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任务框架下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
2022-01-22任亚萍赵雪松
任亚萍 孙 岩 赵雪松
(1 辽宁师 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2 潍坊工程职 业学院教师教育学 院,潍坊 262500)
1 引言
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并打破根深蒂固的行为或习惯,将思想、情感和行动与持久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的能力(Duckworth,Milkman,& Laibson,2018)。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波动的,通过自我控制来限制潜在的资源,将导致一种自我损耗的状态(Achtziger,Alós-Ferrer,& Wagner,2016),会造成精神能量的短期损失(Brewer,Lau,Wingert,Ball,& Blais,2017)。自我损耗更强调一种现象,是指个体事先参与了一项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消耗了资源,在另一项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中表现变差的情况(Brown et al.,2020)。
风险决策是指在涉及风险和回报权衡的不确定情境中,个体斟酌各种选项做出决定的过程(Claus et al.,2017)。双重自我模型认为,风险态度的一个核心预测因素是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水平(Gerhardt,Schildberg-Hörisch,& Willrodt,2017)。此外,风险决策的双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在进行风险决策时依赖于直觉启发系统和慎思系统(Slovic,Finucane,Peters,& MacGregor,2004)。有研究显示,部分个体在直觉-经验系统中会通过损失经验不断强化学习,自动避免下次损失,因而在认知资源水平有限时,风险决策会表现出直觉加工优势(鞠成婷,李苑,何立国,游旭群,2020)。还有研究显示,决策依赖于对任务的直觉反应(Barrafrem & Hausfeld,2020)。在这种直觉反应的推动下,在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做出风险规避的反应(J u n g,Sul,& Kim,2013)。自我损耗后,个体更依赖于直觉系统(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2014)。而在直觉加工优势下,个体会尽可能避免损失,进行更为保守的风险决策(王璐璐,李永娟,2012)。综上所述,本研究推测:自我损耗后的个体在风险决策任务中会做出更保守的决定。
代陌生人做有一定风险的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普遍,例如,医生为患者做出医疗选择,律师为客户进行法律谈判等等(Albrecht,Volz,Sutter,Laibson,& von Cramon,2010)。这也使代他人做决策时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成为行为决策领域亟待回答的问题。而诸多研究指出,个体在相同情境中为自己与为他人做选择时表现出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自我-他人决策差异(Sun et al.,2020)。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自我损耗对为自己风险决策的影响。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代他人决策的现象,同时自我损耗又是个体普遍经历的一种暂时状态,因此考察自我损耗对为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影响个体在为他人风险决策时的表现(Fujita,Trope,Liberman,& Levin-Sagi,2006;Polman & Vohs,2016)。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或完成任务(Fujita et al.,2006)。有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导致低解释水平,进而影响之后的决策(Kim,Lee,& Rua,2015;Lyu,Lai,& Liu,2017)。在为他人决策时,一般来说,由于心理距离较远,个体会使用高解释水平方式为他人做出决策(张慧,陆静怡,谢晓非,2014)。而在自我损耗之后个体可能在为陌生人做决策时更偏向低解释水平,进而影响个体为他人做出的选择。有研究发现,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比低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风险寻求(娄宇,单雪菲,刘宁,2019),因为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容易低估风险(Lermer,Streicher,Sachs,Raue,& Frey,2016)。低解释水平被试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中则会更关注所要承担的风险(Trope & Liberman,2003)。因此,本研究推测低解释水平的个体更保守,更易规避风险。此外,根据资源消耗理论,当个体同时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分配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为自己保留更多的资源,而为他人分配更少的资源(Polman & Vohs,2016;Pronin,Olivola,& Kennedy,2008)。还有研究表明,与为他人决策相比,为自己做决策的过程更费力,涉及更广泛的考虑,认知过程更为复杂(Barrafrem & Hausfeld,2020)。因此,本研究推测,个体在自我损耗之后,相较于为自己做决策,为他人做风险决策时更加保守。
