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挑战与路径

2022-01-22

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平育人

叶 叶

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本质要求,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步入“十四五”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迭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表明“现在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学上,转变为能否上好学的问题。所以,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有新的表现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与教育公平同样重要的问题。”[1]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公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公平的诉求者群体及其诉求内涵也随之变迁,这就对新历史方位中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要义,也是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首要基石。基于此,如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回应的课题。

一、新时代我国教育公平的新内涵

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其内部结构和质量的优化又将促进社会发展。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我国提出2035年要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并实现教育现代化,故提升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体系成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

教育公平是其他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实现其他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领域的公平应优先于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而得到发展。[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性要求,使得教育公平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尤为凸显。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高质量教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体现为公平与质量的互构关联,更体现为公平与质量的融合协同。中国教育公平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更高质量的教育”赋予“更加公平的教育”新的内涵。

第一,“公平-质量”内涵横向延伸了教育公平的广度。教育质量涉及不同的主体,主体协同的立场主张推进政府统筹规划、学校创生优化、教师实践发展、家庭合作育人、产学协同支撑等。此外,教育质量涉及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所诉诸的教育需求、价值取向,以及对理解教育本质属性的方式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复杂性。因此,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融通,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与教育内容标准、评价标准和保障标准相互关联,横向延伸了教育公平的广度。

第二,“公平-质量”内涵纵向延伸了教育公平的深度。教育公平从关注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资源均衡优化分配,转向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质量品质、育人方式方法以及受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的关注。从纵向上来看,关注质量的公平可以从两个维度阐释:一是显性层面,学生个体经由教育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二是内隐层面,学生个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情感,在教育愿景和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得到培育,由此促进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纵向延伸了教育公平的深度。

第三,“公平-质量”内涵具有双重结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重结构是均等化,另一重结构是多样化。[3]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教育体系,赓续传统教育公平的理论结构,即机会公平、条件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主张学校为每一个人敞开大门,条件公平关注办学资源的均衡,过程公平强调平等地看待每位学生,结果公平本质是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均等化公平质量教育体系,着力点在于通过提高政府财政供给以及激活社会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其逻辑起点是教育的普惠性原则。以多样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教育体系,将单一的教育资源供给,拓展为教育资源供给、教育制度供给、教育文化供给的三重逻辑。其逻辑起点是教育的人本主义属性,将人的解放与发展作为目标。

二、新时代我国教育公平的新目标

新时代教育“公平-质量”的新内涵,赋予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新的目标。自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目标,我国教育公平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和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也有着新的现实观照。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体现的是教育的宏观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方向,其中凸显了“育人”和“生活”两大目标。

首先,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育人”与“育分”相对应,“育分”是教育质量发展的初始阶段与传统标准,“育人”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脱离了育人目标的唯分数论,就个人层面而言,阻断了学生自我发展与创新创造的原动力;就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超负荷增加教育成本,对家庭资源有效配置和家庭健康和谐发展构成阻碍;就社会层面而言,造成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受限,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原点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育人目标尤为凸显。只有将育人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生活”为目标。“生活”与“指标”相对应,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唯指标化评价的导向之下,指标化评价在教育领域内部循环,从培养、评价、选拔等各个环节往复迭代,并反作用于整体社会,至此形成全社会对于教育指标化评价的共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唯指标教育会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人才培养违背教育规律、教育功利化倾向加剧、过度教育乱象丛生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为目标,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叠。失去生活的教育,终将坠入过度教育的陷阱,加剧我国人口结构失衡。

三、难题与挑战:“教育不公平”的合法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也为新时代教育公平走向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我国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的合法化,则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新难题和新挑战。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合法化,是指为了达成教育领域内不公平的现实结果,教育各类主体通过制度化手段,将教育不公平问题予以合法化的途径。研究者认为教育不公平的合法化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教育优势资源占有者以实践的形式推行过程不平等。在优质教育机会获得方面,当前最突出的教育不平等反映在城乡和阶层差异上。[4]城市家长作为教育优势资源占有者,在本身拥有丰富经济资源和影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争夺更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赛,以实践的形式将学生个体与社会间的共同发展撕裂,进一步推进教育过程不平等。农村学生和社会底层学生更加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升学意愿逐渐降低,甚至出现反社会等极端行为。农村教育的空心化,导致农村人才的缺位与流失,更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聚集趋势。长此以往,教育资源未得到科学分配和利用,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教育的工具性功能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种是行政权力主体对教育资源分配进行制度化干预。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名校效应、名师效应等是行政权力主体通过制度化干预,对教育资源分配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教育入学政策、考试政策等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教育机会分配和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影响家庭对于个体教育资源的投入。

第三种是教育弱势群体对于教育不平等的内化与遵从。教育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由于认同学校管理者、教师、同学等对其形成的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低教育预期,而产生对于教育过程不平等的内化与遵从,进而加强社会对于教育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形成教育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边缘化。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政策,但政策效果往往悖于初意,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程度,成为当前内嵌于我国社会的教育不公平陷阱。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应当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避免路径依赖造成的约束性和教条化。将教育公平政策关注的重点从单纯关注资源分配问题,扩展到同时关注教育系统内部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的解决上来。[5]

四、实现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路径阐释

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实现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既需要教育公共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教育系统内部持续性的变革。本文从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教育信息技术供给和育人之力融合三方面探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教育发展路径。

一是重构教育生态系统。新时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生态系统应当立足于当前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推动教育理念的守正创新。从内部看,教育生态系统重构需要调整家长和学生对于教育理解的价值逻辑,从追求单一教育工具性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将强调短视的教育功利性作用,转化为拓展终身性的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从外部看,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坚持终身教育、终身育人的舆论导向,引导家庭和学生调整对教育的片面预期,将终身学习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新尺度。

二是优化信息技术供给。权衡教育公平实践过程中人民的参与感,即过程公平;以及获得感,即结果公平,是赋能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信息化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应当创新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服务方式,建立立体化教育数字服务体系,优化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从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新智能化教育供给服务方式、建立基于教育精准帮扶的无缝学习体系、构建教育智能评价环境等方面入手,构建教育信息技术一体化、体现教育多方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

三是融合育人之力。“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深化与发展,是高质量育人机制的重要突破口。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础,通过学科以内、学科之间和超学科统筹,将“五育”融入课程与教学。同时,在学校治理的谋划中,将学校战略发展作为“五育融合”的环境支持与制度保障。通过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制定“五育融合”的校本方向,通过新目标、新评价和新实践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推进教育公平,需要重构教育生态系统,开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新征程;优化信息技术供给,致力于支持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通过融合育人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将有助于人民提升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满足感,为推动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蓄力奠基。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公平育人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