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合法性与独特性动态平衡机制研究

2022-01-21席酉民张梦晓

管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法性愿景耦合

席酉民 张梦晓 刘 鹏

(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1 研究背景

在管理实践中,任何创新或开拓性发展都面临合法性约束下被迫同构的无奈,以及主动追求独特性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艰难探索。然而,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组织无法同时追求最优的合法性与独特性,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抉择与权衡是组织不可避免的挑战,DEEPHOUSE[1]将其称为“求同还是存异”问题。尽管已有很多学者从新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战略平衡理论、最优区分理论等角度,阐释了组织在面临合法性与独特性双重压力时应如何抉择,但在既定约束和资源受限的现实情境中,从整体性、情境化、动态性的视角,研究组织如何实现最低合法性与最优独特性的耦合与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权衡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高校教育改革探索中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根据制度理论,高校要遵守国家办学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在合法合规的可行域内发展运行,以获得生存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根据战略理论,高校需要寻求独特、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才能在育人树德、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实现自身的使命、价值与竞争优势。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作为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承受着来自中英双方办学制度的约束,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发展战略、育人模式以及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在权衡合法性与独特性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案例示范作用。

合法性与独特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而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演化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平衡过程涉及到一个复杂系统的理性设计、有限干预和自主演化等问题,需要从整体化的视角兼顾科学设计优化(确保合规性)与营造环境赋能(促进创造力)耦合优化。此外,二者的内涵与面向的受众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此,如何找到一种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耦合演化路径,以帮助组织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大独特性的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一套有效干预复杂系统演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理论框架,能够通过提供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思路来应对复杂的管理问题,为进行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权衡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思路[2]。

本研究拟在回顾、梳理“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其研究不足,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提出一套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揭示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具体耦合与演化路径,为高校等不同类型组织平衡合法性与独特性、制定更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同时,以西浦办学实践为例进行阐释,以检验该研究框架的合理可行性,以期为丰富“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研究,深入阐释二者的耦合路径,以及为组织寻求合法性与独特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作出贡献。

2 文献回顾

2.1 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权衡

2.1.1合法性概述

合法性是新制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核心理念不在于企业绩效,而是要得到社会规范的支持,得到组织所处的运营环境及其所依靠的其他组织的认可,以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在合法性压力的迫使下,相同场域中的组织会在战略行为、组织结构等方面逐渐趋同。在已有研究中,有些学者将合法性看作客观存在的组织财产[3];有些学者将其视为利益相关者的心理感知或评价,具有主观性[4];也有人认为其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5];还有人将合法性的获取看作是一个不断被创造的协商过程[6]。为了获得合法性,组织需要通过同构或脱耦的策略实现战略一致性[7,8],从而满足场域中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2.1.2独特性概述

战略管理的研究提出,组织应该尽可能以差异化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产业基础观认为,组织战略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异于竞争者的运营活动,抑或选择与竞争者实质相似但形式不同的运营活动,从而形成独特且有竞争优势的价值组合[9];在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下,组织特有的资源优势、能力定位以及隔离机制是其独特优势所在[10,11];动态能力理论则关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如何整合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从而形成难以被竞争者模仿的独特优势[12,13]。马浩[14]指出,战略的实质是取胜,正是由于战略的独特性的存在和难以模仿,企业才能避免被竞争对手仿效,长期取胜方为可能。

2.1.3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

马浩[14]强调组织要最大程度地独特,最低限度地合法,也即最低合法性基础上最大化独特性。拥有合法性能从容正当地获取资源进行经营,拥有独特性则能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胜出。由此,再优秀的组织也必须在追求独特性和社会合法性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期在全球化中保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对于组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选择独特性还是合法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ARTIN等[15]发现的“独特性悖论”问题。该研究指出,组织虽然表面上主张传承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但这些组织文化中往往包含了许多共性的价值观和规范,也即可以获得社会认知上的合法性。BREWER[16]延续了这一思想,并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出发,提出了最优区分理论,认为社会个体总是同时面临着群体包容性需要和自我个性化需要这两种竞争性需求,既希望归属于某类社会群体,也希望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有所不同,二者同时满足时才能获得最优的群体身份。

