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
2022-01-22郝宇青
郝宇青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一道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它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它不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开来的富裕,也不是否定个体和地区差异的一律;它不是静态的物质财富的统一标准下的占有,也不是忽视竞争和社会流动作用的静止状态,等等。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从诞生之时起,它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紧紧依靠人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就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方面的理念,并开始了共同富裕的实践。因此,“站起来”,可谓是“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展开实践的起点。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始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以看作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策略性推进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施政重点来抓。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之“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情况下,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起源上来说,当然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也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平等、严重的两极分化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美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就曾这样指出:“马克思正是最早发现产业革命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人。”[1]阿伦特的这一判断,在客观上肯定了马克思及其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品格,是建立在对资本的残酷性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批判的目的,则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无产阶级能够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即“共同富裕”。
在《共产党宣言》中,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给予了客观评价和充分肯定,但是,他们也充分地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带来的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等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充分地表达了对实现无产阶级社会解放和政治解放的热切期盼。关于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下的雇佣工人的生存状况却是痛苦不堪的。他们明确指出:“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3]
这种状况正是:资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它铲除了旧社会条件下的不平等,却又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新的不平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悲惨状况。他说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也非常鲜明地指出:“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化为普遍的幸福,反而由于沟通这种对立的行会特权和其他特权的废除,由于缓和这种对立的教会慈善设施的取消而更加尖锐化了;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5]正是因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及工人的悲惨生活,不能不让人对资本、对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等产生出强烈的不满。因此,马克思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
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不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深刻认识,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原则性的措施和主张。例如,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出了12条具体的措施[7],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他说:“所有这一切措施不能一下子都实行起来,但是它们将一个跟着一个实行,只要向私有制一发起猛烈的进攻,无产阶级就要被迫继续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上述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无产阶级的劳动将使国家的生产力大大增长,随着这种增长,这些措施实现的可能性和由此而来的集中化程度也将相应地增长。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将大大增加,人将大大改变,以致连旧社会最后的各种交往形式也能够消失。”[8]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和《共产主义原理》具有一定类似性的10条具体措施[9],旨在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和对立。[10]
应当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措施和主张都是原则性的,甚至有的措施和主张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被证明在实践中是无效的、不可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1]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贡献,不在于他们提出了多少条具体的政治经济措施和政治主张,而在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所蕴涵的政治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也诚如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好,就是要解决其他社会形态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12]这一判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当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