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约束情境下创业拼凑手边资源要素识别的扎根研究

2022-01-21李雪灵龙玉洁

管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践者约束边界

李雪灵 龙玉洁 刘 晶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资源基础观指出,异质资源基础是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1],这引发创业学界对“新”“弱”组织在“无”资源基础时如何实现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创业拼凑理论[2]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释:组织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手边资源,实现资源环境“无中生有”的建构,行动者的能动性也是资源的重要来源。创业拼凑因此被视为解释资源开发先动战略[3]的新兴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1]。

自2005年提出至今,创业拼凑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逐年递增。已有研究大多将创业拼凑作为一种资源开发的能动性行为[3],忽略了触发能动性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创业拼凑理论的情境条件[4];并试图用借代、隐喻、举例和白描等语言修辞方式对创业拼凑理论的核心概念手边资源进行概念传递,通过强调感性认知来与通常意义上的“资源”作出区分[5],模糊了“手边”的资源边界特征,缺乏明确内涵的学理性定义。理论适用条件和理论核心构念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6],是理论逻辑性、价值性和边界性表达的基本要素:理论情境勾勒理论边界,影响变量之间的功能关系[7],核心构念界定承载理论特征和属性,理论情境决定核心构念的内涵效度和外延信度。创业拼凑作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理论,其理论情境的弱化、泛化和核心概念学理性定义的缺失,带来理论适用边界不当和理论价值模糊之类的问题。由此,本研究依序探究“创业拼凑理论能否去情境化”以锁定应用理论的前置情境条件,并以此为前提识别创业拼凑的手边资源要素,以明确其边界特征。

本研究借鉴战略即实践学派相关思想,通过理论演绎探讨创业拼凑理论的哲学基础,寻求创业拼凑理论情境化的底层逻辑,辨析资源约束情境作为创业拼凑理论的哲学本位,强调适用情境与理论内涵的契合性;在明确创业拼凑理论情境的基础上,遵循扎根理论范式[8],识别手边资源兼具可触达性、可用性和低成本性等要素特征,回应学界对明确界定手边资源的呼吁[9],实现创业拼凑理论内核构建,拟完善创业拼凑理论建构中不可或缺、相互依存的理论内核与理论外延。

2 创业拼凑理论能否去情境化

2.1 创业拼凑“去情境化”研究现状

创业拼凑理论[2]是经过对29家受资源约束的新创企业进行田野调查后,对资源行为特征的提炼与归纳,手边资源、即刻行动和为了新目的的资源组合是构成这一理论的3个明确关键特征要素,该理论强调通过重新组合手边资源即刻行动来解决新问题和发现新机会。

ROUSSEAU等[15]研究指出,情境化能够影响假说发展、场景选定、测量选择、数据分析与理解;而去情境化会妨碍理论研究差异的发现,也会干扰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7]。由此,反思“创业拼凑理论能否去情境化”对创业拼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至关重要。

2.2 “战略即实践”与创业拼凑的情境化

LADSTAETTER等[16]认为,创业拼凑理论与“战略即实践”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假定具有相通性,有助于解释创业拼凑的情境化问题。战略即实践(以下简称SAP)学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7],体现了战略管理学界对“实践转向”的关注,强调“微观”实践能动性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该学派认为战略即为人所做的事情,强调行动者并非孤立行动,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微观行动。创业拼凑理论揭示了资源约束情境下具体的实践行动,论证了资源环境的社会构建性质[2],诠释了拼凑行为可以通过拒绝既定的资源结构发挥组织能动性。

2.2.1SAP本体论与创业拼凑

本体论是探究世界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是理论建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本质原则。SAP以诠释学中的“栖居”模式作为其本体论基础。以人的“生活世界”为例,将“栖居”模式诠释为人寓居在周遭世界中,人们使用“可上手”的工具进行生产筑造活动,这种“栖居”是无意识的;当工具“可上手性”消失时(如突然被毁坏或成为阻碍),人的意识才会介入并会刻意地针对工具本身展开行动[18]。换言之,SAP本体论认为个体和社会始终处于“相互建构”的状态,个体身份和特质并非先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存在,个体行动是为了跨越即时阻碍的有意的实践行动[19]。

