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物我两相宜
2022-01-22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于溟慧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于溟慧
精彩的生活点滴,通过灵性的文字跃然纸上,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叶圣陶先生在《荷花》(三年级下册)一文中写到赏荷时沉浸其中: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荷花的清新优雅使作者陶醉,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荷花融为一体,化身为一朵白荷花,写“它”的所见、所做、所遇,为写景平添了别样的情趣。这想象仔细想来又极为合理。我们有时也有这样的体验,当眼前的景致,使我们陶醉,以至于忘我时,会产生一种“我欲乘风归去”的幻想与冲动。
一、偶然化身醉其中
追溯叶圣陶先生的原文《诗的材料》,原来他在看牵牛花盛开时这样写:“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在公园里看金鱼时也曾化身:“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化身,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或动物的形态出现在人类世界。作文借用化身之法,把我们自己化身为物,从而变换视角去展现不一样的视界。真是妙哉!
读写结合,从课本中来,到作文中去,绘制读写同心圆,孩子们蹒跚学步,就会逐渐从生涩走向自如。
我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迷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棵大树,顶着一头绿色的、茂盛的头发,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拂过,我就随风摇曳,绿色的头发也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棵,所有的大树都在随风而舞。风过了,我停止了摆动,静静地站在那儿。小鸟飞过来,给我唱动听的歌曲。一朵云彩飘过来,告诉我天上的趣事……(四年级)
化身为物,从物的视角写它的所见、所做、所遇、所闻、所想,物我两相宜,是普通视角所不能达也。朱熹曾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荷花”一段的“详玩”,竟然玩出了“名堂”,这不正是取法乎上吗?
二、全文化身见奇功
整篇文章站在物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手法,这种写法我们并不陌生,课文《我是什么》(二年级上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二年级下册)、《花之歌》(六年级上册)等都是这样的视角。
纪伯伦在《花之歌》中这样写: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霞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诗人化身为花,从花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如此与众不同。轻柔、凝练、隽秀的语言,营造出奇丽清新的图画。品诗意花语,悟人生哲理。世界无处不鲜花,心中无时不花开。把人生的奋斗、追求、快乐的生活哲理,借花的追求来表达,这样化身为物后的“借物喻人”是不是更加卓尔不凡?
第一人称的视角,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在形态部分变客观描述为拟人化形象塑造;二是情感心理部分变被动的侧面描写为主动的正面描写。作者“我”无法写明的,可以借物“我”直接表达,且毫无隔膜。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物的全部内心活动,把读者带入物的内心世界,洞悉物全部的心灵奥秘,从而受到物“我”的感染和触动。
三、跳跃视角大不同
《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下册)一课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我”身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他们一起在树上吃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这一段在文章之初,“我”正在玩耍听到妈妈喊我回家吃饭,产生一个有趣的想法,变成了一棵树。这时的“我”是妈妈的孩子英英。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我”此时是树啦,妈妈走过来和“我”打招呼呢。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这时“我”又是妈妈的孩子英英,因为妈妈没有认出我有些失落呢。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哈,我又是妈妈的孩子英英啦,我馋得直流口水呢,妈妈也发现了我的小把戏,“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想象奇特,意境和谐美好。最特别之处是——视角的跳跃,视角多次转换而又浑然天成。这在小学课本里是绝无仅有的,“我”一会儿是妈妈的孩子英英,一会儿是树,人“我”和树“我”交替表达,既写出了人“我”的曲折心理,又写出了树“我”的有趣经历,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样跳跃视角的表达方式带来不一样的阅读冲击,令人耳目一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对事物进行多角度观察,摄取和采集到更丰富、更全面、更独特的作文材料,有助于作文思维的创新,作文语言的锤炼,作文构思的深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文学巨擘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就是典型的跳跃视角。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是:
1.我是一个死人
2.我的名字叫黑
3.我是一条狗
……
59.我,谢库瑞
“我”到底是谁?毫无华丽的页面装饰,简单的1到59个小标题的罗列,让人大开眼界。在古老的伊斯坦布尔,细密画、谋杀案、宗教、爱情展开着奇异而跌宕的情节。作家的视角变换带来的冲击成为更大的吸引。作者一会儿是一个人,一会儿是一条狗,一会儿是画上的一匹马,一会儿又是一枚金币……从不同的视角及这个视角下的心理来描述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当读者把它们综合起来,自己将慢慢品味出一些进展,一些意味。
把这种写法介绍给学生,习作《我的名字叫橘红》用了三个视角来写:“我是一块玻璃”的视角,写远处观察一盆金鱼花的样子,重点写整体和枝叶;“我是一根粉笔”的视角,是近距离观察金鱼花的外形和气味;“我的名字叫橘红”的视角则重点写了颜色和经历。三个视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盆花,这样读者就从三个角度分别感知了金鱼花,获得了整体的认识。
跳跃的视角,化身为不同的“物”写作文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不同视角写同一事物。选择合适的视角,既能全面描写事物又能有所不同。视角雷同类似时,角度差不多,内容差不多,就会重复啰唆了。
二是一个视角一个侧重点。在每个视角下关注不同的侧重点,几个视角就有几个方面不同的描述,综合起来就是全貌。
从阅读中获得灵感,来滋养提升我们的作文。灵活的“跳跃视角”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可以,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收获多重视角的别致。
“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客观事物的形貌是一定的,而构思却是变动不拘的。“化身”之法,设身处地地站在物的视角,来介绍景物、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评判行为,虽素材依旧,却已出奇制胜。偶然化身,眼前一亮;全文化身,独辟蹊径;几次化身,创意无限。习惯了的视角带来审美的疲劳,而变换视角,物我合一,使作文更灵活多变,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让平常的题材顿时生色,化枯燥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这样往往更容易在一些面目类似的作文中熠熠放光。“化身”一试,你愿意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