1999年,DEEPHOUSE[1]将最优区分思想引入了战略管理领域,并正式提出了一致性与差异性双重逻辑下的“求同还是存异”问题,认为制度逻辑要求组织与社会期望及规范保持一致,而效率逻辑则要求组织寻求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以获取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提出了战略平衡理论,认为组织处于某一群体特定属性的中间状态时绩效最优,也即保持中等程度的独特性,既有不同于行业竞争者的差异性,又不至于损失合法性。过去20年间,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该理论为起点,形成了倒U形[1]、U形[17]、战略编排[18]等研究观点。其中,倒U形观点认为,组织应该寻求适度一致性或适度差异化,也即中等程度的战略相似性,以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之间的平衡;U形观点强调组织应该保持高度一致性或者高度独特性,从而通过极高合法性或极高独特性的优势来谋求发展;战略编排观点则认为,组织可以在不同战略维度上偏重同或异,通过多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组织整体上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平衡。不同的观点体现了最优独特性显著的情境依赖性,组织的最优独特性会因其所在的组织生命周期、行业属性、行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17~19]。

郭海等[20]按照身份视角、制度视角、竞争视角、绩效研究4个维度,对“求同还是存异”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将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平衡绩效作为当前研究的三大模块。其中,平衡行为分为象征性行为和实质性行为两类;平衡模式从时间和结构两个维度入手,可归纳为情境平衡、间断平衡、结构平衡与交互平衡4种类型;平衡绩效可归为生存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系统展示了当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关注重点。

在如何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机制方面,ZHAO等[18]整合了最优区分理论的相关研究后,提出了全新的最优区分研究议程,认为应将组织环境界定为更具多元性、分散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并引入了编排、利益相关者多样性、管理时效性3个主要概念,为组织理论与战略管理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编排角度,自然回到两元性,即整合性编排与补偿性编排,强调新老组织侧重会有所不同,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在部分维度上偏离,并在其他维度上保持一致的补偿编排方式,也可以通过差异化的组合一致性维度的整合编排方式,来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战略平衡;在整合性编排与补偿性编排的基础上,MCKNIGHT等[5]提出门槛性编排,认为组织进行独特性或合法性战略行动具有门槛,新进入者若想实现最优独特性,规避某些战略维度的合法性要求,则必须在某些关键战略维度上获取充分的合法性来应对相应的挑战,因此,确保最低限度的合法性是门槛性编排的关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会有不同的评估视角,在判断独特性与合法性时具有不同的标准,利益相关者多样性强调如何通过产品与地域组合,以及市场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不同独特性,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地理和心理两个维度上的需求,体现了最优独特性的情境化特征与环境依赖性。管理时效性主要考虑独特性与合法性优化基础是过渡性的还是长期性的,指出组织应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组织生命周期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动态变化的组织发展压力与行业竞争压力,取得竞争优势[18]。由此可见,战略平衡理论早期所提出的单一维度上合法性与独特性的静态均衡,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如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将最优独特性看作组织在多重战略维度上的动态均衡,展示了最优独特性动态研究的重要性。

2.2 和谐管理理论文献回顾

和谐管理理论诞生于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知识工作者追求自我行为难以测知、管理者有限理性、组织运作模式复杂的实践背景以及“管理理论丛林”状态的理论背景中[21],在30余年内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迭代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愿景和使命”“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2]。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的双规则耦合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22]。