框架效应指对同一问题进行等价描述时,个体产生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刘扬,孙彦,2014),会对风险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当同一个决策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构建时,选项的相对吸引力也会发生变化。在框架效应中,决策者的视角会发生变化。当在过于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时,个体依赖于大量简化的启发式法则或有效的经验法则,而不是审慎的算法处理(De Martino,Kumaran,Seymour,& Dolan,2006)。这种非理性的决策过程就会产生一定的决策偏差。有研究者指出,框架效应易受直觉思维的影响,个体有限的精神资源暂时耗尽后,会转向更简单的决策过程或直接选用启发法决策,使框架效应更易出现(Hagger,Wood,Stiff,& Chatzisarantis,2010)。低自我控制的参与者很可能更关注收益报酬结构中的直接后果以及损失报酬结构中的未来后果。这与框架效应相符合,当问题被正面框定时,即在收益情况下进行决策时,决策者会规避风险;当问题被负面框定时,即在损失情况下进行决策时,决策者会寻求风险(Pang,Otto,& Worthy,2015)。这些研究说明框架效应会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推测,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后变得更为突出,即自我损耗的个体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中更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在损失框架下,个体更为冒险。
目前,关于框架效应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相关研究,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刘耀中,刘敏,彭滨,2018;Guo,Song,Liu,Xu,& Shen,2019)。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实验范式的不一致(Andersson,Holm,Tyran,& Wengström,2014;Guo et al.,2019;Hsee & Weber,1997)。因此本研究选用生态效度更高的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在更贴近现实的情境中考察个体的风险决策,以使本研究更具说服性(Helfinstein et al.,2014;Lejuez et al.,2002)。以往研究往往只讨论了自我损耗对为自己风险决策的影响(窦凯等,2014;Kostek & Ashrafioun,2014;Unger & Stahlberg,2011)。根据解释水平理论和资源消耗理论,个体在自我损耗后,会对为他人风险决策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推测,自我损耗对这两种风险决策可能有不同的影响,但尚未有文献针对为他人风险决策进行探究。
此外,有研究显示框架效应易受直觉思维的影响(Hagger et al.,2010)。在自我损耗之后,认知惰性的情况下,增加了框架效应的脆弱性(Gao,Zhou,Tao,Yu,& Wang,2019),框架效应更容易产生(段锦云,王重鸣,田晓明,2010;De Haan & van Veldhuizen,2015)。据此,本研究推测,在框架效应下进行风险决策时,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在损失框架下,损耗后的个体更为冒险。因此本研究计划进一步探究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基于双重自我模型和解释水平理论,结合自我控制资源理论,首先验证了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探讨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与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调节作用,及其对不同决策者角色是否有相同的作用。最后分析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个体是如何为自己、为他人做出风险决策。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G*Power 3.1 软件,设置统计检验力为0.80,α 水平为0.05,效应量为中等水平(f=0.25)(Faul,Erdfelder,Buchner,& Lang,2009),计算所需要的被试样本量为46。本研究随机选取63 名大学生,年龄范围为18~26岁(M=21.91岁;SD=2.39 岁),其中男生30 人,女生33 人。随机将被试分配到无损耗和有损耗两种实验条件中,无损耗组32人,16 女,16男,M=21.63 岁,SD=2.56 岁;损耗组31 人,17 女,14 男,M=20.55 岁,SD=2.11 岁。被试均为右利手,身心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两组被试性别(χ2=0.15,p>0.05)、年龄[t(61)=1.82,p>0.05]无统计学差异。
2.2 实验设计
采用2(任务框架:收益框架、损失框架)×2(自我损耗:有、无)×2(角色:为自己、为他人)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间变量是自我损耗,任务框架和角色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指标是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中未爆炸气球的平均按键次数(杨玲等,2019)。
2.3 实验任务和研究工具
2.3.1 风险决策任务
本研究使用更为贴近现实的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BART)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Benjamin & Robbins,2007;Lejuez et al.,2002)。BART 更能代表现实环境的决策任务,更易体现出实验的生态性(Helfinstein et al.,2014)。收益框架下的BART 任务要求被试按键放大气球,最初的收益为0 元,每按键一次收益增加0.05 元,在一个气球任务中,被试最多可按键60 次,气球的爆炸次数是随机的。实验目的是个体尽可能多地获得收益;损失框架下的BART 任务是告诉被试每个气球的当前损失为3 元,要求被试按键放大气球,每按一次键,损失减少0.05 元,目的是使累计损失最小化。两种框架共8 个组块,每个组块有30 个试次。在整个实验中,采取虚拟奖赏(Bornovalova et al.,2009;Campbell,Samartgis,& Crowe,2013),在实验全部完成后,给予被试一定的报酬。
2.3.2 自我损耗任务
(1)自我损耗的操纵
采用经典的色-词Stroop 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在这个任务中,被试要抑制对词本身意义的反应,只判断词的颜色。当词的颜色和意义不一致时,为了抑制词义加工对呈现颜色知觉加工的干扰,需要主动自我抑制,因而这个过程会消耗自控资源(索涛,顾本柏,张辰炎,刘雷,2018)。无损耗组共有216 个色-词一致的试次(如“红色-红”),损耗组共有216 个色-词不一致的试次(如“红色-绿”)。自我损耗任务约进行11 分钟。