组织的研究始终“扎根”于正在发生的和组织经历过的实践。新的意识和新的资源应用方式并非无缘无故地突然涌现,周遭环境的紧迫或变化造就了组织具体的战略实践。就创业拼凑而言,其理论价值在于挑战和打破了无意识“栖居”的资源使用惯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建构”建立资源的可上手性,重塑资源或资源间关系[20],是突破资源约束的有意义的战略实践行动。

2.2.2SAP认识论与创业拼凑

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和制约着认识论的性质、方向与路线,认识论是对本体论所持的看法和信念。依循SAP本体论,WHITTINGTON[17]建构了SAP认识论的3P框架:战略既是实践者的微观行为,即狭义实践;也是实践者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定义的宏观行为,即广义实践。实践者、狭义实践和广义实践是3P框架的核心构成要素。实践者是践行战略的行动者;狭义实践是组织或个体在实践中实际使用的战略,其可以建构广义实践;广义实践是战略工作的规范或惯例。本研究结合3P框架描绘创业拼凑实践,刻画创业拼凑实践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见图1)。

2.4 lncRNA ASB16-AS1能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在LN382和U87MG两个细胞系上RTCA增殖实验证实NC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silence组(见图2B、图2C)。Transwell侵袭迁移试验证实,NC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高于silence组(见图3A、图3B)。划痕试验证实沉默lncRNA ASB16-AS1后划痕愈合速度明显慢于阴性对照组(见图4)。结果表明lncRNA ASB16-AS1能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在图1中,拼凑的产生来自一个(A)或一组(ABC)实践者,实践者ABC即为资源的利用者,其所在的平面区域表示组织内的战略实践和战略点(由i~iii表示),而上方的平面区域意味着组织外的资源惯例和资源环境,实践者ABC可以利用组织外的标准化资源(由1和3表示),也可以通过建构组织内资源来改变组织外的标准资源行为逻辑(由2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资源按预期获得及配置时,实践者ABC会遵循惯常资源行为路径与资源使用惯例,如战略点i所示;当组织面临有限资源环境时,资源动员出现故障,标准资源进展模式被打破,手边资源重要性突显,实践者ABC转变为拼凑者,即战略点ii所示,开始强调另辟蹊径地使用手边资源以建构新的资源环境;随着拼凑被认可和接受,组织会将拼凑实践引入“惯习”固定在组织实践中,成为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即可用的通用“战略”,即战略点iii所示。

综上所述,关注外部资源情境与企业资源行动的互动关系,比单纯地去情境化更有利于创业拼凑理论的发展。随着资源情境变化,组织的资源行动必然会发生相应演化:丁振阔等[21]研究显示,在资源有限时,国际新创企业倾向于通过创业拼凑获取生存绩效,而当资源充裕时,通过计划分析能更好地获取成长绩效。随着资源环境宽松性提高,标准资源提供者数量逐渐增加,创业拼凑的程度随之降低。由此可见,资源约束是创业拼凑战略实施的必要情境条件。

3 资源约束情境下手边资源研究

理论的情境化与核心构念之间并非是割裂的,情境限定了研究变量的范围[7,15],SIRMON等[22]的研究指出,资源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价值。资源约束时手边资源的价值相较资源充裕情境下更高,此时,对手边资源的创造性应用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租金。这也是创业拼凑研究的资源范围聚焦于“手边”的重要原因[2]。为保持与情境化观点的一致性,本研究梳理了资源约束情境下,关于手边资源界定的研究(见表1)。

表1 创业拼凑学者对手边资源的界定

要想构建一个“强理论”,理论概念需要保证良好的通识性、简约性和精确性[6]。通识性指学术概念可以没有现实实体性、价值性和客观性,但需要达成普遍共识以实现特定目的;简约性指在保证其完整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言简意赅,不含复杂长句和晦涩语言;精确性指对复杂现象本质特征精准抽象与凝练。尽管当前研究用借代、隐喻、举例、白描等修辞表达方式提高了对手边资源的感性认知,但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通识性、简约性和精确性原则。此外,理论情境条件限定了理论核心概念的适用范围,使得理论概念在理论逻辑下具有边界性。资源约束是手边资源要素涌现的核心情境条件,对“手边”的定义是创业拼凑理论核心概念有别于通常意义上“资源”的独特性表达,但已有研究未能对手边资源的概念进行精准凝练,并形成简洁的学理性表达。