和谐管理理论将自身定位为“复杂组织问题的解决学”,许多研究受到了MARCH的有限理性、重视“人”的发展、重视组织生态演化、反对管理研究中的功利主义和结果主义等理念的影响[23]。面对复杂问题时,组织要综合对内外部环境、组织资源、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的考量,制定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也即组织愿景与使命。“和谐主题”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下,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进行信息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从而提炼出来的组织在某一阶段内的工作重心[24]。“和谐主题漂移”是指组织为了动态适应自身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原有主题转变到新主题的过程[25]。和则与谐则是组织为了实现和谐主题而采取的手段。其中,“和则”是指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合意的嵌入,其核心是利用由“人”的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来应对管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代表为解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管理问题而采取的“能动致变”的措施;“谐则”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核心是对相对确定性的管理问题进行整体优化,来应对由“物”的要素所引致的不确定性,代表通过理性设计与优化来提升组织架构的有效性、工作流程与制度;“和谐耦合”是指根据愿景和使命,在特定的和谐主题下,和则与谐则之间动态调整以及适配,来共同应对复杂管理问题的过程[2,26]。和谐耦合的过程与GLASSMAN[27]的松散耦合理论相吻合,认为在这一状态下,各要素既保持某种程度的耦合,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松散耦合的独特之处在于既不强调消除和融合组织中的冲突,也不利用新制度理论中的脱耦模式,而是采取了一种兼容的解决方式,利用构成单元的行动应对外部的需求,利用局部的变革解决整体的冲突,从而使组织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阶层与结构的固化下保持相对的灵活性,在各种矛盾并存的情境下保持相对的和谐性[28],为和谐耦合过程提供了借鉴。

在MARCH的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的理念[23]影响下,和谐管理理论并没有简单强调领导者所需具备的具体特质,而是提出在UACC(uncertainty, ambiguity, complexity, changeability)环境中领导者心智和组织成员心智都需要进行一场转型升级,摒弃先前在相对稳定的世界中生活的简单心智,转而升级到能够在UACC环境下生存及发展的复杂心智,也即“和谐心智”,具体包括愿景使命导向的系统观和动态演化、和谐主题思维导向下的方向感、谐则与和则互动式的共生系统构建、支撑和谐耦合的融合力与平衡力,以及突破现状、升级和谐的边缘创新力等内涵。

面对UACC的管理环境,和谐管理理论将西方严谨的科学思维与东方传统的整体思维进行了结合,且立足中国管理情境,采用扎根理论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创新,体现出了其整合东西方管理智慧、与管理情境紧密结合,以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想,为应对未来的管理挑战提供了新的应对策略[2]。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和则与谐则围绕和谐主题的动态耦合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组织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日常运营中,既要考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愿景和使命),又要考虑组织短期内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谐主题);同时,还要在相对不确定性因素(和则)与相对确定性因素(谐则)两个方面着手制定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及其间的关系与整合方法(和谐耦合),从而避免了对问题进行局部性、片面化地解读。由此,和谐管理理论可为认识并解决复杂管理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以及较为完备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动态性的研究方法。

综上分析,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着几点不足,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完善方向(见图1)。由图1可见:①已有成果大多聚焦某类“求同”或“存异”行为进行局部分析,没有考虑行为之间的相依性和协同性,缺乏从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进行探索;②当前研究与已有模型大多致力于找寻合法性与独特性均衡的一个静态的最优点,虽有学者提出动态研究的重要性,但关于时间演进、组织结构转变、行业环境变化时最优独特性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仍待进一步完善;③目前对于最优独特性的实现路径的描述还较为模糊,虽提出了战略编排、关注利益相关者多样性等几种可能的实现机制,但尚未形成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具体的耦合作用机制。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可以为高校等组织追求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大独特性,以及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新的思路。

图1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完善方向

3 和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最优独特性研究框架

在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下,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权衡和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问题,最优独特性主要在有关设计环节或局部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有优化可言,整体上是一个有限干预下的复杂系统演化问题,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全局性等特征。针对“求同还是存异”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研究框架,总体思路为:以组织长期发展的愿景与使命为核心,形成各发展阶段的和谐主题;依据谐则的内涵设计并优化组织流程和制度体系,从而确保服务效率和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再依据和则的内涵构建环境诱导体系,形成允许组织成员愉悦、能动、创造性工作的环境氛围;最后,围绕和谐主题实现谐则与和则的动态耦合,形成整体上和谐运行的组织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和谐心智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是有限干预、驾驭复杂过程的关键所在(见图2)。

