多的省份,2003-2007年,浙江连续五年上榜富人全国第一,这些上榜企业家大多来自于制造业,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哇哈哈集团的宗庆后从事饮料和服装生产,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从事工业电气行业。

在2021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地区创富榜中,浙江以66位富人的数量位居第三,上榜富人的财富达到2.44万亿元,人均财富370亿元。在科创势能之下,浙江一批科创、消费富人也正在崛起,既有半导体材料和分离器芯片行业的立昂微(605358)创始人王敏文,也有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中控技术(688777)的创始人褚健。

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维度上的排名位于各省份前列。“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又有了新的国家级任务——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浙江从制造业起步,形成了民营经济发达、“藏富于民”的发展路径。如今,制造业既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

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正在把更多的资源倾向于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硬科技,提升硬核科创实力。以上海、江浙为代表,乃至包括安徽在内的整个长三角地区,得益于可以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广阔腹地、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深厚的营商传统,在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化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下,正齐头并进,活力满满。

金融实力位于第二梯队的省份,排名基本上保持稳定,山东紧接着江浙排名第六,与2020年的排名一致。其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广东、江苏,2020年的GDP达到了7.3万亿元;金融、保险业GDP为4567.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相对偏低。但与广东、江浙一样,山东2020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45.4%,达到2万亿元。

在资本化程度指标上,山东的资产证券化率为71.6%,相对位于31省份的中间水平。截至2021年11月15日,当地共有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在内的上市公司超过320家,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近一年新增上市公司超过40家,资本市场的活力较为充沛。

山东省整体经济实力、产业实力虽然较强,但金融业发展程度偏低,资本市场整体氛围并不活跃,未来或可从活跃资本市场生态圈出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地区金融实力。

福建晋级一名,排名第七,与地区GDP总量在31省份中的排名一致。2020年福建的GDP达到4.39万亿元,金融、保险业GDP为341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8%。同时,福建的资产证券化率水平较高,达到110%,位于31省份前列。截至2021年11月15日,福建上市公司总数超过了220家,总市值近5万亿元。

另外,福建围绕资本市场的券商、基金生态圈也较为完善,拥有包括兴业证券、兴证资管、华福证券等在内的5家法人券商;同时拥有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瑞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法人公募基金公司,这是除头部几个省份外,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的民间资本活跃度也较高,在2021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福建有24位富人上榜,总财富超过8500亿元,人均财富达到355亿元。

2021年,河北也晋升一级至第九名。从各指标来看,河北的商业银行数量和总资产都位于各省份前列,商业银行的数量超过了25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等优势,使其在榜单上的排名有所进步。不过,河北也存在银行“一叶独大”的问题。与银行的繁盛相比较,法人券商和法人公募基金均只有一家,证券、基金等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

四川退后一名,排名第八。从各指标来看,四川退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实力这两大维度相对排名靠后。从经济实力来看,四川以2020年4.8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于31省份第六名,但金融、保险业GDP为3375.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9%,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四川在包括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资源上也不占据优势,省内有4家法人券商,但没有法人公募基金机构。

河南也退后一名,排名第十。从各指标分析,河南在金融业发展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上排名较后,整体金融业生态圈不太活跃。河南的经济总量位于全国第五,2020年的GDP达到5.5万亿元,但金融、保险业GDP为2955.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4%,整体偏低。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指标上,河南仅有8位富人上榜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总财富为2641亿元。上榜富人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民间资本活跃度与其整体经济实力较为不匹配。同时,在金融机构实力方面,虽然河南银行业实力较强,但法人券商只有一家,没有法人公募基金,也存在银行业“一叶独大”、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

第二梯隊内,除江苏、浙江金融实力总得分高企、看齐第一梯队外,山东、福建、四川、河北、河南、天津6个省份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差距不大,具备一定基础,它们之间在区域金融实力上的较量未来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整体来看,第三梯队的13个省份金融实力总得分差距不大,在0.2分之间。与第一、第二梯队大部分省份综合优势明显相比,第三梯队13个省份的金融竞争力均存在一定短板。由于第三梯队大多属于中部、西南地区,发展禀赋大致相当,梯队内城市间的资源竞争更为激烈,有些省份一旦探索出区域发展的密码,则可脱颖而出,实现区域升级。

头部的湖北、安徽向第二梯队看齐,金融实力总得分与第二梯队的河南、天津差距并不显著,它们依旧保持榜单第十二、十三名的位置不变,领衔第三梯队的省份。近年来,湖北、安徽也作为中部龙头区域,发展势头可圈可点。

