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中的实践探索——以“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
2022-01-22杜静歌董仕林
杜静歌,董仕林
课程思政在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中的实践探索——以“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
杜静歌,董仕林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民族民间舞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专业核心课课程体系中有着独特的训练意义和价值。立足专业核心课的发展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探索符合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实现“教”与“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体育艺术表演;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亦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同月,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38所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参与讨论了“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议题。与会专家指出:“要遵循普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生个性化特点,开拓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2]由此可见,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积极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艺术表演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是以提高体育艺术素养,系统掌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3]。“专业核心课”课程群的构建则是学校依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必要基础课程和应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核心课程。然而,由于实践类课程的特性,以往的专业核心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脱节现象。为了打破长期以来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与思政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解决专业核心课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在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当下要务。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以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为对象,以舞蹈学科和运动训练学科为基础,以不同民族舞蹈风格学习为主要内容,在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以“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践进行探索。
1 “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1 深化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改革的重要实践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4]。“民族民间舞”课程将美育的实践手段凸显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价值目标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来培育和完善青年大学生的品格之性、人格之才。立足美育挖掘思政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三位一体”,已成为安徽工程大学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探索成果。
1.2 提高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校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优秀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安徽工程大学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是以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方向为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不仅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形式、手段、方法、过程等特殊性,更应立足于专业顶层设计,从社会需求、学校发展、专业定位、社会服务等方面着手,对新时代体育艺术专业人才能力达成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进行统筹、制定规划。因此,“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统性、多样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可以使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定位,围绕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重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新时期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培养出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体育艺术表演人才。
1.3 优化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专业核心课课程建设是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课程是学校结合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体育艺术学科建设培养目标,适合该专业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而开设的课程。传统体育艺术表演类(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方向)培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育还有待加强,在文艺使命的担当和育人育心等深层次问题上还有差距。蔡元培先生指出:“研究业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5]近十年来高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陆续将“民族民间舞”引入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期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训练内容和传统文化等知识,帮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将其培养成为拥有较高专业知识、较强技术能力和较全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1.4 推动“民族民间舞”课程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民族民间舞”作为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过度关注民间舞蹈技术实践本身,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致使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无法相统一。授课教师习惯于讲授技术知识点本身,长期深耕于“练身”模式,拓展与创新的知识也局限于对肢体动作的开发和对艺术表演的探究。因此,挖掘”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使命,也是“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专业教师应长期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 “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内容
“民族民间舞”课程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将民族文化概述、舞蹈风格特点、训练短句组合、实践拓展等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实践事例,将课程思政内容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绝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6]“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思政元素,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课程文化贯彻到舞蹈风格的认知中,从基本体态到动律元素的实践,从呼吸发力到风格性组合的体验,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如课程第一课,教师通过行“揖礼”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来加固师生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优良品德,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内核帮助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完成生命底色的铺排渐染,引领其进一步增强精神塑造能力和人格完善能力,从而达到正思、正心、正行的目的。
2.2 优秀人物事例与敬业精神相结合
“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符号的人当具备一个符号特定的文化意义[7]。各民族民间舞蹈在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都涌现出一批为民族舞蹈事业贡献智慧的艺术家,他们秉承爱岗敬业的特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舞蹈表演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流派,在艺术个性和敬业精神的指引下,为丰富舞蹈艺术的表演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优秀人物事例与敬业精神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将从民族文化概述、舞蹈风格特点和训练短句组合等向学生展现艺术家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并引导学生合理恰当地将艺术个性融入文艺表演和创作中。如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肩部动作元素和贾作光老师的人物事迹,向学生传递敬业精神品格的内涵。贾老师在创作蒙古族舞蹈时,深入牧区,跟牧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捡粪、挑水、打草,挤奶、骑马、套马”等生活动作中寻找创作灵感,捕捉并提炼了一系列鲜明的舞蹈动作形象,并将其转化为舞蹈元素和舞蹈语言,最终创作了蒙古族现代舞蹈艺术的新形式。