(2)自我损耗的检验
为了检验Stroop 任务是否真正引起了被试的自我损耗,在实验之后设置3 个问题以检验被试实验操纵的有效性。实验后询问被试“抑制文字意义对颜色命名的影响付出的努力”,“疲累程度”,以及“自身能量资源的损耗程度”(窦凯等,2014)。
2.3.3 额外变量的控制
个体的特质自我控制能力与冒险行为有关(Bogg,Lasecki,& Vo,2016)。虽然有诸多研究将情绪或心境作为自我损耗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但是研究显示损耗后个体的冒险行为与积极和消极情绪无关(Freeman & Muraven,2010;Yan,2014)。此外,在风险决策领域,个体的风险偏好会影响决策,损耗组的被试比无损耗组被试在有关风险量表上报告了更多的风险感知,自我损耗潜在地增加了被试对风险的厌恶(Kostek & Ashrafioun,2014)。为排除有关变量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中,将特质自我控制、心境、风险偏好等作为额外变量,降低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特质自我控制
本研究采用自我控制量表-简版测量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谭树华,郭永玉,2008),该量表包括19 个项目,采用5 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特质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23。
(2)心境
引入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任俊等,2014),检测被试完成Stroop 任务后的心境状态,采用5 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情绪越强烈,心境状态越明显。本研究中,积极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7;消极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70。
(3)风险偏好
采用Hsee 和Weber(1997)风险偏好问卷,包括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共14 个题目,用来测量被试自身的风险偏好(窦凯等,2014)。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冒险。本研究中,收益框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6,损失框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1。
2.4 实验程序
正式实验时,被试先进行Stroop任务。Stroop 任务后有3 个操纵检验问题,然后立即填写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最后进行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由于角色和任务框架都是被试内设计,因此在实验时平衡4 种实验条件,每种条件的先后顺序随机呈现。BART 任务结束后,被试填写特质自我控制问卷、风险偏好问卷,以控制特质自我控制、个体风险偏好和心境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本研究所有任务都采用E-Prime 2.0 软件编制和控制。
3 结果
3.1 自我损耗的操纵检验
结果发现,损耗组比无损耗组为实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t(61)=-5.49,p<0.001],报告了更多的疲劳[t(61)=-4.92,p<0.001],感到自身资源受到了更多的损耗[t(61)=-4.28,p<0.001]。这说明Stroop 任务真正损耗了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使被试产生了疲劳感,成功使其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中。
3.2 心境检验
有无损耗者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上差异不显著[t(61)=1.90,p=0.063],在消极情绪的体验也不显著[t(61)=-0.30,p=0.767]。说明自我损耗并未使个体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因此可以排除由自我损耗任务带来的情绪对后续实验产生的影响。
3.3 BART 任务表现与控制变量的关系
BART 任务与特质自我控制、收益风险偏好、损失风险偏好的相关不显著,具体结果见表1。同时本研究对控制变量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高低损耗组被试在特质自我控制能力、收益风险偏好、损失风险偏好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特质自我控制=1.17,t收益风险偏好=-0.25,t损失风险偏好=1.07,ps>0.05)。因此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将排除特质自我控制、个体自身风险偏好水平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表1 BART 任务表现与特质自我控制、收益偏好、损失偏好的相关分析
3.4 得失框架下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
3.4.1 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与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损耗、角色和框架三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其中,角色的主效应显著,F(1,61)=6.61,p=0.013,=0.10,为自己决策(M=20.32)比为他人决策(M=18.67)做出更多的按键反应。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存在显著的差异,被试在为自己做决策时更倾向于做出冒险的决定。自我损耗的主效应显著,F(1,61)=13.88,p<0.001,=0.19,无损耗组(M=21.90)比损耗组(M=17.09)倾向于做出更多的按键反应。自我损耗后,个体在风险决策时更为保守;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在何种框架,何种角色下,此效应均存在。框架的主效应显著,F(1,61)=21.89,p<0.001,=0.26,收益框架下的按键次数(M=18.03)显著低于损失框架下的按键次数(M=20.96),个体在损失框架下更加冒险。