3.1 整体化的独特性优化系统设计

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平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站在整体化的视角来进行总体科学设计与局部优化,这一观点改善了当前研究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局性视野的不足之处。根据和谐管理理论,组织在看待事物及其发展环境时应保持全局观和系统观,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从而形成组织的发展定位以及长期目标,即组织愿景和使命,这是组织判断和确定如何在最低合法性的基础上最大化独特性的基石。和谐管理理论会引导管理学者与实践者在独特性优化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整体论思维,站在更高的全局视角来同时考察组织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形成愿景使命以及和谐主题,通过制定与其适配的和则与谐则,并构建恰当的和谐耦合机制,从整体层面上促进目标的实现,避免对合法性与独特性平衡这一复杂管理问题进行局部性的解读。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和谐主题的思考和谋划,便构成了阶段性平衡合法性与独特性的目标。只有在系统、整体化的角度确定好组织合法性与独特性平衡的总体定位,才能保证后续不同阶段目标的制定,以及具体实现机制的选择与调整,也即和谐心智所倡导的面对UACC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模式。

组织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必定会遭遇传统习惯、管理体系、制度政策、社会文化等已有规范的约束和限制。理性深思,最低合法性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既然是法,就必须满足,何来最低化?其实这里是指广义的法,既包括硬性的法规,还包括依据情境的制度、政策、标准,非强制的规范、社会习惯、道德文化,公众的普遍心理认知、倾向、偏爱等。如此,组织就有了选择最低合法性的可能。以高校办学为例,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硬约束的“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地区文化认知等软约束的“法”,而后者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高校最初制定发展定位与长期目标时,便应站在全局和未来视角,根据自身发展环境、所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办学的使命与意义综合判断自身的追求,系统性地制定恰当的愿景与使命,再据此制定不同阶段的小目标与实现路径,避免走一步看一步引致混乱。高校办学可以选择千篇一律,在合法的框架内随波逐流;也可以选择独特,保持教育初心,坚持以人为本,提供真正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虽有可能面临失去潜在机会与资源的风险,但却有着孕育出更好的人才、研究成果和教育生态的机遇,从而赢得未来。由此,广义而言,合法性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组织要敢于突破,善于向未来而生,始终保持全局观念与整体观念,根据发展愿景和使命,智慧地选择最小的合法性、最大化自身的独特性。

3.2 动态视角权衡合法性与独特性

组织所处的发展环境、组织生命周期与行业发展周期不同,面临的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新兴的组织可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独特性的需求,但会面临较严峻的合法性挑战;较成熟的组织往往已在现有场域中拥有了一定的合法性,但却由于组织惯性等原因而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再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新零售等新的发展模式给商业环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以及竞争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组织在过去与当下面临的合法性压力与获取独特竞争优势的方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

在UACC的时代,组织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因此,传统的在静态视角分析组织面临的合法性与独特性、寻找单一的最优均衡点的方式便显得不再适用。

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在UACC的环境中,很难有组织做到拥有长期稳定的战略,通过制定阶段性核心任务或关键议题,也即不同阶段和谐主题的方式逐步履行使命和逼近愿景逐渐成为常态。当组织的发展阶段、所在行业生命周期阶段,以及面向的受众群体发生变化时,便应根据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内涵的变化修改、调整和谐主题,也即和谐主题的漂移。孕育、保护和促进持续创新,确立和升级新和谐主题,是保持独特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例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与传统高校相比,其独特性对应的受众为想要接受中外两种教育模式、追求创新思维模式培养的学生群体,所承受的合法性压力也变为中外合作高校双方的规章制度约束。不同阶段和谐主题的确立与调整体现了极大的动态性,需要组织成员培养“动态演化的系统观”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组织不同的经营环境、生命周期、组织性质、组织愿景与使命来制定当前均衡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最关键目标,从而保证对组织而言最优独特性的总目标的实现。