4 研究方法

首先,手边资源是具有资源约束情境化特征的构念,而扎根研究方法是探讨情境化较为恰当的研究方法[23];其次,扎根理论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构建方法,适用于开发新概念[8],能够对手边资源进行内涵开发和范畴提炼;最后,如上文所述,创业拼凑理论与SAP学派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具有一致性,在方法论上也应如SAP学派强调实践观察的重要意义,扎根理论正是深入实践观察创建理论的有效研究方法,能够有效观测实践者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应用资源的情况,在方法论上符合创业拼凑理论的方法论要求。由此,本研究遵循GIOIA等[8]的扎根理论,以此识别创业拼凑的手边资源要素,从而界定手边资源是适宜的。

4.1 案例选择

首先,在研究初期,案例选择为处于资源约束情境下的新创企业(创立时间少于8年),原因如下:①保证了手边资源要素涌现的核心情境条件;②新创企业的拼凑事件较为清晰,便于研究剥离其他干扰因素;③创业者是资源约束的感知者,也是资源调动的指挥官,对企业资源有全局性把控,对资源行动的描述也更为详尽,能有效避免事实偏差。严格遵从上述标准,本研究选定4家典型处于高资源约束情境的新创企业开展访谈调研,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各2家。确定的4家新创企业访谈情况见表2。在表2中,将案例企业分别命名为S1、S2、M1、M2。其次,为进一步明确资源约束情境是手边资源要素涌现的核心情境条件,于2018年12月对4家同样面临资源约束困境的企业从业实践者进行追加访谈,以查看在更宽泛的企业形态下,手边资源要素是否与之前涌现得一致。最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致使经济停摆、瘫痪,使得企业普遍陷入极端资源约束困境,为研究观测更显著资源约束状态下的企业资源行动提供了条件,故再次选择4家高资源约束企业进行线上访谈,以检验研究的理论饱和度。经过多轮次、多企业的实践观察与梳理,本研究发现“手边资源”未再呈现新的要素,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完成案例迭代。

表2 案例企业和调研情况

4.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三角验证法进行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数据收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结合研究需要,主要开展了现场观察、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包括企业内部资料、网络资料、文献资料等,尽可能保证研究素材的丰富性。

(1)现场观察为加深对调研企业实践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团队参观企业办公室(S1、S2、M1、M2)、企业核心产品(S1、S2、M1、M2)和操作车间(M1、M2)等,并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以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和核心资源。

(2)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研究团队先后访谈了4家新创企业的创始人,访谈时间持续2~3小时不等。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电话、微信和邮件的方式与访谈对象多次交流,以丰富素材;同时,每次访谈均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录音,遵循“24小时规则”,将访谈及时转录成书面形式,形成近10万字的访谈材料,并将结果与现场记录相匹配以填补可能的空白。每次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针对访谈数据进行讨论,提炼待明确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后续访谈提纲。

(3)二手资料收集本研究参考的二手资料主要涵盖企业内部资料、网络资料和文献资料。本研究要求访谈者提供访谈中表述的资源约束下企业处理的相关事件记录,如会议资料、大事记、工作日志、音视频等作为访谈内容的辅助资料;结合企业官网和新闻媒体对企业的采访报道补充资料收集;通过阅读已有文献,尤其是对创业拼凑相关案例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为手边资源的要素挖掘提供支持。这些资料不仅可用于补充访谈数据,也能支持形成数据的三角验证,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4.3 数据分析

首先,本研究按照GIOIA等[8]的研究步骤进行主题内容分析。主题内容分析是一种“系统编码和范畴化的研究方法,用于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探索大量文本信息,以确定词汇使用的趋势、模式、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交流的结构和话语等”[24]。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取手边资源的要素。为了进行主题分析,研究团队组成一个6人小组(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主题提炼,并将数据按相关维度进行分类。其次,为了进行一致性分析,成立包括2名教授、3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8人小组,负责独立检查编码范畴,并在5分顺序量表上报告一致性程度。由于研究涉及多个小组成员,本研究借助了属性型测量系统分析的Fleiss Kappa分析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初始的Kappa值为0.62,代表中度一致。最后,经过进一步协商协议,Kappa值被提升至0.73,满足一致性要求。