2.3 人民精神层次创新追求与中国梦相结合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产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滋养着人民对时代、对软文化的精神诉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反映人民的心声,坚持服务于群众,最终使舞蹈艺术融入社区文化,扎根于百姓的生活之中。“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人民精神层次的创新追求与中国梦相结合的思政元素,应从民族文化概述和实践拓展环节入手,围绕“梦想系列”展开,将健身强国梦、国防强军梦、科技强国梦、少年强国梦等渗入其中,将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结合2020武汉方舱医院的舞蹈和社区广场舞蹈等实例,促使学生体会民族舞蹈文化价值,加深对所学专业认知,坚定专业学习信念,引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并激励其通过专业优势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服务,为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2.4 和谐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
《礼记·乐记篇》曰:“和故百物皆化。”和谐,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最高价值目标;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以崇尚和谐和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8]。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赖以存在、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支撑,也是审美实践活动及其美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其根本魂魄[9];中华美学精神就集中体现“和谐美”的社会底色。”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和谐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应以不同流派的组合表演形式展开,激发学生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挖掘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的哲理意义和典型性动作产生的文化背景,学生体会“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生态哲学;通过感受不同流派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现“合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人生哲理智慧;通过对组合表演的多元解读,感受中华美学精神的大美意趣,体悟“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思想和倡扬天地运化之美、艺术创造之美、生命化育之美以及融通无悖的美学精神内涵。
3 “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将课程思政明确到教学目标中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标可循。传统的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核心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重技术轻理论、重结果轻过程、重体力轻德育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导致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最大化”和“人才标准化”等现象。解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尴尬,需要打破对传统教学目标的认知,将立德树人融入到专业核心课教学目标中来,使课程思政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就“民族民间舞”课程而言,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也要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将自信自强自立的态度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观的实现融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中,使其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纽带,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安徽工程大学体育艺术表演类”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汉族民间舞“安徽花鼓灯”的教学目标,详见表1。
表1 汉族民间舞“安徽花鼓灯”教学目标
表2 傣族孔雀舞教学内容设计——以“点”(基本体态)展开
3.2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内容要兼顾“点、线、面”的整体设计,既要抓好课堂中的知识技能传授,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的发展趋势,还要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关注和探寻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与专业课程的融入度,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深入生活,将知识传授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积累、吸收和转化,成为“实践能力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养好”的优秀人才。表2以傣族孔雀舞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以身体基本形态的元素知识“点”展开,从梳理孔雀舞不同时期的发展“线”,解锁孔雀舞表演的立体“面”,帮助学生了解孔雀舞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内容学习过程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艺术思维。
3.3 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与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犹如大厨掌勺在握,不仅要掌控好“火候”和“油温”的关系,还要把握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只有精心“烹制”,才可做出一道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于一体的育人“大餐”。”民族民间舞”课程以安徽本土非遗传统文化项目“安徽花鼓灯”为例,通过“讲”地域文化分析淮河流域的独特性,“教”道具的持法和基本手位脚位,“练”兼具南北文化之美的身体风格特点;“讲”历史文化分析吴歌楚舞的遗韵,“教”三道弯体态,“练”扭、拧、倾的律动之美;“讲”民俗文化分析四季更替变化规律,“教”“春生风摆柳、夏长搭凉棚,春收簸簸箕、冬藏端针匾”等训练短句,“练”身体的多元表演样态;“讲”审美文化分析不同流派的舞蹈美学观点,“教”冯派、陈派、郑派的表演性组合,“练”冯派之溜闪、陈派之颤颠、郑派之梗提的风格特点。通过“讲知识→育德,教技术→育智,练身体→育心”的三阶化教学(见图1),再现江淮儿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模式。
图1 “三阶化”教学实践路径
3.4 将课程思政呈现到教学成果中
教学成果反映在教育教学规律中,是对长期教学实践的一个检验。自安徽工程大学体育艺术表演类专业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以来,校内教师结合学科建设的专业特性,积极创新探索,指导和编创的作品已连续多年在中国大(中)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艺术表演舞和团体舞(民族拉丁、民族摩登)中荣获佳绩。在2020年中国防疫攻坚战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课程围绕“疫情与舞蹈”的主题,积极发挥师生专业优势,将课程教学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影像视频的方式在多媒体平台上传播,用以“舞”抗“疫”的方式,借用肢体语言的表达、传递与连接,为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贡献绵薄之力。最终通过课程教学成果的转化,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塑造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还引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共鸣、情感共鸣、社会价值共鸣和生命价值共鸣,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余闯.艺术院校立足美育挖掘思政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17-03-02(5).
[3] 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关于制定201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EB/OL](2020-04-22)[2020-11-10]. https://jwc.ahpu.edu.cn/618/list.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 (2020-06-01)[2020-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 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918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60.
[6] 习近平.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EB/OL](2014-11-25)[2020-10-15].http://theo ry.people.com.cn/n/2014/1125/c390916-26091741.html.
[7] 邱华全.新时代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角色与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92-93.
[8] 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N].光明日报,2006-12-03(1).
[9] 张利群.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N].文艺报,2016-07- 06(3).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a” in the Core Courses of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
DU Jing-ge, DONG Shi-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241000, China)
National folk dance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unique train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m, explore the teaching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a” of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s,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a; physical education art performance; national folk d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G807.4
A
1009-9115(2021)06-0116-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27
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020jyxm67、2018zyzhsd01)
2021-04-23
2021-09-28
杜静歌(1986-),女,河南许昌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责任编辑、校对:何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