3.3 最优独特性实现机制

3.3.1运用谐则与和则体系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均衡

和谐管理为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实现路径,即利用谐则、和则以及和谐耦合体系来实现二者的权衡与耦合。其中,谐则重在设计、规划、对行动路线的提前安排、对过程的控制,可以用来应对确定性较高的合法性压力,如组织所在场域中的法律、法规、社会行为规范等,组织可以选取理性设计与优化的方式来确立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以及提升组织架构的合理有效性,从而获取生存的合法性。和则强调使命、愿景、价值观对组织成员的引导,可以用来应对不确定性较高的独特性压力,也即组织发展战略有别于竞争者的优势所在,通过创建体现自身独特优势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以及工作条件来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面对合法性与独特性平衡的复杂问题与目标要求,组织在设计具体的目标实现机制时,若片面追求科学的设计方法,试图用一套标准体系来约束组织所有的追求独特性的行为,则会陷入独特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死胡同;同样,若组织过于追求人性的自由,对待过于挑战合法性的行为约束不足,便会沦为不被法律、法规、社会认知所认可的幼稚团体。“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立体思维方式,以及科学(谐则)与人文(和则)的互动合作有利于将西方注重制度、科学、逻辑的心智特点与东方擅长模糊、艺术及应对不确定性的优势相整合,体现了和谐心智培养立体、辩证、反思思维的内涵[2]。这种谐则与和则的并行互动为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均衡提供了具体路径,有利于和谐主题的有效实现。

3.3.2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与谐则动态耦合

和谐耦合是一个适应和演化的过程,是围绕和谐主题、在和则与谐则的交互作用下螺旋式推进的动态过程。在资源受限无法同时满足最优合法性与独特性的现实情境中,可以借鉴松散耦合的思想,在组织的不同组成部分发展独特性,经松散耦合后使整体呈现出合法合规的特性,从而实现最低合法性上的最大独特性。面对UACC的环境,合理明确的愿景和使命可以坚定目标防止迷失,和谐主题有助于组织把握每个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和关键议题,谐则与和则有利于帮助组织实现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平衡,但若想驾驭和维护多元主体共生的复杂体系,还需依赖于谐则与和则体系围绕和谐主题的有机融合及适时调整,也即和谐耦合,以达到可认知情况下的最优。但在实践中,组织合法性与独特性的均衡很难达到一个最优状态,而是一个从更好到更好的演化过程,长期的发展则是和则与谐则围绕一个和谐主题,到下一个和谐主题的持续耦合优化,在这个动态演化过程中不但履行了组织使命,而且从更好到更好地不断逼近组织愿景。

在实践中进行合法性与独特性权衡的复杂系统设计,不仅取决于组织所在生命周期、行业性质、行业发展阶段等外部因素,还受到组织治理体系、领导模式、团队成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并非一件易事。具有和谐心智的管理团队在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更易于形成一种动态演化的系统观,一种融合东西方智慧的辩证思维模式,一种围绕组织愿景和使命进行整合的能力,在系统化、整体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边缘和颠覆性创新,突破现状、升级和谐、创造未来。

4 引例——西浦融合式教育战略

案例研究的故事性较强,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且往往能对于实践中的同一现象带来不同角度的新见解和启发意义。单案例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单个案例的情境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能够在复杂管理现象中探究和提炼出理论或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可信度,适合用于探索从未研究过的问题,或者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原有问题,适用于探究极端案例或者是拥有独特的数据获取途径的单个案例[29]。西浦创建伊始,就以和谐管理理论为其发展哲学和管理方法论,且演化出了其教育的追求——“和谐心智”[30]。由此,选取西浦的办学实践进行单案例研究,来论证研究框架的合理有效性具有独特性与启发性。由于西浦影响未来教育的使命及其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符合未来市场和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的独特性将是西浦的生命线。以下结合西浦的融合式教育战略(syntegrative education,SE)的决策实践,来说明西浦平衡合法性与独特性的体系设计和实现过程。