为更好地确认内容分析效度,保留局外人视角以免陷入“本地化”盲目自信。本研究就手边资源要素与创业拼凑研究学者交流研讨,辅助确认要素凝练的准确性;为验证要素处于理论抽样饱和状态,研究团队在1年后以同样的问题追加访谈了4位从业实践者,询问了其所在企业面临资源约束时资源的运用情况;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给企业带来了极端“资源约束”的挑战,研究团队于2020年4~5月再次对4家企业进行了线上访谈(见表3),观测面临典型“资源约束”时企业的资源行为。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炼的手边资源要素能够体现概念的通识性、简约性、精确性和边界性,并进一步确认了资源约束情境为手边资源要素涌现的核心情境条件。

表3 追加访谈列表

本研究由一阶编码、二阶编码和总类属组成的三级数据结构[25]见表4。

表4 三级数据结构

在编码过程中,首先,根据资料来源对案例数据进行一阶编码,从受访者言谈中提炼出企业面临的资源情境以及采取的资源行为,并以Q1、Q2、Q3作为编码代称:①Q1为受访者对“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企业面临怎样的资源约束困境”等问题的回答。②Q2和Q3均为从受访者回答中凝练的一阶编码,Q2表示“‘想到’‘了解’周围家人/朋友可以提供帮助”,强调“人”的资源;Q3表示“‘想到’‘了解’利用周围物品”,强调“物”的资源。其次,通过文献指引,将企业所处资源情境、资源行为和特征进行概念化编码,形成包含“内部资源匮乏、外部资源匮乏、认知范围可见、搜索范围可达、了解熟悉、可以掌控、可以使用、廉价便宜、非市场标准、非他人重视”等在内的二阶条目库。最后,对二阶编码进一步分类,归纳出手边资源的3个要素特征,即可触达性、可用性和低成本性,形成三阶编码。可触达性指在认知范围内可见、能搜索到且了解与熟悉的资源;可用性指可以被控制并使用的资源;低成本性指具有廉价经济价值属性、非市场标准且不受他人重视的资源。3个要素特征共同界定了手边资源的概念实现“手边”的独特意涵。具体的案例展开在研究发现部分进行了说明。本研究的二阶主题开发路径见表5。

表5 二阶主题开发路径

5 研究发现

5.1 手边资源的要素特征

访谈者均表示企业深受内外部资源约束困扰。创业者表示:“万事开头难,企业创建初期甚至没有充足的资金来装修店面”(S1-Q1);“在创业初期,企业很难保证人财兼备”(S2-Q1);“企业初期投入大、回本较慢,没有足够的预算用于集中供热供气”(M1-Q1)。在追加访谈中,访谈者也均描述了企业所处的资源约束困境:“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聘请专业红酒品鉴师开展业务”(D -Q1);“企业总部在国外,国外疫情爆发后,原材料的供应就中断了,无法维持企业正常运转”(K-Q1);“疫情带来了全国性的交通瘫痪和经济停摆,我们的员工无法正常返岗工作”(H-Q1)。这说明了人力、财力、技术和市场等资源匮乏的“资源约束情境”是从业实践者识别并利用“手边资源”的核心情境条件。

(1)可触达性所有访谈者在描述如何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时,都提到了周围亲人/朋友(物品)愿意提供帮助(可以被使用),且能提供帮助(有使用价值),这些亲人/朋友(物品)来自于访谈者日常生活或过往职业/创业经历“残留”,强调了手边资源的可触达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①可触达性指创业者认知范围内可见的。常被描述为“想到”“留意到”“知道”等,如企业没钱请人装修店面,创业者想到让家人上手救急(S1-Q2)。②可触达性指创业者能够搜索到的。创业者表述:“创业初期缺乏可用人才,这时我常常会去翻我的通讯录,看之前因为工作认识的朋友有没有合适的能叫来给指导指导……”(S2-Q2)③可触达性指创业者认为了解熟悉的。例如,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产品要不断更新换代,但生产线设备昂贵,经常需要创业者自己动手改装(熟悉机器操作)(M2-Q2)。