3.4.2 框架效应对自我损耗后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调节作用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任务框架、自我损耗和角色的交互作用显著,F(1,61)=5.69,p=0.020,=0.09。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自我损耗后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无损耗组为自己决策时不存在框架效应,而在无损耗为他人、有损耗为自己以及有损耗为他人决策三种条件下,均受框架效应的影响。在收益框架下,自我损耗后的个体在为自己做决策(M=15.56,p<0.001)以及为他人做决策时(M=15.08,p=0.021),都变得保守;而且损耗后的个体在为自己做决策和为他人做决策时,保守程度差异较小。在损失框架下,自我损耗后的个体在为自己决策(M=20.01,p=0.024)以及为他人决策(M=17.72,p=0.005)时,同样更保守。在两个框架下,损耗后的个体都不再冒险,但是保守的程度却不相同。相较于收益框架,损失框架下,个体在损耗后为自己(p<0.001)以及为他人决策(p=0.022)时,会做出更加冒险的行为。这说明,自我损耗后,个体在为自己以及为他人决策时出现了明显的框架效应。具体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任务框架、自我损耗和角色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4.1 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在无损耗时,收益框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风险决策存在差异,为自己决策倾向于做出更多的冒险行为,这与Sun 等人(2020)和Zhang 等人(201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在为他人决策时,理性扮演着重要角色(Fernandez-Duque & Wifall,2007)。经验-理性系统的不同,使被试在为他人决策时更受理性的牵制,做出更保守的决定。此外,在自我-他人决策过程中,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会更明显(Shen,Jin,& Ma,2013),个体有“自我提升假设”的想法(段婧,刘永芳,何琪,2012),即个体认为他人比自己更看重得失,因此出于为自己获得更多收益的考虑,被试会倾向于为自己做出更冒险的决定。
4.2 自我损耗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
关于自我损耗影响风险决策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与Kostek 和Ashrafioun(2014),以及Unger 和Stahlberg(2011)一致的结果,即自我损耗后个体做出更少的冒险行为。研究虽然采用了与窦凯等(2014)一致的风险决策任务范式,但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在本研究中,决策者角色为被试内变量,个体不止需要为自己做出决策,还需要为陌生他人做出决策,这可能会造成被试更大的损耗。损耗后的个体没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完成后续的决策任务,他们无法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对风险选项进行思考和斟酌,因此个体更容易做出保守的决策(王璐璐,李永娟,2012;De Haan & van Veldhuizen,2015)。本研究也发现,个体在损耗后,为他人决策时倾向于做出更保守的决定。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在为自己和他人之间分配有限的资源时,他们通常会为自己保留更多的资源,而为他人分配更少的资源(Pronin et al.,2008)。认知资源的不足使损耗后的个体在为他人决策时,倾向于做出更少的冒险行为。
4.3 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中的调节作用
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后更加明显。损耗后,个体不论为自己做决策还是为他人做决策都会出现明显的框架效应,即在损失情况下变得更加冒险。损耗后的个体偏好直觉反应和耗费努力少的策略,不会权衡分析长远后果(马钰,肖晨洁,车敬上,王海侠,李爱梅,2020)。即使任务相同,描述方式改变后,个体不愿花费更多的努力及精力权衡框架改变后可能带来的决策结果,不能及时将损失框架下的反应转变为收益框架下的反应,因此在损失框架下会变得更加冒险。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收益框架更加抽象和去情境化,属于高解释水平;损失框架属于低解释水平(邓颖,徐富明,李欧,史燕伟,刘程浩,2016)。在自我损耗后,个体具有更低的解释水平,以更加表面、局部的特征对问题表征(Kim et al.,2015)。因此,自我损耗的个体在损失框架下更为冒险。又因为损耗后个体都偏向低解释水平,为自己或是为他人决策时,无法将更多信息纳入决策过程中,最终导致自我-他人决策没有差异。
由于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本研究只针对框架效应和自我损耗的相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索。未来研究者将从个体的感觉寻求、自我-他人的熟悉性与具体性、金钱奖赏的真实性与虚拟性等方面,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5 结论
(1)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存在差异,不论有无损耗,为他人决策比为自己做决策时更保守。(2)自我损耗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不论为自己决策还是为他人决策,自我损耗后,个体更加保守。(3)相较于无损耗者,损耗个体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中更保守。(4)框架效应在自我损耗后更为明显。损耗个体更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调节了自我损耗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损耗后,框架效应显著存在于自我-他人风险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