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文化人居体验感和传播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2-01-22李凌燕史丹阳
李凌燕 吴 娴 史丹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党中央的号令下,全国各地掀起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潮,一些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模式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大众青睐,如2018年以说唱开头的党课火遍全网;《给90后讲讲马克思》音频党课获取上亿次的收听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杂技剧《战上海》推动了红色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2021年《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的热播,更是助推红色文化走向燎原。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求民族独立解放、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定英勇牺牲的壮举,揭示了中国革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曲折,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上海各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部署,多措并举开展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各项工作开局良好。但是,从国内对比来看,相较于革命圣地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上海在大众集体记忆与现实认知中,“红色”特征并不鲜明。从本土对比来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三个重要来源,近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声誉的提升,海派文化的凸显特征——现代与时尚正日益成为解读上海的典型符号。与此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上海作为江南文化国际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地位也基本确立。而备受重视的红色文化,虽居庙堂之高却始终未能真正融入大众生活,未能成为建构市民居住体验感的文化底色。因而,当前如何活化上海红色文化记忆,如何增强红色文化人居体验感和传播力,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打造红色时装周 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上海时装周自2003年举办以来,坚持“立足本土兼备国际视野”及“创意设计与商业落地并重”的定位,以时装发布带动珠宝配饰、化妆品、汽车等大时尚范畴内的产品发布跨界融合,促进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创意设计、品牌运营及终端消费等协同发展,在推动上海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上海国际时尚之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红色基因植入时装周中,在原来时装周的基础上,推出以“红色”为主题的时装秀,一方面可借助与人居体验紧密相连的时尚文化资源及极具烟火气的时尚文化传播体系,助推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红色资源丰富时尚文化的调性,提升时尚文化的厚度与底蕴。时尚文化与红色文化互为塑造,有利于丰富上海文化的内涵,形成上海时尚的中国特色,为中国时尚产业在全球时尚业发展中开辟一片具有中国气派的独特景观。
具体做法上,首先可通过红色设计大赛等形式,邀请新锐设计师和青年学子以上海红色人物与事件为主题,对服装、珠宝及配饰等进行全新设计,评选出优秀作品参与年度红色时装周展演。其次,在展演场地的选择上,应打破传统的“T台秀”模式,将展演地点设在区域内的红色场馆中,一方面提高红色场馆的流量;另一方面,为上海红色时装周增添自身特色;同时,也能为红色场馆所在区域文化发展及品牌打造注入新的动能。其三,精选红色时装周优秀设计作品参与中宣部等大型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推出上海红色文化全国巡演,与红色旅游圣地延安、井冈山等合作,到各地作静态展示。通过比赛-展演-巡演等系列活动,带动设计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红色时尚产业链发展,让上海的时尚文化和红色文化走向千家万户,形成区域性特色文化品牌。
运行模式上,应打破一直以来红色文化传播由政府主导、时尚文化传播由行业和业界主导的固有模式,激发不同主体协同推进文化融合传播的内生动力,形成由政府主管、行业主导、高校互动的发展模式,政府提供政策与场地支持,行业与业界提供产品生产与运营服务,高校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三方联动,不断提高红色时装周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此外,在宣传上,可以与新媒体平台联合造势,借助艺术品社交平台、潮流电商等联合举办线下红色时尚活动,并在相关电商平台上线红色时装周优秀文化产品,以商业化模式激励大众参与红色时尚产品的共创,在创作、交流、分享中提升对红色时尚文化的认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新红色视觉展 构建多维立体感知空间
目前上海红色文化展多以图片和实物呈现为主,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视觉冲击力。在工业生产和商业消费丰富发达的现代社会,观众已不能满足于传统艺术欣赏中的沉静式思考,而是期望能借助各种各样的视觉、听觉技术放大感官感受,提升体验层级。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其身体现象学中强调身体通过它的生存运动赋予每个地点意义[1],观众在展览空间中的行动路线、参与方式、停留时间等行为模式为文化和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在红色文化展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打造动态、可视化的红色空间,吸引受众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介入,最大化构建对红色作品的完整感知。
一方面,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可视化呈现,在静态的展览中增加人机互动等动态环节,通过趣味性交互体验推动观展者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纳转变。比如在红色文化展中推出“时光之境”活动,利用全息影像和VR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经典场景的立体化重现,让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策划“韶光之途”体验馆,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历史文物,并提取其中的红色元素,让参与展览的观众进行虚拟触摸式时尚再创;举办“星光之旅”光影展,采取时尚光影技术将静态单一的展厅变为动态、沉浸式的年轻空间,展现孕育革命精神的旧上海发展成光彩斑斓“魔都”的星光旅程,让观展者留下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