4.1 全局性发展愿景和使命

西浦正是遵循和谐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始终保持全局观与系统观,创建伊始便明确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商业模式,分析自身发展环境、所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办学的价值与意义,想要在中国土地上办一所独特的国际大学和国际认可的中国大学,来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世界的高教发展[31]。进而确定愿景和使命,以确保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上看,因大量颠覆性技术的涌现,全球面临教育重塑,这给了西浦一个与世界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探索未来教育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要真正实现西浦发展的独特性和生存价值,一定不是对任何已有教育模式的拷贝,必须深入研究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收世界最优教育理论和实践,创建新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和大学支撑体系。西浦最终确定了“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和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的愿景,以及在教育、研究、社会服务、教育影响4个方面的使命[31],这也成为西浦所有重要发展战略,包括追求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的基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和谐主题、和则谐则体系的设计与演化。

4.2 动态和谐主题

围绕探索和影响未来教育的使命,西浦用了10年时间,围绕“国际化专业精英教育模式”(西浦1.0)的和谐主题,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大学运行体系、大学与社会互动关系、整合东西方优势形成自身育人模式,特别是在对传统专业精英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例如,全方位帮助学生实现3个维度9个方面的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及支撑体系,将提倡灵活性的美式教育、严格监控质量的英式教育,以及注重基础的中国教育融为一体,形成西浦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建立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建立基于互联网支持的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运营体系,强调共享和共生逻辑、构建自然、知识和社会三级的大学生态体系;创建西浦教育与领导力前沿研究院,向世界高校教育系统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实践等[31]。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知识获取日益便捷,信息爆炸、冗余泛滥成为常态,“再定义大学”“重塑教育”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人们已无可避免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UACC的世界中,传统的专业精英教育模式和老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转变教育培养模式,以应对未来社会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传统低技术含量的职位、创造全新行业的挑战;顺应职业日益碎片化、休闲时间增多、生活新需求多样化及高端化的趋势,抓住老龄化、物联网机器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机遇,满足未来人才在素质和能力上的独特需求。由此,2017年,西浦正式提出了SE模式作为第二个10年的和谐主题(西浦2.0),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整合能力极强、具有创业精神且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的未来业界精英,尤其是注重培养具有不断丰富升级的和谐心智的人才。SE模式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育人模式上,还将为未来的大学概念和校园形态提供西浦方案。第三个10年的和谐主题将是教育与创新生态的建设(西浦3.0)。在和谐主题的制定与动态调整下,西浦坚持根据未来趋势和需求,整合中外高等教育最优实践,在探索办学模式、育人理念、组织架构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脱颖而出,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最优实践的研究和传播基地。

4.3 谐则与和则体系动态耦合实现最优独特性

SE项目将是进一步区别于同行、强化其独特性和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可通过探索高水平国际化应用精英教育的新模式,使西浦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独特性体现在:教育上,试图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发展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开拓一种融合式教育的模式;运营上,计划建设一个全新的体系以及整合性的商业模式,即一个大学、企业、行业和政府有机融合的系统,以支持新的教育模式的实施。SE探索的最低合法性是政府的批准、英方的学位授权、中方的专业许可。但由于SE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以及学科建设上的颠覆性大大突破了现有体系,必然会遭受制度体系和传统习惯等方面的约束,获得内部各学术委员会、中方各级政府、外部英国QAA的认证批准充满了挑战。

