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与空间的相互映衬

2022-01-21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碧山名句司马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杨建华

《世说新语·夙惠》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

晋明帝(司马绍)数岁,坐元帝(司马睿)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西晋都城洛阳)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西晋残破,有人劝司马睿镇守建康,经营东南,以图复兴帝室)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对同一问题,两次回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当事者(殿上的君臣)、逸事的记录者(刘义庆)以及今日的读者,都并不以为忤——视其为巧言假谲、强词狡辩;相反,高度认可其具有“夙慧”(“夙惠”同于“夙慧”),识见不凡。这是为什么呢?

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所有人对司马绍两次回答的理解都是从物理(空间)距离和心理(情感)距离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的,这样的理解消解了两个答案的矛盾。司马绍答“日远”,我们认可其说法是从物理距离角度实打实的回答,数岁小儿能有这样精准的抽象空间距离概念,确属不易,该回答合“理”;答“日近”,我们认为其说法是从心理距离角度煽情的回答,说长安比日还远,“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表明司马绍对长安的忆念之深,以此点醒群臣故土之思,该回答合“情”。

心理距离和情感浓度存在着某种“对价关系”,显然,诗人们和东晋群臣一样敏锐地感受到了。他们纷纷通过叙写心理距离之远来表达对远方人和物的思念、牵挂之情之深。事实证明,他们这一手法运用得相当成功,效果相当明显。我们以李觏的《乡思》进行赏析。

图/榆木先生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人漂泊在外,想通过远眺家乡,一解羁旅之愁,一慰思乡之情。但是,因为空间距离遥远,诗人无法“见家”,诗人感情到此为之一抑。又联想到,日落之处即天涯,自己能看到日落天涯,却不能“见家”,这是说明家乡远于天涯,与家乡的心理距离又延长一程,诗人感情为之再抑。眺望家乡的视线,又被“碧山”“阻隔”,诗人与家乡的心理距离再延长一程,诗人感情为之三抑。“碧山还被暮云遮”,心理距离再度延长,诗人感情为之四抑。在心理距离拉长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也被拉长、加重、洇散。所以我们读《乡思》,觉得满纸乡愁,“浓得化不开”,特别动人,也特别感人。

拉长心理距离,是增加感情浓度的妙招。让我们来看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石延年《高楼》“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以及《千秋岁》“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朱淑真《生查子》“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等名句,就能鲜明感受到诗人对此妙招的青睐程度,以及对这一妙招运用的娴熟程度。我们甚至可以在经典小说中找到作者搬用此妙招以塑造人物形象的佳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这样描写刘备与徐庶相别的场景:

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阻隔徐庶背影的树林增加了刘备与徐庶的心理距离。刘备用富含感情却不合事理的举措(砍伐树林)来缩短部分心理距离,借此表达自己对徐庶离去的痛心和不舍。有人笑评《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从这个事例来看,上述评论修正为“刘备的天下是用真情感动出来的”可能更加合适,刘备真的擅长用诗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对重要谋士、将领的感情。

不嫌“粗暴”的话,我们可以将上述手法提炼为一条“公式”:

A远+B远+C更远→C难见→对C情深意长

当然,在运用本“公式”的时候,诗人们可根据具体需要加入属于自己的“插花”。所谓“戏法人人都会,各有巧妙不同”。我们可以仔细赏析以上所举各例在运用借写心理距离之远以表达感情之深这一手法的不同之处,增强语感和对诗美的敏感性。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所涉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是正衬关系,即通过写空间距离之远,来正面衬托心理距离之远。诗歌中还有一种写法,就是通过写空间距离之近,反衬心理距离之远,借以表达想见而不得见的无奈和惆怅。我们依旧以例说明。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

曲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空间距离很近,仅隔一道花墙,但是那短短的花墙在心理上简直远比天涯,因为它完全隔断了两个人相会的机会。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凸显了莺莺想见张生而不得的愁怨和无奈。

王实甫的名句,很明显脱胎于上举欧阳修名句“人远天涯近”。但就写作手法而言,“人远天涯近”是以空间之远表现心理之远,是正衬;而“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是以空间之近表现心理之远,是反衬。王实甫名句表面上是对欧阳修句子的简单仿写,而实质上却具有脱胎换骨之效。

“隔花阴”句的锻造也有可能是受到唐代裴夷直《病中知皇子陂荷花盛发寄王缋》的影响。裴诗如下:

病中知皇子陂荷花盛发寄王缋

唐裴夷直

十里莲塘路不赊,病来帘外是天涯。

烦君四句遥相寄,应得诗中便看花。

王、裴诗句表现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之间落差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只是对象有恋人和荷花之别,感情有自怨和自解之异而已。当然,王句也有可能受到唐代吴融《浙东筵上》“坐来虽近远于天”句的启发——两句手法如出一辙。我们在赏析《西厢记》名句时,那些“似曾相识”的诗句纷纷如“燕归来”,涌上我们心头,很好地说明了上述反衬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应用的广泛性。

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当代诗人也善于从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关系的角度落笔表现感情和感悟,顾城的《远和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远和近

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之间形成的落差,以及这种落差给读者带来的联想,成了本诗最大的亮点。而通俗歌曲的词作者,作为“另类”诗人,也对这种手法驾轻就熟。安德烈作词、陈小霞作曲、孟庭苇演唱的名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以下数句:“高高的,高高的,蔚蓝的天/是不是到了离别的秋天/我们已走得太远已没有话题/只好对你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我们已走得太远已没有话题/只好对你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我们可以从词中、曲中、歌中鲜明感受到恋人之间巨大的心理距离,而这遥远的心理距离在“零距离”的空间距离的反衬下,更加显得隔膜而可悲和无奈。

优秀诗歌之间往往是“声气”相通的,我们鉴赏优秀诗歌的方法往往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你能利用本讲所学,对有关诗歌进行鉴赏吗?

猜你喜欢

碧山名句司马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中庸》名句节选
“司马”原来是官名
乡 思
“司马”本不是姓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乡思
“司马”原来是官名