另一方面,可结合特定纪念日精选展览主题,在公共区域和休闲场所设置开放性展厅,打造“抬头可见的红色时尚”。如从红色资源中选取经典故事进行素材再造、衍生创新,推出红色画作展、红色艺术装置展和红色文化衍生品展等。画作可以将红色历史与潮流美学连接,唤醒人们的怀旧情结;大型红色艺术装置给受众带来视觉震撼,强化受众关于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文化衍生品可以拉近红色文化与受众的距离,盘活流量,提高传播度。
三、丰富红色剧目演,拓宽红色艺术表现形式
红色资源作为优质教学资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大中小学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合理开发。如复旦大学推出以老校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为原型的原创大师剧《陈望道》,让师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学出真理味道,悟出信仰力量”。东华大学以老校长、著名纤维学家钱宝钧为原型创作大师剧《钱宝钧》,生动阐释钱老“不为一己求安乐,愿做他人嫁衣裳”的“五爱”精神。这些剧目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红色人物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仍囿于校园,与校外联动不足,社会辐射力较小。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良性互动,不断拓宽红色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城市生活中蕴含红色精神的“第三空间”。
一方面,可将原创大师剧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新模式结合,充分发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在戏剧、音乐、表演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把改编演绎红色故事作为学生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红色歌剧、舞剧、话剧等形式,搭建现代生活中的红色叙事空间,在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同时,进一步筑牢大学生理想之根、信念之魂,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短视频去中心化等特点,开辟红色叙事的虚拟空间,将红色表演嵌入到各类媒介使用场景中,使其成为闲暇时光随处可见的经典。此外,可借鉴网络游戏的成功经验,研发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红色人物扮演,促进现实人物与红色人物跨时空联动,提升受众对于红色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此外,还可以借高校的艺术资源,推出创作、编排红色歌舞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歌曲,并辅之以简单且韵律感强的动作,将其打造成红色广场舞,实现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有效联结。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曾指出,社会是有记忆的,它借助于纪念仪式进行传递,但纪念仪式只有在重复操演过程中才能唤醒记忆,仪式的完成依赖于身体,因此社会记忆通过身体习惯得以保存[2]。红色广场舞不仅能迅速吸纳老年群体及社会闲散人员参与,解决长期以来其传播对象囿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传播面不宽、圈层相对固化等问题,还能在重复性操练中生成身体记忆,使红色精神得以普遍传扬、长期保存。
四、优化红色主题游,创造沉浸交互情感体验
2021年7月,上海市文旅局推出建党百年1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包括“开天辟地·革命启航”“大国海陆空·科技向前冲”“初心之地·红色之城”“百年风华·上海浦东”“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串联起场馆、人物与事件,既有历史的纵深度,又有视域的开阔度,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瞻学习。但当前红色旅游总体来说仍采取传统模式,强调教化功能,忽略游玩体验,亟需借鉴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发展转型升级,打造符合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游玩期待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在他看来,沉浸是指“当人们完全涉入某项活动时所感觉到的整体体验”[3]。在红色旅游中设置体验式场馆,充分利用场馆的特点,辅以布景、灯光、音效等,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让观光的游客不再是置身红色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化身为历史事件的建构者、与英雄人物同行的亲历者,通过虚拟仿真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或是烈士英勇就义的刑场,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和大爱情怀,从认知层面-心理层面-行动层面实现与红色人物多重感官的实时交互,从而深化红色体验,铸造红色品格。
其次,在旅游路线中设置红色剧场,结合场馆历史背景制作剧本大纲和参演规则,吸引游客根据既定的人物关系与叙事逻辑,参与到剧情建构当中。威廉·斯蒂芬森曾表示:“大众传播之最妙者,当是允许阅者沉浸于主观性游戏之中者。”[4]以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参观为例,在砖木结构的弄堂住宅、昏暗的灯光、旧式收音机、老式插片相册、座钟及老式樟木箱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环境中打造红色剧场。结合当时上海局的主体工作,就其如何确保领导机关的机密性、如何配合解放军的正面战场等设置剧情大纲,围绕张执一、王曦和方行、王辛南夫妇两家,以及刘晓、刘长胜等人物展开剧情,让游客参与表演,在“剧本杀”中获得情感体验、故事体验,参与红色叙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参观鲁迅纪念馆时,让工作人员围长围巾、穿长衫,既可以增强受众体验感、加强受众印象,也可以通过工作人员的形象塑造树立边界,赋予场馆神圣性,以此达成场所认同。同时,应主动为参观者设置议程,如在场馆内设置拍照打卡地点,动员受众形成二次传播。最后,还可以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上,通过VR、AR等智能化手段打造线上沉浸式旅游,让不能亲临现场的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
红色文化资源是上海的宝贵财富。2021年5月12日,市委书记李强在主持召开城市软实力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提高适宜的人居体验、美好的生活体验、具有未来感的城市体验;要让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更好地连贯起来、展示出来,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借助红色时装周、红色视觉展、红色剧目演、红色主题游,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拓展红色传播空间,提升红色文化情感体验,活化红色文化历史记忆,将红色文化与具有烟火气的时尚文化相联结,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结,可望提升红色文化的人居体验感和传播力,使其成为建构上海文化底色的典型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