西浦的思路为:努力实现这场于学校、政府、学生、家长、社会甚或国内外教育变革都有益的教育实验,尽量调整设计,回避意义不大的审批程序。在谐则体系建设上,说服董事会批准,请英国部长、大学校长、中国有关政府领导背书,设计了发展愿景、使命、商业模式、运行架构、课程体系、学位结构、训练过程等,选定了企业伙伴,确定了多赢的合作模式,明确了校园建设投资与运营方式,并做了长期财务均衡分析和规划等;在和则体系方面,通过与中英合作母校、董事会、合作伙伴、各级政府、教育部、西浦同事、学生和家长在法律、制度、体系、文化、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使其对SE未来市场、社会价值、可行性以及西浦持续创新和不断突破的精神充满信心。

平衡可以有很多状态,一般没有方向和基准,优化则是有目标的最优平衡,此处的优化目标就是基于愿景和使命确定的各阶段的和谐主题。和谐耦合是为实现和谐主题,使谐则与和则体系达到最佳的协配与融合。例如,教育部不支持异地建校园,便将合作地从隶属无锡的江阴换到隶属苏州的太仓市;教育部不支持大学建设分校,便采取非独立运作的教育实验基地;现行教育体系不批准SE设计的专业和学位,便保留现有专业目录,按照SE设计培养方案,通过扩大和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价值最大化,以融通解决;在目前招生指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既争取招生名额的正常增加,也以教育探索和试验设法获得特别支持,并做好没有足够指标时的应对预案;在英国科学与教育部部长带领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西浦时,组织项目签约仪式,使得英国部长、几十所大学校长、中方陪同人员集体为SE签约站台和背书,这种借势大大提升了SE的合法性,减少了前行的阻力。总之,和谐耦合是围绕实现SE探索主题的一个优化过程,即尽可能从谐则的制度和机制等,以及和则的人性、同理心和文化等两个方面,形成促进目标实现的最优安排,以获得正式批准(合法性)和顺利探索(独特性)。

4.4 和谐心智助力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西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追求,以及“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乐于探索、善于融合、智慧坚守”的精神文化,而和谐心智与融合智慧便是其背后的强大基石。和谐管理理论勾勒出的“和谐心智”是可适应UACC时代的复杂心智模式,具体包括动态演化的系统观、主题思维和整合能力、东西智慧融合与创新的能力、多元共生动态平衡的造诣,以及突破现状、升级和谐的远见和魄力,是顺应时代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的复杂心智[29]。

总结西浦对和谐心智的探索践行经验,有5个方面是促进合法性与独特性成功融合的关键:①在战略上,坚守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独特性最大化;②在领导上,兼顾双重理性践行和谐领导;③在教育模式上,提出独特的五星育人体系并通过创新持续改进;④在架构上,通过网络机制搭建共生共荣的生态;⑤在人员上,基于角色实现人的能动性和效率的融合。西浦的教育探索实践,为和谐管理理论用于指导高校等组织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5 结语

合法性与独特性的权衡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要有人类和自然界的存在,独特性就不会消失,独特性的平衡和优化应该是领导和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社会分工及多样性存在,任何组织难以也没有必要做到事事最优,若能在最低合法性的基础上恰当运用独特性,有时会因某方面的特别突出做到一俊遮百丑。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依赖具有独特价值的红花灿烂,为此需要构建强大的根系、枝干和绿叶支持系统。即使走同质性发展道路,在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也需在某些方面超越同辈才能生存,所以坚持独特性和做强做大自己,才可以创造独特价值,这是一个系统问题,而非简单的孰轻孰重的权衡问题。

独特性与合法性的权衡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和演进问题,在设计环节或局域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或有优化可言,而整体上是一个有限干预下的复杂系统演化问题。和谐管理理论为组织最优独特性的实现提供了一套系统、整体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视角,西浦的实践案例也为这一体系的合理有效提供了强大的说服力。本研究对于丰富“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成果、构建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的实现路径,以及指导高校等组织进行战略变革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合法性愿景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Westward Movement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合法性危机:百年新诗的挑战与应战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