在追加访谈中,访谈者均表达出在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时,资源的可认知、可搜索和熟悉程度是首先被考虑到的,正如以下从业实践者所言:“当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是又急需聘请专业红酒品鉴师开展业务,情急之下我想到之前在MBA课程中有位同学有品鉴师资格,这才解了燃眉之急。”(D -Q2)“度假村兴建初期投入成本高,加之后入缺陷,能用于推广营销的人力财力极其匮乏,因此我们公司的老板,也是我的多年好友就邀请我到公司来担任总经理,因为我之前从事过营销和人力方面的工作,比较有经验。”(E-Q2)“国外疫情爆发后,我们跟总部公司沟通,是否可以慢慢切换成国内供应商,然后我们梳理了现有国外进口的物料,看哪些主要的关键原料供应商可以进行国产化开发。沟通后,我们先进行一些主要物料的国产化开发进程,寻找并共同开发有匹配的技术能力的一些供应商,跟他们进行技术交流,确认是否能够提供同等规格的产品,美国那边也慢慢接受我们的方案和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部分物料已经处于国产化进程当中。”(K-Q3)

(2)可用性访谈者在描述解决企业困境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时,均强调了资源的使用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资源是创业者可以掌控的。创业者表述:“企业初期投入大、回本较慢,没有足够的预算用于供热供气,因此将手头掌握的废旧航空发电机进行修复用于集中供热供气”(M1-Q3);另一位创业者也表述:“初期由于用人短缺,我们推行‘多岗合一、一人多岗、一职多能’制度,要求员工自学完成多工种任务”(S1-Q2)。②资源是创业者可以使用的。例如,让朋友帮忙企业财务审核(S2-Q2),或者“从市场上招聘的员工需要被支付更高的工资,所以就邀请家人或朋友成为我们企业的员工”(M2-Q2);另一位创业者也表述:“由于做技术出身,很多废旧设备不舍得扔,放在仓库,一有时间就去翻捡翻捡,有时候真有意外发现,能派上用场……”(M1-Q3)

在追加访谈中,访谈者均表达在确认手边资源可触达后,可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正如以下从业实践者所言:“在推广我们的一款新型智能睡眠眼镜时,最初想聘请知名度较高的带货主播推广我们的产品,但因为档期和酬金问题还是没能成功,最终我们选择了流量相对较小的主播带货,同时请我们的客户帮忙做营销推广。”(G -Q2)“要求员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培训;同时,从外部聘请专家对高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疫情期间争取做到‘一人多用,能者多劳’,节约成本并维持企业运转。”(H-Q2)“春节期间,国家工信部组织相关行业应对疫情,我们被选中,企业转向生产熔喷布、无纺布口罩。春节之后,企业做了战略调整,向下游延伸投资了下游的口罩生产,总共投入60条生产线,还做了无纺布的并购。”(I-Q3)

(3)低成本性所有访谈者均提及了这些来自于日常生活或过往职业/创业经历“残留”的可利用资源远低于正常价格的低成本特征。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①资源是廉价易得的。例如,相较于从市场上花钱聘用财务人员(S2-Q2),创业者会在资金不充裕时,让家人、朋友、同学帮忙或兼职,而对这些资源支付的报酬远低于市场价格。②资源是非市场标准的。例如,创业者为节约成本重新启用废旧设备(M2-Q3);修复航空发电机用于集中供热供气(M1-Q3),这些废旧受损设备不符合市场标准,但仍具备使用价值。③资源是他人不重视的。例如,求助具备专业能力但未被聘用的朋友(S2-Q2),以及购买废旧二手设备重新改装(M1-Q3),创业者发现并启用了这些不被他人重视的资源。

在追加访谈中,访谈者均强调了手边资源的低成本性,正如以下从业实践者所言:“地产行业的开发竞争已经趋近于饱和,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公司的业务开发和持续发展,巧合之下,我得知周边小镇工厂倒闭闲置,经过公司评估后,低价购置了废弃工业用地,改为开发小户型楼盘。”(F-Q3)“3月底的时候,我们就关闭人事窗口不再招新人了。但是当时企业能力还是有一点紧张,就做了一些调整,抽调办公室人员去补充(生产线),最开始办公室人员每周支援两天生产,到后来每周支援一天。”(J-Q2)“我们(企业)现在还有一些基本的(业务)量,靠三四个人也能够应付,再加上还有几个老板、几个合伙人,现场去顶一顶,基本上也能够做得来。”(K-Q2)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实践者对资源约束情境下资源运用的描述中,会同时涵盖可触达性、可用性和低成本性的要素特征,因此,可触达性、可用性和低成本性共同定义及描述了手边资源,每个要素都以不同的比例和程度体现在不同类别的手边资源中。据此,绘制手边资源概念图(见图2)。

