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1-22赵银娟李亚马卫国
赵银娟,李亚,马卫国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陕西 西安 710077)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最常见的胰腺疾病之一,具有发病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生与血脂水平、是否合并胆道疾病、酒精等因素密切相关[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糖、脂代谢紊乱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2]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83倍。目前,针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81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99例为对照组。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实验组符合急性胰腺炎及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急性胰腺炎诊断参照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3],即符合以下3项中2项以上者诊断为AP:①与AP相符合的腹痛,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参考值上线3倍,③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AP改变。糖尿病诊断参考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4],符合第1条及2~4条中任意1条即可诊断:①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消瘦),②空腹血糖≥7.0 mmol/L,③随机血糖≥11.1 mmol/L,④葡萄糖负荷后2 h静脉血糖≥11.1 mmol/L。若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复查非同日静脉血浆葡萄糖以明确诊断。
1.2.2 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
1.3 方法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是否合并脂肪肝、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低血糖昏迷等)、是否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尿酸(UA)等。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实验组年龄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病程短于对照组,BMI、合并脂肪肝率、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率、HbA1c、FBG、TC、TG、U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HDL水平、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意义的自变量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合并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HbA1c、空腹血糖、TC、TG、UA引入以是否发生急性胰腺炎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合并脂肪肝、合并急性并发症、高FBG水平、高TG水平为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分析Table 2 Risk factor analysis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增加,提示早期识别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研究[5]发现,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可能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因此,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AP患者较未合并AP患者,病程相对较短、年龄偏低,且易合并脂肪肝、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相关代谢紊乱,包括脂质代谢、嘌呤代谢、糖代谢等。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低,与既往研究[2,6]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年龄相对较低患者虽然身体基本素质优于老年人,但对于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其次,年轻人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各项指标代谢紊乱,诱发急性胰腺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年轻糖尿病患者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用药、随访,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BMI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炎症介质,胰腺局部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是肥胖糖尿病患者易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原因[7],但多因素分析发现,BMI并非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为既往研究对于BMI有所分层,明确是否肥胖及肥胖程度,而本研究仅对于BMI进行量化比较,未进行分层,之后可进一步细化比较。
糖尿病病程>10年,易合并自主神经病变[8],出现神经源性胆囊及糖尿病胃轻瘫,造成胆汁淤积、胆石症、十二指肠排空受阻、壶腹部梗阻等,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9-10];糖尿病病程>5年,易出现周围血管病变、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等,致使胰腺微循环出现障碍,Hegyi等[1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胰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浆体积减少等症状,从而易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和胰管梗阻。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病程短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非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可能与合并其他因素有关,如初发糖尿病血糖较高未控制、急性代谢综合征、样本量不足等,可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多合并急性液体丢失,细胞外严重脱水[12],导致胰液黏稠、胰管梗阻、压力增高,随之出现胰腺腺泡损伤,诱发急性胰腺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为诱发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并发症时,首先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细胞外脱水状态,同时监测胰酶变化、完善腹部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预防,降低其发病率、病重率及病死率。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并非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可能原因是单因素中两组存在假关联,但多因素调整后无明显相关性。但空腹血糖均有所差异,空腹血糖水平较高表明胰腺分泌基础胰岛素水平不佳,反映胰岛细胞功能的改变,空腹血糖升高,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反应[13],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加重,而氧化应激反应在急性胰腺炎中起重要的作用[14],控制空腹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亦尤为重要。
1952年Klaskin等[15]首次报道高脂血症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相关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逐渐引起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已成为急性胰腺炎的第三大病因。过高的甘油三酯水解后产生游离脂肪酸堆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及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缺血,酸性环境更易激活胰蛋白酶原,导致胰腺自身消化,诱发胰腺炎[1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TC及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水平的甘油三酯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故控制血脂水平对预防糖尿病患者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键作用。
急性胰腺炎为炎症反应性疾病,尿酸为炎性指标,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血尿酸并非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多因素干扰有关。
综上所述,糖尿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较未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年龄偏低、易合并脂肪肝、易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空腹血糖水平高、甘油三脂水平高等特点,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合理控制各项指标,对于预防糖尿病患者胰腺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多项指标未详细分层等不足,可能存在结果偏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