湖北的宏观经济实力较强,但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和民间资本活跃度相对排名较后。湖北仅有4人登上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总财富为869亿元。同时,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在内的资产证券化率为41.6%。由此可见,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资本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安徽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偏低,但资本化程度排名较前。安徽2020年金融、保险业GDP为2553.94亿元,占 GDP的比重为6.6%,总体不高。但安徽的资产证券化率达到66.7%,截至2021年11月15日,上市公司总量超过150家,总市值超过2.5万亿元。近一年新增上市公司超过20家,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也位于31省份前列。近年来,安徽的合肥通过“以投带引”的招投模式布局产业链,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城市,在新能源、电子等产业链上崭露头角。随着安徽资本市场实力进一步增强,关注度逐步提升,地区金融实力也有望提升,实现突围。

湖南仅次于湖北、安徽,排名第十四,相较2020年进步一名。湖南宏观经济实力较强,2020年GDP位于全国第九,但金融、保险业GDP为212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金融业发展程度相对靠后。不过湖南在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等维度上排名较好。

江西进步4名,排名第十五,与其GDP在31个省份中的排名保持一致。此次排名提升,主要源于融资能力的提升及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实力排名相对较前。2020年江西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550亿元,同比增长27.1%。区域内商业银行数量超过160家,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同时拥有包括中航证券、国盛证券在内的两家法人券商。

辽宁、广西、山西分别退后2名、5名和2名,分列第十六名、二十一名和二十二名。重庆、陕西、贵州保持排名不变。

辽宁的排名与其GDP在31城市中的排名保持一致,排名退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融资能力位居尾部。与大部分省份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呈增长之势相比,辽宁社融规模同比减少了55.5%,为1310亿元。社融规模减少说明地区投资生产萎缩,或需引起警惕。东北经济竞争力与人口数量的下滑,已呈负反馈,如何扭转趋势,再现昔日工业之繁荣,正是振兴东北的题中之义。

地区禀赋相同的省份,突围是关键

第三梯队的陕西、云南、甘肃、广西、贵州、新疆6个省区金融实力得分十分接近,差距不足0.1分,它们大多位于西部,整体金融实力不强,如何提升竞争力,地区突围较为关键。

广西退后5名至第二十一名,降幅明显。数据显示,广西的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排名较后。广西的资产证券化率仅有13.9%,垫底31省份。截至2021年11月15日,当地上市公司总数为46家,总市值刚过3000亿元。上市公司不仅数量较少,市值也整体偏低,缺乏知名的龙头带动公司。由此连带反应,广西也继续缺席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区域内无一富人上榜。

同属西南,资源禀赋与广西差不多的贵州,保持排名不变,为第二十三名。虽然其金融业发展程度低,但融资能力和资本化程度两项指标排名相对较前。贵州2020年金融、保险业GDP为1141.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4%。但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157.9%,省内有36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了2.8万亿元。这也主要因为区域内有贵州茅台(600519)这家市值超2万亿元的龙头公司,其以一己之力提升了贵州在资本市场上的关注度和得分。

山西退后两名,排名第二十二,不过其与前四名的甘肃、广西、云南、陕西得分差距非常小,而表现在指标上,也是整体表现较平,因此没能突围。

甘肃前进两名,排名第二十。甘肃排名上升,主要是因为金融业发展程度的排名较前。2020年,甘肃金融、保险业GDP为897.5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其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也同比增长了64.2%。地区金融业发展趋势向好是好事,但是也要警惕是否存在经济脱实向虚、金融过热的现象。

第四梯队包括西藏、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和青海共7个省份。这7个省份大多位于东北和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后的位置,金融资源也较为稀缺,因此金融实力整体偏弱,基本保持与往年较为稳定的排名。

在区域内,西藏前进6名,升幅较大。剖析指标数据可见,西藏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为491亿元,相较2019年增加20倍。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增幅较大,均在100亿元以上。近年来,西藏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波动较大,或需引起重视(图3)。

海南、黑龍江、内蒙古、青海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但差距并不明显,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也均较低。不过,宁夏、青海两地金融业发展程度的得分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超过了8%。金融业发展程度提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整体来看,“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依旧在演绎,金融、产业、资本等资源依旧在向头部城市集中,而大量长尾省份的金融竞争力整体偏低,通过榜单分析,可以侧面看出各个地区发展的一些亮点和不足,起到提供借鉴、引发思考的作用。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动能和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比如注重发展硬科技及先进制造,提倡可持续发展,强调碳中和等发展理念,一些具有资源禀赋的省份和城市,或可抓住新的机遇,实现竞争力的突围。新财富也将持续通过“金融竞争力”这一视角关注地区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业省份实力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22个省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PYRAMID PAINS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