5.2 文献证据

NASON等[26]在关于资源边界管理的研究中,说明了资源边界与组织边界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任何企业的资源边界绝不限于组织边界,组织的资源边界可由组织边界向外扩张,边界渗透为组织提供了更多潜在资源,但是却限制了对资源的控制。由此,企业在资源边界管理上往往面临选择:是要资源范围受限但完全可控,还是在有限控制下获取更大范围的资源[27]。这一争论在社会资本研究中尤为常见:GRANOVETTER[28]的弱关系和BURT[29]的结构洞理论更加在意可触达到的资源范围,认为资源范围的延展可以让组织在资源异质性上具有优势,该研究流派关注如何拓展资源的获取范围,并默认资源可触达即可控;而COLEMAN[30]更关注资源的可用性(即控制权),强调形成有凝聚力的自我网络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资源范围拓展带来的异质性价值。由此,可触达的资源范围大小和资源的控制权共同决定了企业资源边界。

一方面,手边资源要素能够很好地回应资源边界管理的相关研究。手边资源的可触达性体现了资源边界管理中对资源范围的关注,企业可以通过扩张社会网络规模“横向”发展资源边界,亦可通过调用先前经验(如职业/创业/行业经验等)和创业能力等“纵向”发展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边界,如宋晶等[5]的研究中指出,社会网络规模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将更有利于资源拼凑行为的开展;刘海兵等[31]指出,“手边”不仅指企业前期积累的现有资源,也包括可触及的“沉睡的资源”。手边资源的可用性体现资源边界管理中对资源控制权的关注,如于晓宇等[32]研究指出,资源柔性会强化创业拼凑的作用效果;同时认为,手边资源的边界在企业资源边界内,并格外强调了资源的低成本特性能够体现“手边”这一特征。

另一方面,手边资源要素能够很好地补充资源边界管理的相关研究。资源边界管理研究揭示了企业资源边界由可触达的资源范围大小和资源的控制权共同决定,未过多提及管理认知的相关作用。在案例挖掘中,本研究发现,不论是可触达、可用还是低成本均是由实践者(不局限于创业者,也包括创业团队及其他从业实践者)感知范围决定的。由此,实践者的管理认知、资源警觉力等同样决定着企业资源边界。实践者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可以通过判断资源的可触达、可用和低成本程度确认当下可创造性应用的手边资源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提升管理认知和资源警觉力进一步强化对可触达、可用和低成本的认知,将更多的手边资源纳入视野。

6 结语

本研究依序探究“创业拼凑理论能否去情境化”,以锁定应用理论的前置情境条件,并以此为前提识别创业拼凑的手边资源要素,回应了学界对明确界定手边资源的呼吁[9],完善了创业拼凑理论建构中不可或缺、相互依存的理论内核与理论外延。创业拼凑的资源约束情境决定了手边资源的内涵效度,而手边资源的要素识别也促成了资源约束情境下的理论内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本研究借鉴战略即实践学派本体论的“栖居”模式,阐述创业拼凑的哲学本位和底层逻辑以辨析其理论情境,继而基于认知论的3P框架刻画创业拼凑实践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反思了情境对组织资源行为的重要影响[7],强调了情境和理论的匹配关系,规范了创业拼凑理论的权变问题;另一方面,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方法识别了手边资源的要素兼具可触达性、可用性和低成本性,突出了手边资源的边界特征,强调了从管理认知/资源警觉力的角度构建企业资源边界,在深化创业拼凑理论内核建设的同时,补充了企业资源边界管理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仅明晰了创业拼凑理论情境和核心概念,但对资源约束这一具体的情境变量[14]、手边资源的量表开发以及手边资源管理的过程机理等问题尚未进一步挖掘,未来研究可做针对性探讨,如考察不同类型(外部约束如资源枯竭、无法获取,内部约束如知识约束、能力约束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组织/个体层面、中/高层管理层级)资源约束对创业拼凑行为的影响,或将资源约束作为切实的情境变量纳入研究设计,尤其是在实证研究中,应当设置资源约束的情境筛选项,如资源丰富度、资源多样性、资源慷慨性[9]等;亦可探究管理认知与心理机制对手边资源要素及拼凑过程机制启动及效果的影响,诸如实践者的想象力、发散思维、类比及实践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等。

猜你喜欢

实践者约束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努力做ICC OPINION的实践者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自然小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鹏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马和骑师
新媒体对音乐实践者主体性的重构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